1991-05-10

第 1 版

1. 让“国家队”重振雄风——上海市全力以赴搞活大中型企业

第2版(经济)专栏:  让“国家队”重振雄风 ——上海市全力以赴搞活大中型企业 新华社记者 吴复民 陈雅妮 “搞活大中型企业”,这一呼唤已久的命题,今年真正成为上海经济生活的主旋律。市委、市府领导提出,扭转效益连年滑坡的严重现实,目标是今年制止滑坡,明年扭转局面,后年走出困境,让“国家队”重振雄风。各综合部门都在出谋划策,务求拿出“干货”。 搞活企业的焦点对准经营机制 在上海3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中了850多家全民大中型企业。在过去二年间,地方全民大中型企业生产速度连年下降,实现利润连续三年滑坡,从1988年的78亿元下降到1990年的42.06亿元。 上海市委、市府的领导认为,对大中型企业实行给钱给物的“政策倾斜”,或许能解一时之困,但绝非“搞活”的根本良策。焦点是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上海许多工业局就从这里“破题”。直到去年还有这样的规定:棉纱坯布必须在上海的纺织行业内部调配,窒息了上海纺织印染行业企业的活力。拥有35万职工的大行业,全行业留利已下降到3亿元。面对这一状况,上海纺织局今年初放手让企业到国内外市场上自主经营。这一措施马上“救活”了一批企业,初步形成多渠道进货、多口岸出口的“小气候”,一季度印染行业全面扭亏为盈,整个纺织行业的综合效益也逐月回升。 上海冶金局也主动改革,把计划外和国家计划内供料不足部分的原料采购权、产品销售权和生产经营权全部放给企业,使上海几家大钢厂开始建立自求发展、自主经营的企业发展战略。 “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切实引入厂际关系 一个崭新的经济现象出现在上海工业系统,颇为引人注目。今年已有70多家企业主动到上级部门登记,要求企业兼并。上海市府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措施支持企业兼并、联合和发展企业集团。 上海市府年初明确地提出,增强大中型企业活力是一个整体概念,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要搞活,对在竞争中“活”不下去的企业就毫不留情地关停并转。过去两年间,上海市有108户企业被兼并,不仅发挥了生产要素存量的产出效益,更重要的是,人们取得共识:劣势企业被优势企业兼并是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是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有效途径。正是人们观念的这种进步,使主动要求兼并的企业中,也有不愿苟延残喘的千人以上的大厂、名厂。今年已经实行兼并的14户企业,一开始就有一个高的起点:不单纯立足于“帮劣势企业解困”,而是努力求得优势企业发展。上海第七毛纺织厂年初兼并上海独一无二的苎麻厂以后,原属两个厂的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含麻新产品,齐心协力投入激烈的市场竞争,在4月底即有30多种适宜春夏季穿着的含麻薄型毛料面世。企业的“蛋糕”越做越大,“解困”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搞活企业的重要思路——合资“嫁接” 鼓励企业扩大利用外资,“嫁接”改造老企业,这是上海帮助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重要思路。上海至去年年底共建立了工业性的合资和合作经营企业717家,吸收外资12.21亿美元;今年第一季度又批准工业性外商投资项目68项,吸收外资1亿美元,超过历年同期最高水平。“三资”企业的年工业总产值已达64亿元。今年上海搞合资“嫁接”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有的划出单个分厂或独立车间,同外商合资,设立“厂中厂”;有的则在整个生产流程中横切出一部分生产车间进行合资,如第十印染厂划出印花、成品车间组成合资企业,其他生产车间和服务部门保持原有性质不变。还有一些企业实行“一厂三制”,在全民企业内,有合资企业,有集体企业,有的还到境外办厂。有的一个母厂搞几个合资厂。 积极推进以增强活力为重点的企业内部改革 今年,上海市府为进一步落实企业自主权和减轻企业负担,再次作出七条规定。当宏观政策的导向和改革措施的衔接配套都着力帮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时候,深化内部改革愈发成为企业的自觉要求。 冗员太多,是全民企业一个不堪的负担。上海企业改革的典型第二纺织机械厂,在年初率先提出,要求进行以全员劳动合同制为中心的劳动、工资、保险制度的配套改革试点。根据试点方案,全厂4000余名职工先签订劳动合同,然后签订上岗聘约,对上岗与不上岗的人员实行差别工资,对不受聘人员另作安排。上海微型轴承厂、异型钢管厂、嘉丰棉纺织厂、柴油机厂等30多家企业也相继提出这项试点要求,市劳动部门已选定10个企业,进行以全员劳动合同制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用工制度的试点,同时抓紧待业保障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拟订和试行。 积极慎重地在企业集团和浦东新区企业中,进行股份制试点。同时出台的改革试点还有:浦西企业和浦东企业实行联合,或组建企业集团,以浦东带动浦西;给机电行业一些出口产品基地企业以充分的外贸自主权;在纺织行业,进行工贸结合、扩大出口的试点等。上海市对经营者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他们眼睛向内,向强化管理、提高质量、搞活经营要效益。坚持和完善厂长负责制,给经营者充分的决策权,保证政令畅通。 上海市全力以赴搞活大中型企业已初见成效。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地方全民工业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3.9%,结束了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同时,产品销售收入增长9.3%,产品销售税金增长9.5%,说明产品价值得到了实现。诚然,全市地方全民企业的产品库存增加、实现利润下降等问题仍然存在,但幅度都在缩小。 “国家队”重振雄风已指日可待!(本报有删节)

