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03-10
第 1 版
1. 学习解放军革命的硬骨头精神
第1版()专栏:社论 学习解放军革命的硬骨头精神 经过革命烈火千锤百炼的人民解放军,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斗争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革命硬骨头精神,就是很值得学习的一个方面。 硬骨头六连所以够得上“硬”,就因为具有艰苦奋斗的革命的硬骨头精神;钢八连所以无愧于“钢”,也是因为具有艰苦奋斗的革命的硬骨头精神;郭兴福所以能自己练就一身硬本领,并且带动全连人人练就一身硬本领,同样是因为具有这种艰苦奋斗的革命的硬骨头精神;好八连所以当得起“好”,更是因为保持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今天本报发表的《赤胆忠心的好战士吴兴春》又是一个发扬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的硬骨头精神的典型。 十一年前,仅仅二十一岁的解放军排长吴兴春,被党派到一个刀耕火种的兄弟民族地区进行工作。他情况不熟,语言不通,加上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条件够艰苦,工作够困难了。可是,困难没有吓倒吴兴春,吴兴春却压倒了困难。反动统治造成的民族隔阂,他不怕,用全心全意帮助兄弟民族的实际行动来消除它。语言完全不通,他不怕,用刻苦学习兄弟民族的语言来打通它。落后的生活习惯他不怕,用尊重、说服、示范的办法来改变它。敌人的破坏,他更不怕,用发动群众组织民兵的办法来制服它。吴兴春坚持和发扬了这种革命的硬骨头精神,果然实现了他在日记上表示的决心:“就是那岩石硬似钢铁,你也要在上面扎根”,终于排除万难,在这个地区扎了根、发了芽、开了花、结了果。他在这里整整坚持了十一年,而且十一年干得像一天。 我们要学习人民解放军,就要学习这种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革命精神,学习这种革命的硬骨头精神。 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和斗争中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没有困难。一部社会发展史,就是人民群众同各种困难的斗争史。况且,我们干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革命事业,翻天覆地,倒海移山,哪能没有困难? 我们要粉碎帝国主义和阶级敌人的各种捣乱,要战胜自然界的各种灾害,就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要大大发展工农业生产,要进行各项科学实验,攀登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峰,也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真金不怕火炼,革命者就要不怕困难,没有吃大苦、耐大劳的革命的硬骨头精神,没有天不怕、地不怕的革命气概是不行的。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的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之所以可贵,之所以值得学习,原因就在这里。当然,我们的困难同一切反动派的困难性质根本不同,正像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的:“反动势力的困难是不可能克服的,因为他们是接近于死亡的没有前途的势力。我们的困难是能够克服的,因为我们是新兴的有光明前途的势力。”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困难也是这样,困难本身往往包含了或者造成了克服困难的一定因素和一定条件。因此,困难也有二重性。 困难的二重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表现在:困难有其阻碍革命事业发展的一面,也有其激发革命精神的一面。穷,这是摆在社会主义建设面前的大困难,可是毛泽东同志认为:“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就是讲的困难和克服困难之间的辩证的道理。每当我们战胜一次大困难,我们的事业就会得到大发展,我们也就具备了进一步战胜困难的大好条件。 另一个方面表现在:困难是进行革命的不利条件,但是,困难又是锻炼革命硬本领的有利条件。正像我们只能在战争中学习作战的本领一样,我们也只能在同困难的斗争中学习战胜困难的本领。从这个意义上讲,困难就是冶炼革命者的大熔炉,困难也是培养革命者的大学校。我们提倡革命者要勇于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勇于担当最困难的工作,勇于去处理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因为在这样的地方,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在这样的问题上,革命者能够得到最严格的锻炼,受到最深刻的教育,能够更快地成长起来,培养出革命的硬骨头精神和过得硬的本领。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确有不少地区和岗位的工作条件是比较艰苦和困难的,但是,也有不少地区和岗位的工作条件比较好一些。是不是在前面那种地区和岗位上工作需要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革命精神,在后面这种地区和岗位上工作就不需要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革命精神呢?不,并不如此。艰苦奋斗战胜困难这是每一个革命者都应该具有的精神状态,不论在任何地区和任何岗位上工作都是不可缺少的。因为任何革命工作,只要是认真负责地干,而不是马马虎虎地干,都要进行这种形式或者那种形式的艰苦劳动,都要解决这类性质或者那类性质的难题,都要克服这样一些或者那样一些困难。如果不想艰苦奋斗,不敢战胜困难,工作怎么能够做得好呢? 艰苦奋斗战胜困难,首先是个革命精神问题,同时也包含着业务技术问题,是个既要红又要专的问题。业务愈熟,技术愈精,战胜困难的硬本领也会愈大。而要提高业务和掌握技术,又离不开艰苦奋斗的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不经过勤学苦练,不克服种种困难,业务是不可能熟谙,技术是不可能专精的。在这方面,人民解放军的硬骨头六连和郭兴福连队仍然是我们的榜样。这两个连队的驻地并不是多么艰苦的地区,可是,为了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高贵品质,他们在练兵中总是不畏艰苦、不怕困难,长年累月,坚持不断地磨练自己的本领。硬六连有两句著名的格言:“要想在战时过得硬,首先要在平时过得硬”。这应该成为我们所有革命者的座右铭。我们要想在艰苦环境中过得硬,首先要在现在的环境中过得硬;我们要想在大风大浪中过得硬,首先要在日常工作中过得硬。我们应该学习解放军从严处着手,从难处着手的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主动地自觉地在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磨练自己,磨练阶级斗争的硬本领,磨练生产斗争的硬本领,磨练科学实验的硬本领。这种艰苦奋斗的革命的硬骨头精神,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传统,革命者的革命本色,也是对干部和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要用艰苦奋斗的革命的硬骨头精神,教育全体干部和人民,尤其要用这种革命精神教育青年一代。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就说过:“要提倡勤俭建国。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气力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这是一种不实际的想法。”毛泽东同志这段话,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永志不忘。 好些青年学习了毛泽东同志这段话,都说:“我们处在造福的时代,不是享福的时代”,决心要为实现我们的理想境界而艰苦奋斗、辛勤劳动。当然,我们的生活总是在逐步改善的。比起解放以前的黑暗年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已经好了许多,已经有了根本的好转,但是,为了今后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的青年一代仍然应该具有这种为子孙万代造福而甘当一切困难的革命精神。 从这一点来讲,青年一代也是承先启后的一代,即继承先一代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革命传统,启发后一代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革命精神。每一代都有承先启后的问题,但是,要青年们懂得,我们这一代的承先启后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老一代的革命者是在严酷的战争考验中成长起来的,这种环境有利于培养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革命精神,而现在的青年们则是在和平建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就要求我们老一代的革命者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工作,负更多的责任,保证在青年一代中造成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革命精神,这对今后若干代青年的精神品质都会发生深远的影响。而且,老一代的革命者比起正在成长的青年一代来数量要少得多,老一代的革命传统,已经在全国全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青年一代继承了这种传统,将会在全国全民中产生更加大得多的影响。这种革命的精神财富,是千秋万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一个革命者应该有藐视困难压倒困难的硬骨头气概,但是要战胜各种困难不能靠“匹夫之勇”,而要靠大智大勇。这种大智大勇一方面固然来自对客观事物的调查研究,但是归根到底来自人民群众,来自党的群众路线。如果离开人民群众,离开党的群众路线,匹马单枪,只凭一个人和少数人的聪明才智,是不能克服多少困难的,终于要在困难面前碰壁的。 人民解放军能够在战争中、在训练中、在参加祖国建设中战胜那么多那么大的困难,是同他们依靠集体的力量、依靠群众的力量分不开的,是同他们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分不开的。吴兴春,一个人被派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能够在工作中战胜种种困难,也是同他在解放军中锻炼出来的一套执行群众路线的本领分不开的,同他在兄弟民族群众中深深地扎了根分不开的。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关于依靠群众同克服困难的关系,作了透辟的说明:“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可见,一个革命者要战胜困难,最根本的一条是依靠人民群众和相信人民群众。这样才能集广大群众之智为大智,集广大群众之勇为大勇。有了这种大智大勇,就有了战胜困难的根本保证。 鲁迅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要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也没有一条现成的路,同样要靠我们千百万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从没路的地方踏出来,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出来,要在这条路上前进,就要有一种披荆斩棘的硬骨头精神。要在这条路上前进得顺利一点,迅速一点,就更加需要这种硬骨头精神。“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不怕崎岖险阻,善于披荆斩棘的党和人民,才能胜利地攀上在人类历史上风光无限的共产主义的顶峰。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共产主义者,应该成为这种不怕天下一切困难的“有心人”,即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心的人,有实现共产主义之心的人,只要有了这种伟大的理想和志向,就可以产生伟大的排除万难的力量。在全国学习解放军的热潮中,我们应该学习和发扬解放军这种艰苦奋斗的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乘目前的大好形势,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再胜利,前进再前进。
2. 在人民面前是孺子牛 在敌人面前是硬骨头 贵州军民竞学吴兴春
第1版()专栏: 在人民面前是孺子牛 在敌人面前是硬骨头 贵州军民竞学吴兴春 本报贵阳九日电 贵州省各族人民自去年八月以来,广泛开展了学习当地优秀的人民武装干部吴兴春的活动。 吴兴春现在担任贵州省从江县人民武装部民兵组织科科长。从江县地处贵州广西交界地区,是苗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是贵州省最偏僻的县份之一。一九五二年夏天,吴兴春分配到这里做民兵工作。当时,在他面前摆着重重困难。可是,困难没有吓倒吴兴春,吴兴春以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一个个地战胜了困难。他全心全意为兄弟民族服务,和群众同甘共苦,消除反动统治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他刻苦学习兄弟民族语言。他在复杂的民族地区阶级斗争中,立场坚定,依靠贫下中农,粉碎了阶级敌人一次又一次的阴谋,坚持了革命阵地。他到从江县最艰苦的加鸠苗区开辟工作,和当地群众一起组织互助组、农业社,走集体化道路。他组织、训练的民兵“过得硬”,在保卫人民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吴兴春赤胆忠心十几年如一日地为兄弟民族服务,被当地苗族、侗族人民看作是自己的好儿子。中共贵州省委、昆明部队以及贵州省军区几次表扬他,一九六○年他受到提前晋级晋衔的奖励,一九六三年,昆明部队又授予他一等功臣称号。 近几个月来,贵州各地的许多机关、部队、厂矿企业、学校、农村人民公社就吴兴春的先进事迹举行了座谈,或者出墙报、画窗,介绍吴兴春的事迹。吴兴春的日记,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去年国庆节在贵阳市举办的“吴兴春先进事迹展览”,截至十二月底,参观者达九万多人次,留言写满了三十多厚册。 吴兴春的高贵品质,成了贵州广大军民的榜样。“在敌人面前是硬骨头,在人民面前是孺子牛”——这是全省驻军和民兵学习吴兴春的最主要之点。贵州驻军单位去年年终评选“四好”单位、“五好”干部和战士,比一九六二年增加了百分之七以上。在吴兴春工作过的从江县贯洞区,民兵们普遍关心群众,许多人争着为烈军属和五保户砍柴挑水,修房盖屋。一九六三年八月六日夜里,龙里县洗马公社基干民兵开会时,忽然听说区医院有个产妇生命垂危,民兵们立即停止会议,到医院争为产妇输血,终于使产妇转危为安。这几年,贵州省从外地调来许多青年技术人员,其中部分人畏惧艰苦,不安心工作。学习吴兴春在大苗山艰苦奋斗十一年的事迹后,许多青年大受感动。黔东南地质测绘大队的青年技术人员争相到野外工作,他们任劳任怨,许多分队和小组月月超额完成任务。许多学生还从吴兴春长期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中受到教育。贵阳师范学院的学生普遍自备针线包,自己缝补衣袜。 吴兴春活学活用毛主席的著作,也成为广大军民学习的榜样。许多机关进一步加强了毛主席著作的学习活动,有的单位健全了夜校,组织了学习小组,许多同志工作之余手不释卷。
3. 新疆普遍使用新式农具
第1版()专栏: 国家多方面大力支援各族农民发展生产 新疆普遍使用新式农具 古老农具退居次要地位,落后的耕作技术快要绝迹;生产效率提高,耕地面积扩大,劳动强度减轻。维吾尔族农民认为,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是他们又一次大解放。 新华社乌鲁木齐九日电 记者李东炎报道:新疆各族人民千百年来使用的主要农具砍土镘(一种宽口镢头),今天已成为新式畜力农具和农业机械的辅助工具。这种古老农具在生产上退居次要地位,标志着新疆农业生产力有了飞跃发展。 新疆使用砍土镘历史久远,在新疆发现的一千多年前的洞窟壁画中,就有砍土镘。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农民世世代代把砍土镘既当作刨挖工具,又当作铲、扬、锄的工具,农民们不论耕种、开荒、修渠,都用它“包办”。解放前,一把砍土镘要拿四百斤玉米才能换到,深受封建剥削的贫苦农民就连这种粗陋的工具也没有。维吾尔族人民聚居的南疆,大约平均两户才有一把砍土镘。那时许多人不得不长年累月地给地主作无偿劳动,以便租借地主的砍土镘来种地。砍土镘这种古老的农具,是新疆生产力在漫长岁月里停滞不前的一个历史的见证。 今天,新疆天山南北各个绿洲上呈现一派崭新景象。新式农具在一些主要的农事活动中代替了砍土镘和“二牛抬杠”式木犁,许多过去成年累月吃力地抡着砍土镘的人,变成了驾驭新式畜力农具的能手。目前,全自治区人民公社拥有的犁、耙、播种机、中耕器、收割机等新式畜力农具,已达二十八万多架。大部分农业县建立起拖拉机站,共拥有拖拉机一千一百多标准台,已经培养出一批包括维吾尔、哈萨克、蒙古、回、锡伯等少数民族的第一代拖拉机手。 在南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沿的墨玉县,解放前大部分贫苦农民都买不起一把砍土镘,现在这个县的十个人民公社已经拥有五千多架新式畜力农具,还有七台拖拉机。去年秋天,北疆昌吉、塔城、乌鲁木齐等地,用拖拉机秋耕的面积达到百分之六十左右。 这几年普遍使用新式农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还腾出大批劳动力用于开荒和兴修水利。现在,全自治区人民公社的耕地面积比解放前扩大百分之八十,灌溉面积扩大一倍以上。各地落后的耕作技术,随着新式农具的使用快要绝迹,代替过去浅耕撒播、骑马撒种、用马拉树枝培土、不中耕除草等粗放技术和耕作习惯的,是秋耕深翻、条播、中耕管理等一系列增产措施。这一切,带来了农业生产的迅速高涨。在北疆昌吉地区,一九六三年的粮食产量比一九四九年增长一点四倍,每个劳动力生产的商品粮达到九百七十多斤。解放前农业一片凋零的墨玉县,现在粮食自给有余,去年粮食总产量比解放时增长一倍以上,棉花总产量增长十八倍。维吾尔农民谈到这些变化时说,取消了封建剥削,实现了公社化,是他们的一次大解放;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是他们又一次大解放。 国家从财力物力方面大力支援新疆各族农民,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决定性原因。十四年来,国家给新疆发放的农业贷款和生产资金共有八亿七千多万元。国家大力帮助新疆建设工业,更为各族农民就地提供新式农具创造了条件。现在,天山南北建起了九个农业机械厂和新式农具制造厂,制造出三十多种产品,其中有些产品已能满足自治区农村需要。同时,在新疆各地已建立起一百多个农业机具修配厂,使农村初步形成了一个农机具修理网。 由于公社集体经济的发展,各族农民购置生产资料的能力一年比一年提高。今年各族农民已订购新式畜力农具二万五千多架,比去年全年的购买量多百分之四十以上。
4. 叶剑英元帅接见黄顺玉黄顺玉 应邀在解放军某部介绍学习毛主席著作经验
第1版()专栏: 叶剑英元帅接见黄顺玉黄顺玉 应邀在解放军某部介绍学习毛主席著作经验 新华社九日讯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首都某部今天邀请被人们誉为山沟里的女“秀才”黄顺玉,向一千多名官兵作了报告,介绍她勤奋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经验。黄顺玉是吉林省延吉县东盛公社东盛大队第十生产队的妇女队长。 报告会以前,叶剑英元帅接见了黄顺玉,同她进行了亲切的谈话。参加接见的有彭绍辉上将、王新亭上将、钟期光上将、刘志坚中将、阎揆要中将等。(附图片) 叶剑英元帅同黄顺玉(中)亲切谈话。左是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沈阳部队某部三连副指导员廖初江。 新华社记者 陈娟美摄