2. 推销措施再灵活一点

第2版(经济)专栏:  推销措施再灵活一点 江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陈新华 处理积压产品遇到两个基本矛盾:一是处理产品后所造成的帐面损失与企业的消化能力的矛盾,二是处理积压所采取的灵活措施与现行制度的矛盾。 怎样解决这两个矛盾乃是处理产品积压的关键。我的意见是:灵活一点,再灵活一点! 积压产品不处理,对各方都是沉重的负担:工商企业既无周转资金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又要负担沉重的利息,继续加大企业成本;银行既难以收回企业贷款,影响资金周转,又要继续对企业提供资金,加大资金缺口;财政既难于从企业取得收入,又要对亏损企业进行补贴,增加财政困难。如果对此采取灵活一点的态度解决问题,各方都能受益。对处理积压所造成的损失,允许企业在一定的期限内自行消化,并视为企业实现利润。在一定期限内消化不了的部分,应采取财政补一点,商业让一点,银行扶一点的办法。 应鼓励企业采取更加灵活一点的推销促销措施,对处理积压产品,企业可采取竞争性的投标包干销售办法,按不同销售额档次提取不同比例的销售费用。 要多方想办法充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不要怕销售人员通过积极努力和正当推销,在打开销售局面中多得收入。

3. 处理库存光荣 减少积压得利

第2版(经济)专栏:  处理库存光荣 减少积压得利 辽宁日报 司祥春 作为省报记者,前几天我就产品积压问题,在本溪市工交企业中进行了一番调查。 目前,这个市工业企业库存产品已达5.9亿元,差不多是去年同期的1倍。在这些库存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残次品或叫二、三等品。以该市的纺织系统为例:毛纺厂1988年生产的价值50多万元的粗纺呢,当时定价26元一米,大刮抢购风时都推不出去,一直压在库里;经纶厂生产的价值63万元的老式运动服,库存也在3年以上;丝绸厂生产的一批黑绸,其命运也同上述两种产品差不多。类似这种情况,全市恐怕还有许多许多。 公正点说,这些产品如果降价处理,是可以销得出去的。那么,为什么厂长经理们并没有销售这些产品的积极性呢?这里有许多认识和政策问题没有解决。企业第一轮承包刚刚结束,第二轮承包的厂长经理也刚刚就任。如果他是新任厂长,面对那些积压的残次产品,他既要承担处理库存造成的巨额损失,严重影响承包效果和经济兑现,又要承受“否定前任”等流言蜚语。何苦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呢?那点银行利息他还拿得起。如果他是继任厂长,如果他是微利企业的厂长,如果他是亏损企业的厂长,他又会有一些其它具体困难不好解决。这就难免影响他们的积极性。不解决谁处理库存谁吃亏的问题,厂长就宁肯背着包袱前进。 造成一种处理库存光荣,减少积压得利的局面,才能促进库存包袱的减少。在企业承担处理库存所形成的经济损失这个大前提下,能否在销售费用、银行贷款、承包指标等方面给厂长一些优惠政策,如除实行销售费用包干外,再给些差价奖、所销产品当月利息奖等;处理积压造成的亏损,银行能否单独挂帐,不加罚利息并优先贷款,允许亏损逐年弥补等。当然不影响承包人利益,不影响承包兑现是最关键的一条,具体办法可以多种多样,如处理二、三等品回款,考核厂长经理时视为盈利等。