5. 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代表团 游览长城并参观十三陵水库和工厂
第1版()专栏: 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代表团 游览长城并参观十三陵水库和工厂 新华社九日讯 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代表团团长、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扬·格·毛雷尔和代表团团员、政治局委员尼·齐奥塞斯库,今天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富春陪同,游览了长城,并参观了十三陵水库和定陵。 陪同的还有,中共中央委员伍修权和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罗马尼亚同志们在八达岭登上长城,眺望长城内外景色。 今天,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代表团团员、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埃·波德纳拉希和基伏·斯托伊卡,由纺织工业部副部长陈维稷、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冯基平和北京市副市长贾庭三陪同,参观了北京第二棉纺织厂。他们受到职工的热烈欢迎。
6. 藏民穷三巴 冰河救战士 西藏军区号召全体官兵学习他的阶级友爱精神
第1版()专栏: 藏民穷三巴 冰河救战士 西藏军区号召全体官兵学习他的阶级友爱精神 据新华社拉萨九日电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最近发出通知,号召所属部队学习藏族牧民穷三巴奋不顾身抢救落水战士的英勇事迹,要求大家学习穷三巴的高度阶级友爱精神,进一步密切军民关系。 一月二十五日,解放军某部通信员陈先凤奉命到巴青县高口区送信。途经比拉山下索河,他在冰上通过时,由于负重过大,冰层坍塌,不幸坠入冰窟中。河水深,还有漩涡,陈先凤挣扎了一个小时也没能上岸,只好抱住马脖子泡在水中。 这时,牧民穷三巴骑马去区供销社,路过河边,看见河中有人头闪动,急忙打马赶过去。他一看是解放军战士,立即跳入冰冷的水中,把陈先凤拉上岸来,接着又跳入水中把马拖了上来,并将信件也捞了上来。然后把陈先凤一直护送到部队驻地。 穷三巴在旧社会里受尽农奴主的残酷压迫,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民主改革后分到了牲畜和土地,并且安了家。当解放军官兵满怀激情地感谢他的时候,他说:“在共产党和毛主席英明领导下,人民解放军平息了叛乱,打垮了‘三大领主’的统治,我们劳动人民才得到了翻身,当了国家的主人。解放军是我们的亲人,亲人有了难,怎么能不帮助呢!”中共西藏巴青县委也将穷三巴的事迹通报全县,号召全县人民向他学习。(附图片) 辰生插图
第 2 版
1. 赤胆忠心的好战士吴兴春
第2版()专栏: 赤胆忠心的好战士吴兴春 本报记者 高高的个子,一张风吹日晒的脸膛,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一杆短短的旱烟管,一双翻山过岭的草鞋,一脸憨厚朴实的笑容,两只粗糙结实的大手,伸出手来,随时准备着为你做点什么,这就是贵州省从江县的人民武装部的干部吴兴春。 你也许知道,在云贵高原的贵州和广西交界的从江县,重重叠叠的深山峻岭中,住着十多万勇敢、勤劳的苗族、侗族兄弟。就在这个山区,吴兴春,整整干了十一年。十一年,吴兴春和深山区的兄弟民族一起,翻天复地,从石耙、木犁的时代,跨进社会主义。深山苗区的第一个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是他帮助群众组织起来的。月亮山上的第一所小学,是他和群众一起修建的。他带领民兵,修起从江地区的第一条公路。他在加鸠山区,播下革命的种子,培养发展了第一批共产党员……。十一年来,他和山区群众同甘共苦,同生共死,坚守住民族地区的革命阵地。在最初的困难日子里,有多少次,他把身上的棉衣脱下给老年人盖,自己盖群众的秧被(一种用嫩秧草编起的草被);有多少次,他把大米给孩子吃,自己和群众一起啃芒粑(用蕨根粉作的粑粑)。难道能够数得清吗,他帮五保户、困难户挑的水,打的柴,送给他们的盐巴。十多年来,他自己总是一套军衣,一碗辣椒,就把日子打发过去。 “有困难的我都帮”,这是吴兴春的风格。“在从江干一辈子,一辈子革命到底”,这是吴兴春的豪言壮语。吴兴春,一个贫农的儿子,一个解放军的青年战士,他经过了怎样的锤炼,在斗争的风雨中成长起来的呢? 永不忘本 一九五二年的夏天,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原来是解放军排长,当时是区武装参谋的二十一岁的吴兴春,脚蹬草鞋,身背背包,肩扛长枪,直奔离从江县六十多里、侗族聚居的贯洞地区。 出门就是爬坡。翻过一个山头,又是一个山头。只见茫茫白云,在他脚下浮沉。山高路险,无路可辨,人得像山羊似地从一块石块,跳到另一块石头。前边又是悬崖绝壁,下面是奔腾的急流,人得张开双手,抓住树枝,全身贴着岩石,一步步挪过去……。当天赶到贯洞,第二天,他便满腔热情,跑过一个寨子,又一个寨子,训练民兵和组织生产。 年轻的吴兴春,没有想到反动统治长期造成的民族隔阂,一时还没有消除。地主富农又在威吓基本群众,不让他们接近解放军。他走到哪里,青年人见了就跑,妇女们瞧见他赶忙关上大门。在村头遇到几位老人,他笑容满面地凑过去。不料第一句话刚出口,老人们摇摇头、摆摆手,说声“盖窝”“盖窝”(不懂)就走开了。晚上,他来到侗寨的鼓楼,想趁群众在这里摆谈的时候开个会。不知谁喊一声“嘎马拉”(汉人来了),群众一轰而散。一天、一天过去了,十三天,他跑了十四个寨子,到处都是同样的遭遇。 困难哪,真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困难。在三年的部队生活中,他从来坚决完成任务,先后受到三十多次表扬。他带的班是全连的模范班,带的排是全营的模范排。如今,他来到这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语言不通,群众没法接近。其他区乡干部又都一人一地,相隔好几十里,想找个人商量商量也办不到。他真想打个报告,要求归队,要求去抗美援朝。 正巧,上级调他去军分区学习。他赶紧打好背包,收拾好行李,连一双破草鞋也没留下。他是不打算再回到这个地区来工作了。 军分区三个月的学习,打开了吴兴春的眼界。原来,我们的民族有这样悠久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又走过了这样艰苦、漫长的战斗路程。多少革命先烈,在监牢里,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坚贞不屈,为革命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一个个共产党人的高大形象,屹立在他心里。他想得很深,想得很远,想得很宽。他想白求恩是个外国人,为中国革命献出自己的生命;自己是个中国共产党党员,却不愿意为兄弟民族贡献自己的青春。他想起许多革命同志在敌人监牢里坚持斗争,为革命牺牲,死而无怨;自己在革命胜利的环境里,却不能坚守党交给自己的岗位。他读着《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读着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读到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人民忠实的勤务员,不当人民的老爷时,不禁痛心得哭了起来。他想党分配自己到从江工作,自己却一心想回部队,甚至想到大城市去,这岂不成了个冒牌子的共产党员?帮助兄弟民族翻身,正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从江我不去,又叫谁去呢?忘掉从江人民的苦,这就是忘掉自己的苦! 十月的贵州,天气十分凉爽。吴兴春躺在床上,却觉得浑身燥热。他在床上翻来复去,翻来复去;他的脑子在翻滚着,翻滚着…… 炮火连天,日本鬼子打到家乡安徽凤台来了。国民党扒了黄河大堤,淮河溃决。一家人逃难回来,田地都泡在水里。母亲在板床上直喘气,拉着自己的手:“小驴,小驴,千万不要学坏……”天黑了,六岁的苦孩子坐在驴槽上痛哭。泪水模糊中,他睡着了,他看到了母亲,惊喜地连声喊着娘、娘,用尽全身力气扑过去,一头撞在冰冷的驴槽上……破旧的小茶馆里,只比茶桌稍高一点的苦孩子,举起芦柴似的瘦胳膊,劈柴,冲开水,开水浇烂了双脚…… 为了找碗饭吃,他到国民党军队里当一名勤务兵。成天挨打,连长、排长、班长个个都打他。生了痢疾,让他睡到厕所边,不把他当人哪…… 平地一声春雷,解放军来解放了他。他身体弱,力气小,行军时,班长帮他背枪支,背背包。他生了病,指导员亲自端饭给他吃。他又生了痢疾,班长背他上厕所,粪便流了班长一身,换身衣服又背他。他禁不住流下泪来。革命部队才是他真正的家,阶级弟兄是他真正的亲人。…… 吴兴春再也睡不着了。他爬起来,在刚买来的日记本上,歪歪斜斜地写着:“吴兴春呀,你可不能忘本哪!兄弟民族的苦,就是你自己的苦,你是一个共产党员,怎能够向困难低头呢?你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岗位,就是遇到刀山火海,你也要勇猛前进!就是那岩石硬似钢铁,你也要在上面扎根。” 第二天,他向教导队党组织写了保证书:在从江干一辈子! 扎下根来 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吴兴春重返从江。一路的景色,都和第一次来时迥然不同。都柳江的水呀,走不完的山呀,遮天盖地的密林呀,对他都变得亲切可爱了。 思想认识一转变,就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原来觉得自己很笨,现在也能想出些办法。咱们解放军每到一个新区,不总是给老百姓挑水、打柴、打扫院子……老百姓不总是很快就接近咱们了吗?对,咱就用这个办法,接近群众。 说干就干。每天天蒙蒙亮,他就背上步枪,扛上农具,赤脚上了山坡。见贫苦农民挖田,他帮着挖田;见劳力弱的老人犁地,他帮着拉犁。一到中午,群众在坡上生火煮饭,他悄悄跑上山林,吃几把野杨梅,喝几口泉水,紧紧裤腰带,跑回来帮助群众再干。晚上,老百姓回家了,吴兴春还不休息,他见老人舂米,他帮着舂米;见孩子去挑水,他帮着挑水。…… 群众脸上那种怀疑、戒备的神气消失了。青年人见他不躲,妇女见他不再关门,人们一见他就围拢来,打着手势同他交谈。这时候,吴兴春多么想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恨不得把党和毛主席对兄弟民族的关怀一下子都告诉他们。语言不通呀,光靠比手势,怎么进行工作呢? 从毛主席的著作中,他读到这样一段话:“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是的,现在不解决语言问题,就不能和兄弟民族接近,就不能贯彻党的政策。语言,就是完成这个任务的船和桥。于是,吴兴春向这个新的难关猛攻。 他白天上坡生产时向青年人学,晚上跑到群众家里向老人、妇女学,开会休息时候向侗族干部学。他身边带着一个竹子编的小小的蚱蜢笼。劳动回来,孩子围着他转,他掏出蚱蜢给孩子玩,也向孩子们一句句学。有谁要看看铁杵磨成针那股顽强劲吗?那就来看看吴兴春怎样学侗语吧。你看,他白天学,夜晚练,夜间学,白天练,走到哪里,学到哪里。脑子记不住,他记在手心上、手背上,胳膊上和大腿上都密密麻麻写满了对照的侗语和汉语。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看起来笨嘴笨舌、并不十分机灵的吴兴春,凭着他那股给人民当勤务员的干劲和傻劲,竟成为从江县汉族干部中学习侗语、苗语最熟练的一个。现在,他走到哪里,就十分自然地和侗族、苗族老乡摆家常、谈工作,他还编出了侗族小伙子喜唱的侗歌,和他们一起津津有味地看一本又一本的侗戏。难怪有人说吴兴春说起汉话来结结巴巴,还不如侗语说得流利咧。 语言问题解决了,能不能尊重兄弟民族的风俗,这是个能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能不能在兄弟民族地区扎根的又一大关。 一天,他上庆云乡的农会小组长家商谈工作。是过春节的时候,小组长一家正在吃饭。桌上摆着侗家过年过节才吃的腌鱼、腌耗子和鲜猪血。小组长一见吴兴春来了,热情地招呼他吃酒。吴兴春不会吃酒,小组长有些不高兴地说:“你是怕我们的东西不干净吧?”吴兴春怕他生气,赶忙一口气喝下一海碗。小组长十分高兴,马上夹了一块腌耗子脖颈蘸上生猪血给他吃。腌耗子,吴兴春从来没有吃过,就是灾荒年也没吃过呀。他真是很难吃得下去。可是,转念一想,这是兄弟民族的生活习惯,你要改变它,先得尊重它!况且,这明明是他们最上等的菜,你要当人民的好勤务员,就得吃这块耗子肉。想到这里,吴兴春痛痛快快把这块腌耗子和生猪血吃下了。 这件事很快就在各个寨子传开了。从此,吴兴春走到哪里,侗家的男女老少都愿意和他说心里话。他真正在群众中扎下了根。 全力对敌 正当吴兴春扎根在贫雇农和积极分子的家里,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安排生产、组织民兵,建立山区人民新生活的时候,一些反动的地主富农却不甘心。他们一心想破坏群众的胜利果实。一天,吴兴春到德盘寨整顿民兵。听到的第一个消息是:“五堂公”以放鬼为名,打死了贫农积极分子石老绍。吴兴春又亲眼看到“五堂公”分子石老牛,拿着扁担追赶民兵队长石光周,说他的老婆放鬼,要打死石光周和他的老婆。“五堂公”还放出不少谣言,煽动群众不安心生产。这“五堂公”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按照一向的习惯,吴兴春一到这里,先认“两头家门”(一头地主富农,一头贫雇农)。他的侗话已经说得差不多了,白天,他和群众一块上坡生产,晚上,他访贫问苦,到贫雇农和积极分子家中串通。阶级情况掌握以后,他又依靠群众,弄清了“五堂公”的来龙去脉。 原来,“五堂公”最早是侗族人民祭祖的一种组织,后来被地主操纵,成为他们剥削贫苦农民的工具(和汉族地区的宗族组织差不多)。土改以后,“五堂公”活动的矛头针对贫雇农积极分子,破坏生产。吴兴春敏锐地觉察到,这个打着宗族旗号的“五堂公”,决不是什么单纯的封建迷信组织,它已经变成阶级敌人向人民进攻的工具。 一场尖锐的斗争开始了。晚上,吴兴春在德盘上寨召开民兵会和贫雇农积极分子会,“五堂公”就在下寨召开地主富农会。吴兴春派民兵去了解敌人的情况,“五堂公”也派人来偷听民兵的动静。 斗争越发激烈化了。“五堂公”的那些地主恶霸放出风声:要赶走汉人吴兴春,要杀死汉人吴兴春! 这天,吴兴春刚从坡上生产回来,一位贫农老奶奶悄悄跑到他的住处,眼泪汪汪地告诉他:“崽呀,有人要对你下毒手咧。这些家伙心毒手狠,吃人不吐骨头,你还是暂时到区上去躲一躲吧。万一你有个三长两短,我们侗家怎对得起共产党和毛主席呢?” 老吴听着老人家这等充满阶级感情的话,心里热呼呼地。我们的群众多么善良,多么爱自己的子弟兵。我能够从这样的战斗岗位上跑开吗?不,一个共产党员,在敌人的威胁面前不能胆怯,不能动摇,一定要坚持住革命的阵地。想到这里,他连忙安慰老人家:“不怕,不怕,只要有大伙在,有咱们的党和毛主席,我决不离开这里一步。” 吴兴春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气概,大大激发了贫下中农和民兵的斗志。德盘寨的革命队伍更加壮大。日日夜夜,有十多个民兵和吴兴春形影不离,吃在一起,睡在一起。群众和他一起警惕着敌人的阴谋。不久以后,“五堂公”的反革命组织和阴谋活动,全部被揭穿,不法分子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反动残余势力的一次凶恶的反扑被打退了。斗争炼出了吴兴春的硬骨头。 反动分子于是更加仇恨吴兴春了。土匪分队长瞿从兴探听到吴兴春经常夜间单独出外工作的消息。一天深夜,狂风怒吼。瞿从兴指使另一个坏分子手拿板斧,埋伏在龙图寨通到贯洞区政府的大路边的一块岩石下面。反革命分子真的要对吴兴春下毒手了。 吴兴春没有料到敌人的这次暗算。但是,每次外出,他从不麻痹大意。今天,他一出龙图寨子,便把匣枪提在手里,一双眼睛警觉地注视着前方,两只耳朵静听四面的动静。吴兴春快要来到那块岩石旁边了。正准备动手的坏分子,看到吴兴春提着枪走过来那副雄赳赳的样子,还以为已经发现了他,吓得心惊肉跳,爬在岩石底下,一动也不敢动。 不久以后,瞿从兴等几个匪徒又抢老百姓的粮食,被吴兴春带领的民兵一网打尽。 甘当“笨牛” 哪里最艰苦,就到哪里去,这已经成为吴兴春工作上的特色。正当他在侗族地区工作得熟悉起来的时候,党又调他到从江县最艰苦的加鸠苗族地区去开辟工作。这里是有名的高寒山区,月亮山、太阳山,一个高峰连接一个高峰。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绵延好几百里。山高路远,区离县一百八十多里,乡离区八九十里,从乡到村寨,也要走上六七十里。说实在话,到这个地区工作,真需要几分勇气。 吴兴春怎样想呢?他在日记上这样写着:“干革命,就不能怕吃苦。连吃苦都怕,革命需要你献出生命的时候,你该怎样呢?”就这样,像战士奉命开赴前线,吴兴春,接到命令第二天,他就背上背包,扛起长枪,直奔加鸠。 到了孔明乡,只见荒天野地,一座破旧的小木房,这就是乡政府。生活的艰苦压不倒吴兴春。使他发愁的是这里有些农民干部,在土地改革以后,分了土地,分了房子,一心一意,埋头生产,对当家作主不大积极。贫农出身的乡人民代表王禄生,雇农出身的村长范银春和民兵队长都有这种情况。 吴兴春一心要改变这种情况,他走出乡政府,住到范银春的家里。白天,他和范银春一块上坡生产,晚上,他把自己的棉被给范银春的老爹盖,自己和范银春合盖一床秧被,围着火塘烤火摆谈。 吴兴春说:“共产党来解放了我们,我们要自己解放自己。” 范银春说:“我们苗家自古以来就是生产,祖祖辈辈,只知道生产。” 吴兴春和他讲共产党闹革命的历史,讲红军万里长征的故事,和他摆家史,讲着讲着,范银春哭了起来。 原来范银春家有弟兄七人。解放前,本村一个中农范英辉,因为受不过压迫,杀死了恶霸地主老保长。国民党派兵来搜山,逼得姓范的贫雇农全都跑了。范银春家被抄了,粮食衣服全部抢光,弟兄七人在外面流荡七八年,直到解放一家才得团圆…… 吴兴春说:“老范你仔细想想,我们不干,国民党、地主倒愿意干,老保长巴不得再叫他干。能让他们再骑在我们头上吗?” “不,”范银春激动起来:“我们要自己来干。只是我们受苦多,不会讲话,不认字,怎么能当干部?” 吴兴春告诉范银春:“我从小也是个受苦人,穷人可怜我,叫我苦孩子,有钱人看不起我,叫我傻驴子。共产党解放了我,一句话、一句话地教我,培养我给人民办点事情。只要我们肯干,肯学,党会教育我们,群众会支持我们。” 范银春愿意出来干工作了,只是家中的老爹还不愿意,怕他离家走得远远的。 吴兴春见范银春的老爹打柴,他帮着打柴。见范银春的阿妈喂猪,他帮着喂猪。阿妈说:“哎哟,别脏了你衣服。”老吴笑笑说:“受苦人出身,还怕脏。”这一年加鸠遭灾,范银春家粮食不够吃,只好搭着吃点芒粑、野菜。吴兴春把他的大米换给范银春的老爹、孩子吃,他和范银春一起吃芒粑。范老爹说:“吃这个你不怕死,大地方不吃这个呀。”老吴说:“不怕,不怕,大家一个命。你们吃得,我也吃得,要能吃,才是一家人。” 范老爹把范银春叫到跟前说:“孩子,你跟着古吴(老吴)走吧。我活到五六十岁,没见过这样好的人。他教你,比你爹教你好得多。你要好好听他的,学他那样给大家办事。” 范银春当了副乡长、乡长,入了党,成为深山苗区的第一个共产党员。 这时候,农村两极分化的现象,又叫吴兴春触目惊心。分摆寨六十多户,出租土地的有十一户。贫苦农民生产和生活都异常困难。你看,王老德的父亲,别人栽秧,他帮零工找粮吃。别人插完秧,他才栽秧。没得吃,就到山上摘杨梅,插几路秧就吃几口杨梅。另一个贫农张老三,因为生病,被逼出卖青苗…… 吴兴春愁得夜里睡不着觉。 一九五三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传到了加鸠。总路线的思想,武装了吴兴春。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他现在看得清清楚楚。他心头豁亮,干劲倍增,决心要在这个边远的山区,给祖国的社会主义添块砖瓦。 他动员了范银春家几个兄弟,办起了第一个互助组。他成天起早贪黑,和互助组员一起闹生产。这一天,他见互助组长范老详和组员范老德两个人抬着木杠,在田里吃力地犁田。老详家一头肥壮的牯牛,却在田边安闲地吃草。原来这里的苗家习惯是,养牛只是用来斗牛、祭祖公,从不用牛来犁田。 木耙、石犁,还是人拉着,这怎样进入社会主义?吴兴春建议互助组使用政府供应的铁犁,他亲自驯牛犁田。 从来没有犁过田的牯子,见到这个穿着黄衣服的解放军,乱蹦乱跳,把吴兴春摔得浑身泥水,鼻青脸肿。好心的范老详看得过意不去,劝老吴算了吧。老吴说:为人民服务就像牛犁田一样,是应该的,摔几跤算得了什么。他爬起来给牛穿上鼻子。牛果然乖乖地拉起铁犁。从此,加鸠的苗家都懂得用牛犁田,人不受累,田犁得又快又好。 只要是为人民服务,老吴哪样事不肯干。他像一头犍牛一样,老老实实,一点一滴做笨工作,扎扎实实做笨工作。山区医生来得少,他带着几种常用药品,给群众送药上门。电影放映机来到苗区,他给放映员张罗场地。互助组不会评工记分,老吴教他们扯草记工分。到算账的一天,诚实的苗家没有一个多拿草的,倒是有的把草丢了,有的草让孩子扯断了。老吴又来想办法,他砍了许多小竹片,用墨笔打上圈圈。五分就画五个圈,十分就画十个圈。小竹片上有个洞洞,可以穿来挂起。互助组员欢喜地说:“老吴帮我们想得周到,这下我们不怕丢了。” 他们不会算账,老吴又常常熬夜帮他们清理工分。在孔明乡周围几十里内,找不出一个识字的人。连乡文书都是从几百里以外的县城请来的。 政府决定在苗寨开办第一所民族小学,吴兴春多么高兴啊。