4. 海南农村新变化 农闲变为创收黄金季节

第2版(经济)专栏:  海南农村新变化  农闲变为创收黄金季节 本报讯 记者吴恒权、王清宪报道:海南建省办特区3年,农村经济有何变化?“农民懂得按经济规律搞农业生产了,这是个历史的进步。”海南省农业厅厅长这样对记者说。 海南是个天然大温室,瓜果蔬菜四季都能生长。但过去由于与岛外经济联系甚少,果菜生产基本是自给型的。“如今,东北、上海、北京,冬天都可以吃到海南的西瓜。”厅长说,办特区以来客人来得多了,岛内市场需求迅速增长;和岛外经济联系多了,产品外运也随之增多。农民开始根据市场需求搞生产。去年,冬种西瓜达到15万亩,产量达40多万吨。他们还从国外引进优良芒果品种,种植面积达10万亩。原来晚稻收割之后农闲地闲的3个多月,如今成了种瓜种菜,收入最高的“黄金”季节。 与生产同步,流通也发展起来。许多市、县成立了农工商、农经贸、南菜北调等公司,把时鲜瓜果菜源源外运。 封闭的经济被打破,生产方式也在悄悄地变。三亚市崖城镇种冬季瓜菜的专业户,自愿组建了14个联合体,使资金、技术、劳动力都得到更科学的利用。 近几年,省农业厅每年要组织培训农民60万人次。

5. 销售费用提多少应由企业自己定

第2版(经济)专栏:产品积压怎么办?  销售费用提多少应由企业自己定 湖南《零陵报》社 范松青 对质次价高的积压产品,企业应当果断决策,降价销售。与其压在仓库里占压资金,不如薄利多销,甚至忍痛甩卖,来加速资金周转,以图东山再起。 甩掉积压包袱需要财政、银行、税务、工商、司法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应当给予企业销售自主权,允许企业按销售额提取一定的销售承包费用,至于比例多少,应由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自行决定。 就目前的情况看,企业遇到的主要问题不是提取多少销售承包费用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放开手脚,大力推销的问题。

6. 茂名石油公司为军用油生产作贡献

第2版(经济)专栏:  茂名石油公司为军用油生产作贡献 本报讯 广东省茂名石油工业公司为了国防建设愿做“贴本生意”,在油源紧、任务重、利润低的情况下,始终把军用油料的生产摆在重要位置。截至4月上旬,已连续7年超额完成12种共95万多吨军用油料的生产任务,受到了陆、海、空三军用油部队的高度赞誉。               (曾智夫)

7. “迪高”在京展示新技术产品

第2版(经济)专栏:  “迪高”在京展示新技术产品 本报讯 香港迪高国际公司、台湾冠东公司和中日合资北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日前在北京宣布,将以大陆、香港和台湾合作的独特形式,开发电子技术及产品。日前,迪高公司在京举办新产品展示会,又推出最新型PC机及中文处理软件,受到用户的欢迎。(陈晨 学武)

8. “奇安特”推出今秋新款运动鞋

第2版(经济)专栏:  “奇安特”推出今秋新款运动鞋 本报讯 为适应今秋消费者的新追求,奇安特鞋业集团引进国外最新品种,经过精心研制,最近推出一批时装化、多色底、多装饰件的新款运动鞋,其中气垫鞋等新品可望成为青年们喜爱的佳品。

9. 本报汽修厂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通过鉴定

第2版(经济)专栏:  本报汽修厂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通过鉴定 本报讯 由有关部门专家组成的技术测试小组,5月10日对人民日报社技术处、汽车修理厂共同开发的汽车修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了技术鉴定。目前,这个汽车修理厂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具有良好的用户查询及处理功能一体化的实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测试小组成员经过实地观摩,认为各项技术指标都达到或超过了原设计水平,可以准确、迅速地为财务、物价、税务部门提供可靠的数据保证。                    (赵兴林)

10. 惠州富绅衬衫质量精款式新

第2版(经济)专栏:  惠州富绅衬衫质量精款式新 本报讯 “力争做到每一件产品都是样品”,广东惠州市中港合资富绅服装实业公司以其产品起点高、质量精、款式新很快赢得了声誉。在上月第69届广交会上,这家公司与4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客商进行洽谈,签订外销合同金额达750万美元。今年1至4月已出口衬衣18万件,内销8万件。(泓)

11. 沧州中药厂开发蜂蜜保健品

第2版(经济)专栏:  沧州中药厂开发蜂蜜保健品 本报讯 河北省沧州地区中药厂在积极研制治疗药的同时,重点开发以中药为原料的滋补保健系列产品。近两年来,他们先后研制成功“锌铁蜂蜜”、“精制枣花蜂蜜”等10多个新品种保健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去年该厂蜂蜜保健品产值达300多万,占总产值的25%;今年1—3月份已达95万元,占总产值的31%以上。                  (史中标)

12. 举“足”轻重——鞋模特表演与开拓市场

第2版(经济)专栏:  举“足”轻重 ——鞋模特表演与开拓市场 新华社记者 李安定 有句老话说:脚上无鞋穷半截。足见鞋在中国服饰文化中所占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天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首场鞋模特表演,又为这一观念注入新的时代气息。 在西苑饭店的大厅里,乍看上去像是在举行一场时装表演,16名模特伴着轻快的乐曲,在白色的丁字形天桥上走去走来。但妙就妙在,吸引人们目光的是模特脚上不断变换的五光十色的皮鞋:织锦缎时装鞋;高档皮晚礼服鞋;横皮条布满脚面和脚腕的拉美式女凉鞋;绒革软筒靴……与一般时装表演不同,借鉴了国际流行的鞋模特表演的艺术手法,模特以简洁的超短服装为主,行走时向前探步,配合静止的站、坐、翘脚等姿态,别开生面地突出了鞋的款式、质地、色泽以及与服装配合的整体美。 举办这场表演的北京第一皮鞋厂的孙厂长告诉记者:举办鞋模特表演,是我们从国外考察带回来的“他山之石”,为的是促使大企业从前两年的“紧跟市场”转变为“预测市场”、“开拓市场”,赢得主动权。跟市场,国营大鞋厂不如小厂掉头快,但预测市场,大企业有情报优势和设计优势,光是订购国外资料,工厂每年就要花几千美元呢。这次表演的130多款新式皮鞋就是根据意大利、法国等国际流行款式设计出来的。符合追求自然、突出个性化、生活化的流行趋势。 中国人向“小康”迈进,每年皮鞋的生产量超过3亿双。今天,鞋模特表演登场,专家们说,像时装流行趋势一样,由大企业或研究机构发布中国鞋的年度流行趋势的日子也为期不远了。

13. 拓宽渠道改善环境 大同市五年安置八万人就业

第2版(经济)专栏:  拓宽渠道改善环境  大同市五年安置八万人就业 本报讯 山西省大同市把扩大就业安置放在重要地位,不断在扩大就业渠道、改善就业环境上增加投入,使一个重工业占主导地位的城市就业难、待业人员多的局面得到缓解。“七五”期间该市累计新安置待业人员8万余人,待业率由5.4%降低到2.16%,就业安置效益显著。 大同市工矿企业多,轻工电子企业少,加上煤矿“农转非”人口逐年增多,使该市就业形势日趋严峻,1989年全市待业率达到5.4%,而且每年新增加待业人员达1.2万人。就业是关系到国泰民安的大问题。面对新的就业高峰,大同市委、市政府动员企业、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多方面措施,增加投入,改善就业环境,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人数。 改善煤矿生产、生活条件,吸引待业青年到煤矿就业。煤矿是大同消化劳动力的主渠道,“七五”期间,全市集中财力、物力,总计投资31.3亿元,用于煤矿的技术改造、技术进步、劳动保护以及矿工的福利设施建设。使煤矿的机械化采掘水平显著提高,工人劳动强度下降,职业病明显减少,收入水平逐年增加,大大增强了对待业青年的吸引力。去年,市劳动部门一次从众多待业青年中择优录用了3612人到煤矿就业。 鼓励待业青年到乡镇企业从业。该市在转正、粮食户口关系、工龄计算、养老保险诸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市待业人员到乡镇企业就业。去年全市有1600名待业青年到乡镇企业工作。同时,大同市还把组织待业人员外出谋业作为解决就业难的一条途径,先后在北京、海南等地开设了旅社、商业点、办事处等,积极尝试搞劳务输出。通过多方面努力,去年大同市共安排了2.6万待业青年就业。 组织就业训练,缓冲就业矛盾。近年来大同市先后投资34.1万元,开办了技工学校、职业中学、就业培训学校50所。使每年在培的待业青年保持在1万人左右,不仅提高了待业人员素质,扩大了技术劳力储备,还推迟了这部分人员的就业时间,有效地缓解了就业矛盾。   (冯天林 白玉龙 李贵荣)