他和群众忙着砍伐杉木,垫平地基;他从这个寨跑到那个寨,动员儿童来上学;他帮老师学苗语,当翻译;他又到各个寨子接孩子来上学,送孩子们回家;他又买了一个个糖球放在口袋里,哄那些想赖学的小淘气……很快地,深山苗寨第一次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加鸠苗族人民培养出了第一代有文化的公民。 范家互助组,愈办愈好,当年增产百分之三十八,成为全县的模范。很快,孔明乡和整个加鸠区,成立了许多互助组。以后,又在互助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历史的过程,在这里一下子缩短。几年以前还是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加鸠苗家,现在沿着社会主义大道高歌猛进。和兄弟民族并肩前进着的,是吴兴春那双不知疲倦的双脚,和那一颗永远向上的赤胆忠心! 经受考验 一个人的发展成长是曲折的。吴兴春到从江这几年,经历了严酷的阶级斗争的考验,经历了在复杂的民族地区开辟工作的考验,经历了艰苦生活的考验。现在,另一种性质的考验,摆在他面前。他的工作有了成绩,多次受到领导的表扬,中共从江县委号召全县干部向他学习,贵州军区决定派他出席昆明部队召开的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这种对他说来是顺利的、成功的“考验”面前,他经受得住吗? 年轻的吴兴春,这些时候头脑是有点不大清醒。直到党向他敲了警钟,他才警觉起来。事情看起来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譬如过去无论同志、无论老乡喊他老吴,他都觉得亲切。但是,现在他当了区武装部长,有一个和他一起参军的干事喊他老吴,他就有点不高兴。这是为什么?又譬如,有一次,他向区里的秘书找根拴老鼠夹子的麻线,人家没有找给他,他又有点不痛快。这又是为什么?同志们帮助他分析,指出这是一种自满自傲的思想时,他大吃一惊。 他又一遍一遍地学习《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学习《实践论》和《矛盾论》。他的头脑清醒起来,他学着运用辩证分析方法,对自己的成绩和缺点作一番恰当的分析。自己在旧社会本是个被人看不起的穷孩子,党把着手一点点教着,多多少少能给人民办一点事,难道这也值得骄傲?居功自傲的思想,哪怕是萌芽状态,也不能放过它。放松了就是祸害。怎么办?克服它! 一九五六年秋天,吴兴春到昆明参加积极分子大会,正赶上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开幕。他学习了毛主席的开幕辞。“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十二个字,真仿佛有千钧般的分量,直压在他心上。翻来复去,他念着这两句话,想着这两句话。这十二个字,凝集成一股物质的力量,推着他往前面走。 从昆明开会回来,人们明显地觉察到,在吴兴春身上,去除了一点什么东西,又增添了一点什么东西。那去除了的,是沾染在他身上的一点灰尘,那增添的,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尚情操。人们还可以看到,不论这一天吴兴春翻了多少山,赶了多少路,他每天总是坚持学习。他学习黄继光、赵一曼、保尔·柯察金等英雄人物的故事,他学习毛主席的著作。他愈学愈有兴趣,愈学精神愈焕发,愈学愈觉得自己不够。那些英雄人物在前面走,他一步步在后面跟。他跨过生活的这一步阶梯,把自我改造提到了自觉进行的阶段。 不断革命 在吴兴春身上,你可以看到一种真正的谦虚。他像海绵吸水一样,从各方面吸收别人的长处。 从他闪着一双怯生生的眼睛,参加革命部队的第一天起,他就爱上他的班长孙占方。每次行军,班长肩上总不离双背包和双枪。他的力气特别大吗?不,他也在大口大口地喘气。只因他胸中跳动着的是一颗共产党员的心啊。一到宿营地,大家累得只想倒下头就睡。班长却到处张罗,不是帮炊事员挑水弄饭,就是烧水给战士们洗脸洗脚。他就不觉得累吗?不,革命者的强烈责任感,使他忘记疲倦啊。平时行军,班长总是走在后面,唱歌啊,喊口号啊,鼓舞大家的情绪,帮助掉队的同志赶上队伍。只要战斗一打响,你看吧,班长就会像猛虎般窜到头里。吴兴春常常想,跟着这样的班长,走到天边也不怕。自己哪一天才能成为像班长这样的好战士? 以后,吴兴春当了班长,就步步踩着孙占方的脚印走。部队到九万大山去剿匪。高山天寒,敌情紧张。凡是夜间轮到没有经过锻炼的新战士站岗,他总要伴着站一根香(约一小时)或一班岗,那怕他当晚轮到两班岗也好。值完夜班回来,他把新战士的一双冻得麻木了的脚紧紧抱在怀里。几乎是同样的话,他班里的战士说了出来:跟着咱们的班长,上刀山也不怕,天塌下来也能顶着。 到了苗族、侗族地区工作,兄弟民族那种忠诚、勤劳、勇敢的好品质,又深深吸引着吴兴春。过去的反动派把这些兄弟民族赶进深山绝壁,连一点点最必需的生活品也不供给他们。可是,他们在万山包围中,开垦了土地,修起了梯田,盖起了木楼。没有衣服穿,自己种棉花,自己纺纱织布。没有盐巴吃,熬点草灰水喝。他们这种“冷了迎风站,饿了打饱呃”的硬骨头精神,难道不值得学习? 吴兴春工作的从江县人民武装部,是一个干劲充沛的集体,已被评为四好单位。吴兴春很早以前,便把武装部的全体同志,逐个找出优点,记在自己的本子上。譬如武装部长芦传厚,一贯忠心耿耿,保卫党的利益,大风大浪中,立场坚定。吴兴春就向他学习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坚定性和原则性。政工科长陈爱君,工作细致扎实,吴兴春就拿这种作风来检查自己的工作,每做完一件事情,都要先衡量一下效果。训练科长李照华,带病坚持在边远山区工作,吴兴春就以这种毅力,鼓励自己见困难就上,勇于承担艰巨任务。有个别同志虽然缺点稍多,他也分析出好看书、爱学习的优点,鞭策自己努力读毛主席的书。他还从炊事员同志身上,找出忠诚老实的长处,勉励自己永远老老实实地听党的话,当人民的好勤务员。 报纸上公布了雷锋同志的事迹。吴兴春反复学习雷锋的思想,处处拿雷锋来比自己,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成为像雷锋那样专门利人、毫不利己的革命战士。他给自己订了个计划,每天给群众办一件好事。这地方的习惯,男的不背娃娃,吴兴春过去也从没有替妇女背过娃娃。在他学习雷锋以后,有一天,他正好和一位刚治好病从医院回家的妇女同路。他看到她背着娃娃很累,毫不犹豫地帮她把娃娃一口气由从江背到下江,足足背了六十里路。一路上老百姓看着这位高高大大的解放军,背着一个七八个月的娃娃,都笑他男子汉背娃崽。他在当天的日记上写道:“群众见了笑,还是我背得少。以后多背,群众自然就不笑了”。 吴兴春很早便明白,新事物的出现,常常会遭到嘲笑。但革命者为了群众的利益,赴汤蹈火都可以,何况几句讪笑。只要坚持保护群众的利益,群众总会了解你。 老老实实向毛主席的著作学习,向上级学习,从工作中学习,更从教训中学习。吴兴春,像一根禾苗一样,从四面八方吸收雨露和阳光。这就是他成长得特别扎实的“秘密”吧。 在成长中 十多年前一个严冬的深夜。在贵州、广西交界处的九万大山的主峰顶上,风大雾大,牛毛细雨蒙蒙的下。两个穿着薄薄军装的解放军战士,浑身淋得透湿,身上一阵阵发冷,却在进行着一场严肃热烈的谈话。 那个高个子的战士一面不住地用脚跺地,一面问:“小张,你愿不愿意当一辈子的兵?” 矮矮的小张马上回答:“班长,你放心,我至少干三年,说一句算一句。” 班长笑了笑说:“小张,我问你愿不愿意当一辈子的兵,意思是你愿不愿意干一辈子的革命?干革命,这就是为人民服务!干一辈子的革命,就是为人民服务到底!并且是全心全意,不是三心二意,不是三年五载,是一辈子革命到底!” 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解放军班长吴兴春对他战友说的话,他做到没有呢? 他做到了。十多年来,他在边远山区工作,他把这里的苗族、侗族人民看成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把他们的疾苦,看成自己的疾苦,把他们的欢乐,当作自己的欢乐。在人们最需要他的时候,他总是挺身而出。对于他来说,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一种阶级本能,一种幸福。 如果说,十一年前在军分区的学习,吴兴春第一次严肃地考虑:人活着为什么,怎样当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十一年的斗争磨练,革命形势的发展,让他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更高的生活目标:不管世界上还有多少风风雨雨,我们要从革命前辈的手中,从烈士们手中,接过无产阶级革命的大旗! 自然,革命的道路还很漫长。吴兴春的生活道路也还很长。他还年轻,还在成长中。苦干、实干,学习、学习再学习,改造、改造,不断地改造,这是他给自己提出的战斗性任务。不久以前,贵州日报上开展了什么是幸福的讨论。吴兴春用他亲身的经历,参加了这场讨论。在他的童年,他以为一切不幸,都是母亲的死带来的,他只有在梦中见到母亲,他才幸福。后来,他在国民党军队里当一名可怜的大头兵,天天挨打,哪一天不挨打,他就觉得幸福。参加革命部队以后,他才觉得,幸福来自革命的大家庭。到从江工作以后,他更觉得帮助兄弟民族翻身,使这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他最大的幸福。事情难道不是这样吗?当他第一个女儿满月的时候,贯洞寨的老奶奶送来了“百家衣”,龙图寨的姑娘们送来了“百家领”和侗家衣,还给他的女儿起了个“苏哈”的名字(“苏”是他爱人的姓,“哈”是侗语“红”的意思)。这百家衣、百家领所代表的岂止一百家,那千针万线连系着的是千万个侗家父老姊妹的心啊。这“红”字岂只是祝福他女儿吉祥如意,也是勉励他的孩子,要和他一样从前辈手里接过革命的大旗,当好革命的接班人,把我们的事业世世代代继承下去。群众待他这番深情密意,难道这还不是对他的最高奖赏?! (附图片) 抽水机运到了穷乡僻壤。吴兴春向大家宣传党和政府对侗家的关怀和支援,鼓励大家更加努力生产。 詹健摄
第 3 版
1. 表彰在海上搭救中国兄弟的越南水手 胡志明主席颁发奖状
第3版()专栏: 表彰在海上搭救中国兄弟的越南水手 胡志明主席颁发奖状 新华社河内九日电 据此间报纸报道,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最近颁发奖状给在海上英勇搭救遇险的五名中国兄弟的“越中一○四号”渔船的干部和水手,以表彰他们对增进越中友谊所作的贡献。 越南下龙湾捕鱼船队“越中一○四号”渔船曾在一月二十八日冒七级风浪把中国广东省合浦县的五名人民公社社员从危险中抢救出来,并使他们安全返回祖国。
2. 朝鲜工业支援农业形成热潮 化肥、钢材和农具源源运往各地农场