14. 茫茫小林海又添一片绿 远安县治山兴林收效大

第2版(经济)专栏:  茫茫小林海又添一片绿  远安县治山兴林收效大 本报讯 素有“小林海”之称的湖北省远安县,治山兴林取得令人瞩目成绩。如今,全县荒山全被消灭,农林牧副生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近几年来,远安县委、县政府一班人深深感到“治穷之本在治山、治山之本在兴林”,决心“把山当作花来绣、当作企业来办”,连片开发荒山。“七五”期间,该县每年以2.75万亩的速度给荒山着装披绿,使森林覆盖率由70年代的42.9%上升到62%,人均木材占有量是湖北省人均量的5倍。去年春,远安县通过对荒山秃岭综合勘查核定,作出“一年消灭荒山”的决定。从县委书记、县长到各乡、镇负责人,都立了责任承包“军令状”,建立起250个林特科技示范点,“青年林”、“三八林”、“样板林”遍及全县。去年,全县数以万计的劳力投入“围剿”荒山的歼灭战,44179亩荒山终于在今年春节前被“啃”掉。 不到一年,远安县44179亩荒山被绿化,主要原因是县委、县政府制定的林业发展政策和措施切合当地实际,激发了农民兴林护林、整治荒山的积极性。据了解,这些政策和措施包括山林承包期的延续、提留征税优惠、林业“两金一费”全部用到以林养林、林特税和村级山本费80%返还于林。这些政策和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全县群众治山兴林的积极性。   (洪延林 梁均贵 祁万宝)

15. 胜利油田劳服企业因地制宜 10年安置3万人就业

第2版(经济)专栏:  胜利油田劳服企业因地制宜  10年安置3万人就业 本报讯 胜利油田劳动服务公司发扬石油工人特有的艰苦创业精神,因陋就简办企业,因地制宜干事业。创办10年,成为一个拥有1.41亿元固定资产,年创利5000万元的大型经济联合体。10年累计安置待业青年31667人就业,使胜利油田的劳动就业率从1981年的25.6%上升到1990年的96.8%,解除了广大职工的后顾之忧,稳定了职工队伍。 胜利油田劳动服务公司把选项定点作为突破口,积极发展适销对路、油田急需的产品和服务项目,在为油田服务的同时站稳油田市场。如油田生产所需的玻璃钢水管线,需求量大,但购进地远,价格高且难及时供货。劳服公司看准这一情况后,及时上了一条玻璃钢生产线,并很快生产出合格产品,平均每根价格比外地同类产品低25元,只此一项,平均每年为油田节约资金150万元。像这种由劳动服务公司生产的拾遗补缺、填补油田空白的产品达120多种,每年为油田节约资金980多万元。近年来,他们逐步培养建立了自己固定的工程施工队伍,承担起了油田一批较大的工程项目,拓宽了为油田生产服务的领域,几乎每一个夺油上产的战场都活跃着劳动服务公司的施工队伍。1987年以来,他们每年承担的油田各类工程项目,都在600项左右,完成工作量达1.4亿元,为油田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刘宝合)

16. 把劳服公司办成青年之家 海科公司就业育人并重

第2版(经济)专栏:  把劳服公司办成青年之家  海科公司就业育人并重 本报讯 北京市海淀区劳服企业海科电子仪器公司,始终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方针,把安置待业青年就业并培训成才做为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海科电子仪器公司是个不足200人的小型综合性企业,该公司从创业始就千方百计找门路、设网点,多安置待业青年,从五六个人的小商店到三四十人的商场,他们都苦心经营,克服种种困难兴办起来。为了提高就业人员的素质,在就业劳动中掌握一门技能,该公司和科研部门联合,开发高科技密集型产品。他们开发生产的“高频电子手术刀”、“茶叶测湿仪”等产品被北京市列入高科技产业开发试验行列。 海科公司把培育人才、向社会提供人才看作应尽的义务。从1987年至今,该公司先后安置了近百名待业人员,其中一些是失足青年,使他们有了一技之长。同时,经过公司培养,先后有30余名骨干被输送到国营企业工作,这种“进得来,出得去”的做法,起到了“蓄水池”作用,受到待业青年和政府的欢迎。 海科公司近两年在经济上也有了大发展,固定资产从1987年的278万元扩大到1990年的734万元,现在每年向国家上缴税费73万多元。小企业干成了大事。(王清瑞 唐宝林)

17. 图片

第2版(经济)专栏: 植棉能手、湖北天门市岳口镇灯塔村农民董彩枝改薄膜小棚育苗为大棚育苗,可使棉苗比其它小棚早出苗7天。图为董彩枝夫妇在对棉苗进行室温测量。 肖金舫摄

第 2 版

1.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一九九一年五月十日)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专栏: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一九九一年五月十日) 萧克 萧克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了。我代表研究会全体成员向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是由热心于炎黄文化的学者、专家及各界人士所组成的全国性民间文化团体。目的在于研究炎黄以来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了解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客观条件,使马克思主义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结合得更好;在于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于增进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的联系,加深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推动祖国的统一大业;还在于开展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使中华炎黄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新贡献。这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炎黄文化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以其源远流长、精深博大、丰富多彩、区域广阔以及对人类历史所作的巨大贡献而为全世界所瞩目。 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举世闻名的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属于我国;第一个使用指南针于航海的是我国;至今还保留着世界上最早、最丰富的古代天象记录资料的是我国;最先使用地震仪观测地震的是我国。我们祖先创造的物质文化包括农业、手工业、水利事业、医药、冶金、陶瓷、织造等许许多多发明创造,曾经遥遥领先于世界。在思想文化领域,我们的祖先在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军事学、哲学、历史学、文学、教育、戏曲学及伦理道德等方面,创造了曾经领先于世界的思想和理论。就文学艺术而言,《诗经》、《楚辞》历史悠久;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淳美优雅;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等结构恢宏;秦陵兵马俑和敦煌、麦积山、云冈、龙门四大石窟的绘画雕塑,堪称世界奇观。在中国大地上从北到南,从西到东,从大陆到海岛,从内地到边疆,到处都可见到传统文化的奇葩。 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从远古起,中原地区各族互相交往,文字语言逐渐融合,学术思想也相互渗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连风俗习惯都发生了变化。秦汉时期的大融合,形成了统一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从南北朝到唐朝,各民族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科学、艺术、文学繁荣昌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文化中心之一。到宋元明清,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达到了高潮,形成为既有统一意识,又富有民族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国文化的融合,开始众派分流,然后汇成巨川,最终奔向大海,形成以炎黄文化为主体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文化。近年来亦称之为中华炎黄文化。 中华炎黄文化,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反过来又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和稳定产生巨大影响,使中华民族以其伟大的创造力、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世界历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中华文化在不断吸收东方和西方的文化来丰富自己的同时,又以自己的丰富内容和磅礴气势影响其他民族的文化。东亚、东南亚诸国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之大,早为世人所知。欧洲近代许多启蒙思想家、科学家都曾从中国古代儒学、理学和其他学说中吸取过养料。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曾引起列宁的注意和称赞。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受到国外许多专家学者的密切注意和广泛研究。一部《孙子兵法》,早为各国军事家、思想家所称道,在最近发生的海湾战争中,又被重新提及。 中华文化有许多优良传统和积极的思想因素。“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等等,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诚然,同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两重性一样,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其封建性的糟粕。“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礼制;“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特权思想;“天不变,道亦不变”等因循守旧的形而上学思想等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曾经起过阻碍作用。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占主导地位。中华民族创造的光辉灿烂的炎黄文化,经五千年而延续不绝,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炎黄文化是联系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 研究炎黄文化,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对全球尤其是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来说,是联系的纽带,沟通的桥梁。 千百年来,炎黄子孙都为自己的伟大民族而自豪。中华民族以勤劳、智慧、勇敢、开拓、进取著称于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从未因战争和大的自然灾害的破坏而一蹶不振。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反对战乱,成为几千年来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从而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尽管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或民族内部,产生过种种矛盾、冲突,以至战争,也曾造成国家的分裂和地区间政权的对立,比如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并峙等等时期,但统一的时间长于分裂时间,而且越到后来,统一的时期越长,统一的局面越巩固。 中华民族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在历史上,各民族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相互间经济文化交流。许多有识之士,强调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清朝的雍正皇帝说过,满族住黑龙江流域,就像汉族住黄河、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国人而有不同的籍贯。清代中期,当清政府平定了新疆准噶尔叛乱后,流亡于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的我国蒙古土尔扈特部,心向祖国,全部17万人历尽艰辛,回归祖国。在此之前,金朝金世宗时期尚书右丞唐括安礼说:“猛安人与汉人,全是一家,皆是国人也。”