第3版()专栏: 朝鲜工业支援农业形成热潮 化肥、钢材和农具源源运往各地农场 新华社平壤电 朝鲜北部正在形成一个工业支援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热潮。大批化学肥料、各种钢材和中小型农具正从城市源源运往各地合作农场。 今年以来,朝鲜各化学肥料厂的工人们,为了支援农民实现每町步(合十五市亩)增产五百公斤粮食的决心,展开了增产化肥的斗争。到二月十日止,全国比计划多产化肥四千三百多吨。朝鲜最大的化学肥料厂——兴南肥料工厂,在此期间比计划多产化肥两千吨。 为了及时供应农村需要,最近每天有六十多个车皮向农村运送化学肥料。 钢铁部门今年以来已经向农村供应了四百多吨圆钢、六百多吨中板和四百多吨生铁。各地农机具工厂还制造了大量中、小型农具。
3. 罗马尼亚化肥产量增长
第3版()专栏: 罗马尼亚化肥产量增长 据新华社布加勒斯特电 一九六三年罗马尼亚的化学工业向农业部门供应了九十万吨化肥,比一九五九年增加了两倍多。由于最近几年罗马尼亚新建和扩建了一些化肥联合企业,因此,化肥产量迅速增长。化肥工业企业重视提高化肥的效能,在试制结晶过磷酸钙和许多复合肥料方面取得了良好结果。有些企业已开始生产粒状化肥,今后全部磷肥都将制成粒状。
4. 阿农业机械增加机耕面积扩大 平均每四十公顷耕地有一台拖拉机四百台脱谷机
第3版()专栏: 阿农业机械增加机耕面积扩大 平均每四十公顷耕地有一台拖拉机四百台脱谷机 据新华社地拉那电 据阿尔巴尼亚通讯社报道,今年阿尔巴尼亚全国各地的农业合作社和国营农场所使用的拖拉机将比一九六三年增加百分之十一。目前,有关部门已把大部分新拖拉机送到各拖拉机站和国营农场,供各生产单位使用。 阿尔巴尼亚各拖拉机站和国营农场还将接受一批其它农业机械,如自动脱谷机、播种机、犁、耙等,还有一百台由阿尔巴尼亚自己制造的“亚得里亚海”号脱谷机。 解放后,阿尔巴尼亚拖拉机和其它农业机械的数量不断增加。去年全国已拥有七千台拖拉机。全国平均每四十公顷耕地就有一台拖拉机和四百台自动脱谷机。阿尔巴尼亚农业机械数量的日益增加,使机器耕作面积不断扩大。
5. 苏联创制一种新挖土机
第3版()专栏: 苏联创制一种新挖土机 新华社莫斯科电 据塔斯社报道:苏联白俄罗斯的工程师最近创制了一种新挖土机,它每小时能挖土一千到一千二百立方米。
6. 匈牙利果园面积有增加
第3版()专栏: 匈牙利果园面积有增加 新华社布达佩斯电 去年匈牙利的果园面积有增加。全国的国营农场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去年秋季新栽植了果树三万多霍尔特(每霍尔特合八点五五市亩),葡萄树二万五千多霍尔特。
7. 蒙古一农牧场改良羊种
第3版()专栏: 蒙古一农牧场改良羊种 新华社乌兰巴托电 据此间报纸报道:蒙古乌布苏省巴伦图鲁国营农牧场牧工用卷毛羊同当地种蒙古羊进行杂交来改良品种,已取得了良好结果。 经过几代的改良后,现在已经生出了五百多只纯卷毛羊和一千九百多只卷毛羊—蒙古羊的混种。改良后的每只混种羊,比原来当地种蒙古羊可多产毛零点三七公斤至零点九公斤。
8. 老挝爱国军民反击敌人进犯 川圹各族人民集会庆祝胜利 冯萨抗议印加代表片面决定进行非法调查
第3版()专栏: 老挝爱国军民反击敌人进犯 川圹各族人民集会庆祝胜利 冯萨抗议印加代表片面决定进行非法调查 新华社七日讯 据“老挝之声”电台广播:川圹省各族各界人民一千五百多人,四日在川圹市隆重举行集会,热烈庆祝川圹省军民在自卫战斗中所取得的重大胜利。 川圹省省长宋旺·森萨蒂在会上指出,川圹省军民所以能够取得这个胜利,是因为他们有着正确的路线,他们的斗争是正义的,是由于两支爱国力量官兵的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全体人民的积极支援。 他说,美国—富米·诺萨万集团尽管遭到了惨重失败,但是它们仍然没有放弃恶毒和狡猾的阴谋。它们愈失败就愈加猖狂,愈加企图实现侵占川圹、镇压和消灭爱国力量和人民、破坏民族团结政府和老挝和平中立的恶毒阴谋。 他号召川圹省全体军民进一步加强团结,提高警惕,粉碎美国—富米·诺萨万集团的一切进攻和蚕食阴谋,保卫解放区,保卫民族团结政府,保卫和平中立,保卫人民的利益。 集会结束后,各界人民参观了陈列这次自卫战斗中所缴获的战利品的展览会。 去年年底以来,美国—富米·诺萨万集团曾经派遣十多个营的军队进攻和蚕食川圹市地区。为了保卫解放区和人民的生命财产,老挝爱国力量和当地人民被迫进行了英勇的反击,给美国—富米·诺萨万集团以沉重的打击,最后迫使它们放弃了川圹市周围地区的富溪等十四个据点。 新华社七日讯 据寮国战斗部队电台六日晚间广播,老挝桑怒省地方武装和人民,去年在剿灭美国—富米·诺萨万集团土匪和别动队的斗争中,取得重大胜利。 电台说,过去一年中,美国—富米·诺萨万集团曾经向桑怒省,特别是向芒奔、芒松和桑怒等地空投了大批土匪和别动队,进行破坏和骚扰活动。 电台说,桑怒省地方武装和人民一年中进行了八十六次围剿,打死敌人七十五名,打伤四十五人,俘虏八人,缴获各种枪支六十余支和子弹二千多发。 新华社万象八日电 老挝爱国战线党驻万象代表昭苏·冯萨今天下午对报界说,他已就老挝国际监察和监督委员会的印度和加拿大委员片面决定要派遣调查小组去他曲调查一事向这个委员会的印度主席正式提出抗议,并表示老挝爱国战线党将不承认这个调查小组的调查结果。 昭苏·冯萨说,他今天上午在会见印度主席时指出,不顾老挝爱国战线党的反对而作出这个决定“是没有道理的,并且是违反老挝三方面一致的原则和日内瓦协议的。” 昭苏·冯萨说,他已经对印度主席表示,根据他得到的消息,印度和加拿大委员九日将派遣一个小组去他曲。同时右派方面早已准备好向印度和加拿大代表提出诬蔑老挝爱国战线党和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假证据,因此,老挝爱国战线党将不承认这个调查小组的调查结果。
9. 西哈努克谴责美国威胁柬埔寨中立 指出美国扩大侵略南越战争的阴谋决不会得逞
第3版()专栏: 西哈努克谴责美国威胁柬埔寨中立 指出美国扩大侵略南越战争的阴谋决不会得逞 新华社金边八日电 据柬埔寨新闻社今天报道: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三月五日在对马德望省人民发表的演说中说,最近被捕的三名自由高棉叛徒的供词清楚的证明,“美国、泰国、南越和‘自由高棉’人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图谋打倒我们的中立、破坏我们的和平和损害我国的领土完整。” 西哈努克亲王说,“我们的中立使我们在和平和荣誉之中一直生活到今天。这一条正确选择的政治路线,今天遭到了严重的威胁。” 西哈努克亲王说,柬埔寨所奉行的和平中立政策为柬埔寨赢得了许多朋友。他说,许多国家领导人近几年来相继访问了柬埔寨,并表示了他们的友谊和尊重。亲王说,“我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伟大的姊妹国家印度尼西亚的最高负责人和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棉人民把这个光荣的国家看作是她的第一号朋友——的最高负责人已经进行了多次访问。”(柬新社注:长时间的掌声) 西哈努克亲王在讲话中说,美国及其仆从南越和泰国不但继续指责柬埔寨的中立是假的,以此制造借口来对柬埔寨进行侵略和妄图使我们变成它的附庸。 西哈努克亲王在谈到美国军事援助时,说这种援助是无济于事的,“美国的真正意图直截了当地说来就是想把柬埔寨的手足同它的泰国和南越的敌人束缚在一起。”西哈努克亲王特别强调指出,美国每年提供的柬埔寨军饷不断在减少,从八亿瑞尔下降到三亿瑞尔。西哈努克亲王说,既然美国人终于有一天要完全取消给柬埔寨就这种援助,倒不如从现在起就放弃它。(柬新社注:听众热烈鼓掌) 西哈努克亲王说,美国在南越遭到了惨败。这使美国政府的威信丧失殆尽。他说,美国政府为了掩饰自己,把它在南越的军事失败的责任推到柬埔寨身上,“无端指责柬埔寨同越共合谋。他们竟然指责我们在西哈努克城接受供越共使用的中国大炮,并且经由水道把大炮运交给收件人,然而大家知道,我们并没有这样的水道。”(柬新社注:听众大笑) 西哈努克亲王说,为了替这场他们节节遭受失败的战争谋求出路,他们目前的计划,是袭击越南民主共和国和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指出,“然而他们的计划是根本不能得逞的,因为我国人民决心‘清除’任何‘自由’高棉人。(掌声)他们现在正驱使南越对我们发动进攻,并且伺机而动,只要找到一点借口就把计划付诸实施。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我才要求人们尽快做出对我国中立和领土完整的保证。我们相信,我们确实相信,如果我们遭到侵略,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因为很清楚,我们在共产主义世界的伟大的朋友肯定不会在我们王国军队同东南亚条约组织短兵相接的情况下不给我们援助。” 西哈努克亲王在讲话中再次强调,柬埔寨建议的由有关方面举行会议来保证柬埔寨的中立是“导致和平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
10. 美国侵略南越头等头痛没有尽头 美报哀叹麦克纳马拉在南越找不到出路
第3版()专栏: 美国侵略南越头等头痛没有尽头 美报哀叹麦克纳马拉在南越找不到出路 新华社九日讯 纽约消息:《纽约邮报》四日发表的一篇评论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这次南越之行的文章写道:“麦克纳马拉的这次出使西贡,不能解决美国陷在南越这个问题,而只能为华盛顿本来已经知道的情况增添一些第一手的证明,那就是,对南越人(指美国在南越的走狗)和美国人来说,战事进行得不妙;阮庆将军的政权并没有因为不同于其前任而有任何帮助;南越人民没有一致支持这一战争的意志;可供美国选择的各种政策之间的区别仅在于:所有各种选择都不好,只是其中有一些比另外一些更坏就是了。” 三日的《华盛顿邮报》把南越问题称作美国政府的“头等的头痛问题”。这家报纸在一篇社论中写道:“如果关于越南问题有任何一点是清楚的话,那就是美国可能采取的任何政策都将是不愉快的。” 这家报纸悲观地写道,美国继续支持南越傀儡政权的作法是一种“没有尽头的战略。没有人能够说这一战略将在两年、五年、十年还是十五年之内会取得成功。也可能需要的时间比这更长一些。”
11. 约翰逊坚持侵略南越政策 力图掩饰美法矛盾 表示乐于同戴高乐会谈
第3版()专栏: 约翰逊坚持侵略南越政策 力图掩饰美法矛盾 表示乐于同戴高乐会谈 新华社八日讯 华盛顿消息:美国总统约翰逊七日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谈到美法关系时,又一次无可奈何地表示希望同法国总统戴高乐会晤。他说,“我非常乐于随时同戴高乐将军会晤,如果能够作出两人都满意的适当安排,而且能够得到任何结果的话。” 约翰逊在上台后曾经邀请戴高乐到美国访问,但却遭到戴高乐的拒绝。约翰逊说,“我们希望相信我们(美国和法国)之间没有不可调和的分歧,我们相信,在牌摊下来的时候,我们大家将站在一起。” 在谈到戴高乐提出的同美国抗衡的东南亚政策时,约翰逊说,“我不知道戴高乐将军有关于东南亚的详细的计划,但是我们的政府已经同他的政府的代表讨论了这种局势的某些方面。” 约翰逊表明,对于南越,美国将不会放松它的武装侵略和干涉计划。他说,美国今天“仍像过去一样关心南越”。他说,至于美国是否增派军事人员到南越去,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到南越活动后提出的意见。 关于美苏关系,约翰逊说,“我认为我们彼此有适当的联系”,“如果有迹象表明我们能够就任何事情进行有益的探讨”,“我将乐于会见(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约翰逊还说,美国政府将“很高兴探讨”继续卖小麦给苏联以及同苏联签订贸易协定的可能性。