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宣布中华民国之建立专为拥护亿兆国民之自由权利,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实际上是说所有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今天,海外的炎黄子孙,怀着强烈的思乡观念,以各种方式支援中国的“四化”建设,许多人落叶归根,从心理上说,正是这种民族认同感的反映。 中华民族牢固的稳定性和巨大凝聚力,扎根于传统文化。从历代典籍中发现,中华民族自我意识和民族认同感的发展演化轨迹,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强烈。夏、商、周三代族别不同,发祥地各异,但都尊奉黄帝为共同祖先。直到魏晋以降,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纷纷建立政权,许多族还尊奉黄帝、夏禹为祖先。尽管民族学和历史学已经证明华夏民族并非单一祖先,而后人却一直把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这种发端于上古,绵延数千年的观念,成为不同时间、来源于不同地域的人们所共同具有的民族意识,炎黄文化成为一种反映共同民族感情的联系纽带,体现和包融了华夏多民族形成一个统一体的自我意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稳定性,正是这种文化传统结出的硕果。 国共两党有过对国共双方和整个中华民族都有利的合作的历史。台湾同胞在历史上具有维护祖国统一,反抗外族强权侵略凌辱的光荣传统。今天,弘扬炎黄文化的优秀传统,相互加强交流、加深理解,从文化、从历史的启示中,我们将共同得到的是民族自我意识和认同感,共同向往于祖国的统一大业。 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定的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时代文化都有自己的源和流。从根本上说,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不可能离开它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即使是反映新的政治和新的经济的新文化,也有其历史连续性和继承性。历史创造者本身和人们用于建设新世界的知识、工具,大致是孕育于前一社会阶段的历史母体基因中。每一代都在继承前一代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加以发展。 今天的中国仍然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要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列宁讲过:“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如果硬说是这样,那完全是一派胡言。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传统文化是客观存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已经融化在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里,成为民族心理的一部分,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因此,要想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不但是不足取的,也是不可能的。一个割断历史、遗忘过去、抛弃祖先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电视片《河殇》一出台,就受到人们的批评,原因就在这里。 前面说过,传统文化有两重性。评价历史文化要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地位上,就其所处的历史条件去分析它进步与否,而不能用今天的尺度苛求历史和前人。苛求势必导致历史虚无主义。但是,传统文化有其消极和过时的一面,我们又不能食古不化,全盘继承,甚至颂古非今,那样就会使我们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而止步不前。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予以批判地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温故而创新。我们的先辈在修养品德、成就事业、治理国家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许多警句和格言,至今仍然闪烁着光辉,其中有些东西一旦赋予新意,便可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因此,只有对民族文化批判地继承,才能创造具有民族特点和历史特点的新文化,才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世界文明作出新贡献 任何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时代的。善于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只有在世界范围的交流与融合中,才能保存和发展,并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兴盛。 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大的中外文化交流,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隋唐时期佛教的传入,推动了中国哲学的进步。明清之际传教士东来,促进了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侵略军的炮火震动了神州古国,促使孙中山等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寻找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陈独秀、李大钊发动和领导的“五四运动”,掀起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涌现出以鲁迅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在中国革命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中国这一土壤里生根发芽,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可以说,这是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最成功的范例。历史已经表明,中华文化,愈是能够吸取世界文化的精华,就愈能发出夺目的光辉;中华文化也只有打破封闭状态,走向世界,才能推动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及发展,这也是人类历史的客观规律。 我们不能忘记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们。当年,他们或骑马、或乘车、或驾船,沿着丝绸之路,从西域,从西南和东海南海,奔向世界各地,在开展商业贸易过程中,开展文化交流。他们把炎黄文化传遍四面八方,同时,又把东西方的文化带回中国。一些外国客商或使节甚至传教士也不自觉地参与中外文化交流。十三世纪来中国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一部游记《世界珍闻录》,把中国的风土人情详细地展现在世界读者面前,令欧洲人惊叹不已。传教士利玛窦等人传授西方有关天文、历算、测量、水利等技术和原理,影响和造就了如徐光启等一代科学人才。到近代、现代,热心介绍中国科学文化的国际友人就更多了,蜚声中外的李约瑟博士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中华文化就是由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和各民族同胞,以及海外人士不断弘扬、交流、切磋、发展至今的。 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每一个中国公民的责任,是全球炎黄子孙的责任,甚至也会引起关心中华民族的国际友人的热切关注。如何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时,更好地吸取世界文化的精华来充实与发展自己,作为我们这一代炎黄子孙不得不认真考虑。现在,我们成立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就是要勇于担负这个任务。我们广泛联系并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开展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有益活动,深入研究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在近几年间,我们要认真抓好三项具体工作:一是修建凝聚炎黄子孙感情的炎黄二帝塑像;二是办好《炎黄春秋》杂志,宣传中华文化;三是筹备并尽早着手编纂大型《中华文化通志》。我相信,中国人民在21世纪,仍将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相称的伟大贡献。                      (新华社发)