12. 为《中国文学》法文版创刊 茅盾宴请帮助工作的中外人士
第3版()专栏: 为《中国文学》法文版创刊 茅盾宴请帮助工作的中外人士 新华社九日讯 《中国文学》杂志社主编茅盾为《中国文学》法文版创刊号的出版,七日宴请帮助这个刊物工作的在京中外人士。应邀出席的有:巴农、戴妮丝、马里安、阿娜·巴农、贾克琳、卡普拉斯、葛莱希贝、罗大冈、李凤白、程永光等。出席作陪的有罗俊、严文井、叶君健等。
13. 柬埔寨一考察团到京
第3版()专栏: 柬埔寨一考察团到京 新华社九日讯 由伯灵敦率领的柬埔寨国防体育用品考察团一行十一人,今天乘飞机到达北京。
14. 屈武欢宴苏联音乐家小组
第3版()专栏: 屈武欢宴苏联音乐家小组 据新华社九日讯 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屈武今晚举行宴会,欢迎以作曲家阿·诺维科夫为首的苏联音乐家小组。出席宴会的有徐明、李霑吾等。苏联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柯黎早夫等也应邀出席。 苏联音乐家小组是八日到达北京的。
15. 波多黎各学生代表到京
第3版()专栏: 波多黎各学生代表到京 新华社八日讯 应全国学联邀请前来我国访问的波多黎各学生代表玛尔塔·桑切斯·奥尔梅娅和纳尔希索·拉贝尔·马尔丁内斯,今天乘飞机到北京。
16. 朝热力网考察团回国
第3版()专栏: 朝热力网考察团回国 新华社九日讯 由全松根率领的朝鲜热力网考察团,结束了在北京的考察访问,今天中午乘火车回国。北京市副市长王纯等到车站送行。 离京前,北京市副市长万里曾设宴欢送考察团。
17. 我新闻工作者协会宴请墨西哥客人
第3版()专栏: 我新闻工作者协会宴请墨西哥客人 新华社九日讯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昨晚设宴欢迎墨西哥《永久》周刊撰稿人马里奥·蒙特福特·托莱多博士和夫人。出席宴会的有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朱穆之、中拉友协副会长周而复等。墨西哥客人是七日下午到北京的。
18. 图片
第3版()专栏: 三月九日,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代表团团长、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扬·格·毛雷尔(左四),代表团团员、政治局委员尼·齐奥塞斯库(左三)等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富春等陪同,游览长城。 新华社记者 刘庆瑞摄
19. 一座水电站的诞生
第3版()专栏:阿尔巴尼亚通讯 一座水电站的诞生 本报记者 李克 一九五九年夏天,一队人马翻过阿尔巴尼亚南部的崇山峻岭,直奔比斯特里察河的源头,他们爬过许多怵目惊心的悬崖峭壁,跨过许多深不见底的山谷,最后在克朗雅山的山脚下扎起了帐篷。他们是来建造比斯特里察水电站的。 比斯特里察河,原是一条有名的河流。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说,很久以前,这条河的上源住着一条三头龙,它不仅伤害过往人畜,而且每月要当地人民供享一个活人。后来,一位聪明的农民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把两口袋烧着了的木炭驮在骡子背上,然后把骡子赶到三头龙那里去,三头龙把骡子连同两袋木炭一口吞了进去,木炭在三头龙的肚子里燃烧起来。三头龙急忙想爬到他的朋友比斯特里察河那里去喝水,但快要爬到时就被烧死了。至今附近山坡上还有三头龙爬行的痕迹。比斯特里察为了替三头龙报仇,从此每年泛滥成灾,淹没田园村舍。 在比斯特里察河上建造水电站的想法首先是由一个名叫米达得·霍查的青年学生提出来的。米达得的家乡就在这条河的河岸上,他从童年时代起就幻想着制服这条湍急的激流——三头龙的朋友。一九五八年,当他在地拉那大学毕业时,写了一篇论文:利用比斯特里察河发电。政府机关采纳了这篇论文的建议,并由有关部门做出了具体的设计。 这座水电站的建设工程包括:在峡谷中修造一条拦水大坝,凿一条横穿克朗雅山、长达三千八百零三米的大隧道,使河水流经隧道带动涡轮机发电。这座水电站每年可发电一亿二千万度,还可灌溉河谷中二十万公顷的土地和有上百万株的桔柑园,这将是阿尔巴尼亚全国目前最大的水电站。 这是阿尔巴尼亚迄今所进行过的最大工程,任务是很艰巨的,再加工程技术人员中除了总工程师以外,都是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青年人,他们最年轻的只有二十二岁,最大的也不过二十九岁。同时工程器材和设备也很少。但他们有着必胜的信念,有着坚强的意志。一场紧张的战斗开始了!主要的难关在于凿通长达近四公里、直径达三点五米的大隧道。隧道工程分开在南北两端同时进行,建设者们昼夜不息地忙碌着,爆炸声不时在山谷中回响,缕缕的硝烟不时从隧道中飘出。就这样,隧道在一米、一米的向纵深伸展。 一九六一年五月七日,南头隧道工程进展到二百四十六米时,突然发生了意外事故。当爆炸的声浪刚刚沉寂,工人们正要从隐蔽地方出来继续采掘石方时,隧道深处忽然传出一种奇怪刺耳的啸声。就在这时,一股强大的水流随着人们的脚跟赶上来了。原来是爆炸引出了地下水,强大的水柱以每秒一千三百公升的流量向外喷射。隧道里的工具被冲走了,水泥被冲坏了,水流像瀑布一样从隧道口向外倾泻。尽管那一天是星期天,工地主任高里·波卓和总工程师穆海金·穆索立即察看了现场,并紧接着召开了党的会议和技术会议,想办法堵塞水源。当地一些老居民也被邀请参加会议出谋划策。一位老农民说,他记得过去当异族入侵时,人们为了不让敌人有水喝,曾用羊毛毡堵塞过水源,其他的人还想出了另外的主意。但这些办法试过之后都不见效,因为水的流量大,压力强。这时工人们提出,不能让地下水吓倒,有水也不停工。因为隧道有坡度,施工的地方比隧道口地势高,水比较少。工人们立即迎着激流,趟着齐胸的水去开隧道。后来不久,工程师们才把地下水纳入管道,导出隧洞,工程才又正常进行。 建设者们碰到的困难真是一个紧接着一个,在一个地段,他们碰到一种奇怪的砂石,刚刚挖掉立即又长出来。一个月内只掘进了一米半。他们只好让隧道绕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九六二年七月十四日,在隧道的另一头又挖出地下水,每秒流量九百公升。地下水的流量虽然没有南头大,但造成的困难却更多,因为这头施工的地方地势洼,两个小时后地下冒出的水就把隧道灌满了。安装了抽水机把水抽干才继续正常工作。建设者们碰到的挫折虽然很多,但他们从不气馁,像一句古老的阿尔巴尼亚谚语所说,“你可以跌倒一百次,但要爬起来继续前进”,正是这种精神鼓舞他们克服了一个困难又一个困难。 一九六三年二月发生的一件事永远留在了建设者的记忆里。那一天,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大风吹倒了电线杆,雷电烧毁了一段高压线。设在隧道里的抽水机站由于缺乏电源停止抽水了,从地下涌出来的水流很快就淹没了隧道。工地领导立刻组织人力进行了抢修,第二天就又重新扶起了电线杆,架好了高压线。但抽水机是否浸在水里,能否继续工作,必须派人实地去看一看。从隧道口到抽水机站来往有两公里,在水深三米、水面和圆顶中间的距离不到四十公分的隧洞里游泳,需要胆量和勇气。而那时又是隆冬季节,山水极冷。但工程师和工人们纷纷争着报名去。工地领导机关最后决定派工程师里安特罗·佐道和拉夫道西·沙凯依到隧道里面去察看。佐道是刚入党的党员,他在出发前向党保证,一定完成任务。他们两人钻进隧道里,里面漆黑一团,寒气袭人,有的地方水面已和顶端相接,只有潜水才能游过去。他们冒着刺骨的严寒奋勇前进。 工地主任高里·波卓和总工程师等二十多人这时也站在隧道口齐腰深的水里等候他们归来。一个小时过去了,第二个小时又过去了,第三个小时……难道发生了意外事故?工地主任开始心焦起来,他决定组织第二批人进去。正在这时,佐道搀着沙凯依从隧道深处出来了。人们一拥而上,七嘴八舌地问:“怎么回事?”“抽水机怎么样?”但这时沙凯依已经冻得失掉了知觉,佐道也冻得全身发青,噤得答不出话来。大家立刻把他们抬到温暖的地方,给他们酒喝。当他们回暖过来,终于说出好消息。由于抽水机摆在特别的高台上,还差四指没有被水浸。 最困难的关头过去了。各自南北两端开凿隧道的工人快要在腹地会合了。随着凿通日期的接近,人们心里也增加了新的不安,隧道的两头能够准确的会合吗?特别是因为隧道由于绕过地质条件困难的地段,曾经转过弯。一九六三年十月十日,隧道凿通了,两头分毫不差地会合了。这是阿尔巴尼亚工程设计人员的胜利,是隧道工人的胜利,是建设者坚强意志的胜利。隧道工人在挖通隧道时的快乐心情是可以想像的。当各自两边开凿的工人打通阻挡他们的最后一块岩石时,他们交换了风钻,热烈拥抱欢呼,并痛饮了一杯家酿的烈性烧酒。这时正是早晨六点钟,天正下着雨。工地主任高里为了把这一消息告诉给全体工人,用他打游击时使用过的枪,怀着激动的心情,朝天连发了几枪。清脆的枪声冲破了黎明时的静寂,在群山中引起回响。工人们都起来了,他们激动地高呼:“劳动党万岁!”“恩维尔·霍查”,“我们准备完成更困难的任务”。人们兴奋地在雨地里跳舞欢呼。兴高采烈的人们最后步行通过了刚刚凿通的隧道。驻扎在附近的炮兵为了祝贺建设者的胜利,向他们鸣炮致敬。 现在,拦水坝也已经竣工,涡轮机也装配完毕。不久,比斯特里察水电站将大放光明,照亮阿尔巴尼亚的南部群山。三头龙的这位朋友终于被英勇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征服了。(附图片) 在建设中的比斯特里察水电站的工地上,两位工程师观察变电设备安装的情况。 阿尔巴尼亚通讯社稿(新华社发)
20. 诚实的麦克纳马拉(图片)
第3版()专栏: 诚实的麦克纳马拉 华君武
第 4 版
1. 卡鲁姆总统宣布“桑给巴尔宣言” 实行土地国有并重新分配给群众 桑给巴尔六万人集会载歌载舞欢迎政府革命措施