2. 认识国情 认识自我——浙江部分大学青年教师下乡归来一席谈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专栏:  认识国情 认识自我 ——浙江部分大学青年教师下乡归来一席谈 本报记者 高海浩 光明日报记者 叶辉 在过去的两年中,浙江先后有数百名青年助教、讲师到农村挂职锻炼或参加基本路线教育。这一活动在浙江省部分高校青年教师中反响热烈。“五四”前夕,浙江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杭州大学的20多位青年教师在座谈会上交流了下乡感受。 他们的第一个感受是:深入农村方知国情。 杨柳漪(浙江农业大学讲师):11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不发展,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这就是国情。我在农村当了5个月的乡长助理,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 周建红(杭州大学助教):我们以前往往对西方的东西感兴趣,而西方的东西在中国是否都可行,想得不多。这次下乡有了感性认识。比如,学潮时谈得最多的是要民主,而广大农民关心的民主并不是那一套。他们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搞上去。这使我感到,也许我们过去追求的东西太虚无缥缈。 教师从农民对党的富民政策的真挚情感中、从埋头苦干的基层干部身上发现:共产党赢得民心的政治远见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民意校正了教师思维的准星。 周建红:在农村看到农民对党的方针政策有特殊的感情,这是党对农村政策的巨大成功。 吕国华(杭州大学青年教师):平时常听到共产党干部如何不行,下乡后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老区,我们列席县委的一个会议时,有人报告一个村断粮了,县委书记立即宣布中止会议,冒雨前去解决缺粮问题。这件事对我们震动很大,我们看到了时刻把群众疾苦放在心中的党的干部形象。 钱金荣(浙江大学讲师):贫困地区的村干部工作难度更大,计划生育、征兵征粮,一年中70%的时间要花在这上头,家里的田都顾不上,没有一点献身精神是当不了村干部的。 何成颖(浙江大学助教):农民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策最有感情,尽管他们也有牢骚,但提起这十年的变化,人人都说好。 实践是面镜子,社会的评判标尺使教师们开始正视自身的弱点:满腹经纶不能替代实际能力,实践远比书本丰富——走出书斋方能认识自我。 杨柳漪:在农村时我常想,为什么我们的想法往往与现实相距甚远?也许因为我们年轻,对新旧社会的强烈反差感受不深,很难理解中国为什么选择今天这条道路。同时我们面对的现实正是改革开放。改革,意味着社会有弊病,开放又使我们看到发达国家的优点,这就往往导致心理的失衡。 周勇光:从校门到校门,像我们这些人缺乏实际工作能力,下乡后学做群众工作,我发现自己能干起来了,连口才都提高了。回来后同事和学生都很惊讶,问我是否上过演讲培训班,我说这是下农村的好处,我就是“活广告”。 李全胜(浙江农业大学助教):我在农村结识了一个镇农办主任。他是农民出身,没上过什么学,但农业知识十分丰富,我这个研究生还从他那里学到不少东西呢!我真想把他的经验整理出来。 黄祖辉(浙江农业大学副教授):我是77届的,“文革”中经历过上山下乡,磨难不少。那与现在青年教师下乡锻炼不是一回事,那时耽误了一代人。但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上山下乡也造就了一批人才。我认为,对青年知识分子来说,实践的磨练不可缺,要想改造社会,先得适应社会,包括能力、毅力、耐力和思维方式。 农民以纯朴的热情接待青年学者,真诚中包含着对科学文化的热望。青年教师们豁然省悟:社会责任感和实现自我并不矛盾,与工农相结合不再陌生。 吕国华:农民的朴实使我们深受感动。离别那天,为了不惊动村里人,我们起了个早,想悄悄上路。没想到门一打开,我们呆住了:农民们放起了鞭炮为我们送行,还选派两人送我们进城。从他们纯朴的友情中,你能感到农民对知识分子、对科学文化的期望。 何成颖:在农村我们不仅获得纯朴的友情,也获得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县里专门请我们搞个全县“八五”规划的课题。下了一次乡,发现了大量活生生的事例,回来写文章顺手多了,论文一篇篇出来。我认为,搞社会科学的今后每年都应到农村去,这样理论才会有生命。 段先明(浙江农业大学讲师):在学校,青年教师申请课题难,我也曾为此苦恼。可一下农村,课题就找到了。我连续4年利用暑假在农村试验,研究成功920增效剂,已在全国30%的杂交稻制种面积推广,社会效益6000万元,并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当这些青年教师带着泥土的芬芳,从田野重返校园时,许多人发现他们身上有了可喜的变化。学生们反映,下乡回来的老师讲课比以前有听头了,有生动的事例,也有亲身的感受。 熟识青年教师情况的浙江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徐有智说:青年教师下农村、下工厂应作为一项制度不断完善,在学校也应该给他们压担子,挑大梁,培养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也是一种实践。

3. 《学习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百题问答》出版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专栏:  《学习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百题问答》出版 本报讯 由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王梦奎等同志撰写的《学习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百题问答》,作为李鹏总理在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的辅导材料,已于4月底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