第4版()专栏: 卡鲁姆总统宣布“桑给巴尔宣言” 实行土地国有并重新分配给群众 桑给巴尔六万人集会载歌载舞欢迎政府革命措施 新华社桑给巴尔八日电 桑给巴尔总统卡鲁姆今天在这里举行的有六万人参加的群众集会上宣读了“桑给巴尔宣言”。宣言宣布,整个桑给巴尔的土地从今以后都为国家所有,并将由政府重新分配给群众。 卡鲁姆还宣布,桑给巴尔人民共和国是一党制的国家,非洲—设拉子党是桑给巴尔的唯一政党。他说,“我们的党将进行改组,使我们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对党的权利和义务。我们的党将这样组织起来,以便推行进步的主张。” 在会场上,许多旗帜在阳光下招展,上面写着“我国革命万岁”、“我们憎恨殖民主义”、“我们埋葬了封建的政府”、“向前进”、“桑给巴尔人民团结万岁”等口号。 内阁部长们、革命委员会委员们以及各国驻这里的外交官出席了大会。 大会由外交和贸易部长拉赫曼·穆罕默德·巴布主持。他说,“桑给巴尔宣言”是政府采取的非常重要的措施。他号召人民保持警惕,每个人都成为保卫革命果实和祖先留下来的财富的战士。 卡鲁姆在宣读“桑给巴尔宣言”时,一再被群众的欢呼声和掌声所打断。 卡鲁姆在谈到土地政策时还说:“我们正在采取一些进步措施,以便纠正只有少数人占有我们大部分土地而让我们人民挨饿的这种不公正的反常情况。” 他宣布,桑给巴尔政府保证对所有贫苦的农民给予最大限度的帮助。“政府将给他们财政援助、技术帮助和其他专门指导,以便使我国的穷苦农民能在集体和合作的基础上实行进步的、科学的耕作。但是,在开始时,将把一切土地重新分配给群众,鼓励他们采取新的方法,从而提高生产率。” 卡鲁姆还宣布,曾经属于桑给巴尔政府所有而后来被前反动政府交给资本主义剥削者的一切种植园,现在都将为政府接管。 关于解决国内的失业问题,卡鲁姆宣布,政府正在拟订计划使失业的人在从现在起到六月一日能得到经济上的帮助维持生活,这个计划不久即将宣布。同时,政府将尽一切力量使他们立即就业。 他说,为了使老年人生活幸福,政府将立即设立养老院。政府还将在财政和其他方面鼓励老年人从事某些工作,使他们有事可做,能对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 卡鲁姆还宣布,在桑给巴尔的具有种族性质的俱乐部都收归国有。他指出,殖民主义者为了便于统治,一贯从种族上分裂人民。现在政府在采取这个有历史意义的措施的时候希望能够消除种族主义的一切痕迹,以使全体人民能够真正团结友爱地前进。 群众大会结束后,会场上呈现一片欢欣鼓舞的景象。男女老少兴高采烈、载歌载舞。 据悉,桑给巴尔在过去的封建殖民统治下,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属于占人口百分之十三的少数人,而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人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土地。(附图片) 桑给巴尔妇女正在编制富有民族特色的篮子。 新华社发
2. 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控制阿拉伯领土
第4版()专栏: 叙利亚政府领导人指责约翰逊总统支持以色列 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控制阿拉伯领土 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和中国对台湾的主权 伊报指出美国在远东和南越奉行的政策已成了笑柄 新华社大马士革八日电 叙利亚革命司令部全国委员会主席阿明·哈菲兹在今天庆祝叙利亚政变一周年的阅兵典礼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美国总统约翰逊最近所发表的支持以色列的演说是“蔑视阿拉伯人民的侵略性演说”。 他说,“阿拉伯人民认为,美国不断支持以色列是违反美国人民和世界和平的利益的。”他强调指出,“阿拉伯人民坚决反对外国干涉,巴勒斯坦必须归还阿拉伯人民”。 哈菲兹在重申了叙利亚的积极中立政策和遵守联合国宪章之后说:“叙利亚一贯忠于铲除帝国主义的原则,为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而效力。”他说:“帝国主义是自由、和平和独立的障碍。”叙利亚人民和政府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控制阿拉伯领土。 他说,“叙利亚人民支持社会主义阵营,因为,社会主义阵营一贯支持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斗争,支持为独立、自由和反对帝国主义而斗争的亚非国家,并且谴责种族歧视。” 他在讲话中表示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和中国对台湾的主权。 哈菲兹还说,“阿拉伯人民反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塞浦路斯的侵略,支持南罗得西亚、桑给巴尔、莫三鼻给、安哥拉、肯尼亚、葡属几内亚、尼亚萨兰等国人民的斗争和其它国家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 他还表示,“叙利亚政府支持阿拉伯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军事基地的斗争。” 哈菲兹在今天的阅兵典礼上检阅了军队。叙利亚政府部长、高级官员和外交使节们也出席了今天的阅兵典礼。 新华社巴格达八日电 伊拉克《灯塔报》以《约翰逊和美国政策的失败》为题发表评论说,美国的政策正在全世界遭到失败。 评论说,在欧洲,约翰逊遭到戴高乐的挑战。法国总统蔑视美国在西方阵营的霸权并正在执行一项独立的现实的政策,从而降低了美国的威望。 在中东,约翰逊偏袒以色列而不顾阿拉伯人的尊严和他们在巴勒斯坦的权利。评论指出,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决议便是对美国挑战的最好回答。 在拉丁美洲,美国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至于美国在远东、特别是在越南所奉行的乱搞一通的政策,甚至在美国报刊上也已经成了笑柄。 《灯塔报》最后说,如果美国不承认世界的现实、不承认人民有自决权和摆脱帝国主义压迫和欺侮的权利,那么它就将遭到进一步的失败。
3. 加纳人民欢庆独立七周年 恩克鲁玛总统号召提高警惕保卫自由
第4版()专栏: 加纳人民欢庆独立七周年 恩克鲁玛总统号召提高警惕保卫自由 新华社阿克拉六日电 加纳人民今天欢庆加纳独立七周年。 加纳各地举行了各种庆祝活动。在首都阿克拉,上午在黑星广场举行了包括数千名学生在内的群众游行。下午,在阿克拉体育场举行了首都学生运动会。 国庆节前夕,阿克拉还举行了烛光游行及传统的击鼓和舞蹈。 在亚山蒂首府库马西以及其他地区的首府也举行了群众游行、火炬或烛光游行、运动会、击鼓、舞蹈、放映电影等各种庆祝活动。 新华社阿克拉五日电 加纳总统恩克鲁玛在加纳独立七周年——三月六日的前夕向全国发表广播演说时说:“让我们以不懈的警惕性来保卫我们的自由,通过为我们国家服务,力求使这种自由具有充分的含意。” 他说,“在独立七周年之际,我们为我们的成就感到欢欣鼓舞,并怀着勇气和信心展望未来。”他说,加纳人民自己的劳动和节俭的作风将是国家未来繁荣的基础。 恩克鲁玛要求加纳人民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和为国家服务。
4. 日共三名候选人当选地方议会议员
第4版()专栏: 日共三名候选人当选地方议会议员 新华社九日讯 东京消息:据《赤旗报》今日报道,日本共产党的两名候选人及川胜夫和松浦正治在六日举行的宫城县石卷市议员选举中当选。他们两人获得的选票,比去年大选时日共候选人在这个选区获得的选票增加一倍多。 日共候选人伊藤清太郎一日也当选为滋贺县水口町议会议员。
5. 印度尼西亚坚决粉碎“马来西亚” 苏加诺总统强调要以革命攻势作为行动基础 艾地主席重申斗争必须通过对抗和革命道路
第4版()专栏: 印度尼西亚坚决粉碎“马来西亚” 苏加诺总统强调要以革命攻势作为行动基础 艾地主席重申斗争必须通过对抗和革命道路 新华社雅加达八日电 安塔拉通讯社今天报道,苏加诺总统昨天在这里说,只有尽一切努力加强革命攻势,所谓的“马来西亚”才能被粉碎。 苏加诺总统是在武装部队最高作战司令部和经济活动最高司令部的联席会议上说这番话的。 会后,印度尼西亚第一副总理兼外交部长苏班德里约对报界说,苏加诺总统还指出,不论对待国内事务和国际问题都应当把革命攻势看做是行动的基础。 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苏班德里约说,印度尼西亚将继续实行对抗“马来西亚”的政策。 这次联席会议是为了讨论最近破裂的曼谷三外长会谈的结果而举行的。会议还检查了这两个组织执行苏加诺总统就粉碎“马来西亚”所发出的命令的情况。 新华社雅加达六日电 据安塔拉通讯社报道:苏加诺总统今天说:“马来西亚”是帝国主义者制造出来的,印度尼西亚人民必须反对它,并且决心要粉碎它。 他说,国际帝国主义力量制造“马来西亚”,实际上要破坏印度尼西亚,甚至要破坏新兴力量。 据报道,苏加诺是在接见正在印度尼西亚访问的波兰议会代表团时说这番话的。 苏加诺说,印度尼西亚呼吁一切进步国家反对“马来西亚”。他指出,在进行铲除帝国主义的斗争中,需要联合国际力量,因为帝国主义势力是具有国际性质的。 他还说,“纳沙贡”的旗帜把一亿多印度尼西亚人民成功地团结起来。(按:“纳沙贡”是民族主义力量、宗教力量和共产主义力量的团结。) 新华社雅加达九日电 据印度尼西亚共产党新闻局八日晚发表的新闻公报:党的主席艾地七日在这里重申:反对“马来西亚”的斗争务必通过对抗来进行,并且以革命的方式贯彻下去。 艾地在“阿里亚哈姆”社会科学学院发表讲话时说,“现在,我们应该走什么道路呢?那不外乎是我们不止一次提出的对抗和革命的道路。” 艾地重申,需要有在印度尼西亚国内的强有力的反对“马来西亚”的统一战线,在“马来西亚”地区的强有力的反对“马来西亚”的统一战线以及强有力的国际反对“马来西亚”的统一战线,并使它们结合在一起。 艾地说:“在执行这个策略时,必须在各方面实现以纳沙贡为核心的全国统一,通过合作的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残余的方式来解决衣食困难。”他还主张立即承认以阿扎哈里总理为首的北加里曼丹统一邦革命政府和立即举行第三次万隆会议。他说,“这是一条符合现有的条件的并且是实际可行的粉碎‘马来西亚’的道路。这是真正的对抗和革命的道路。”(附图片) 印度尼西亚一万名青年和学生在雅加达举行群众大会,示威者高呼:“挫败马来西亚!” 新华社发
6. 印度尼西亚农民阵线召开增产粮食问题会议 号召农民努力增产克服粮食困难 加强全面对抗“马来西亚”的斗争
第4版()专栏: 印度尼西亚农民阵线召开增产粮食问题会议 号召农民努力增产克服粮食困难 加强全面对抗“马来西亚”的斗争 据新华社雅加达电 据《人民日报》二日报道,印度尼西亚农民阵线中央委员会召开的“千方百计增加粮食生产”运动和粮食问题会议于二月二十九日在这里闭幕。 会议号召印度尼西亚农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锹,努力克服粮食困难,加强全面对抗新殖民主义的“马来西亚”的斗争。会议要求加紧进行土地改革,改组各级土地改革委员会。 “千方百计增加粮食生产”运动和粮食问题会议是在二月二十七日开幕的。 印度尼西亚农民阵线主席阿斯穆,二十七日在开幕式上,号召印度尼西亚农民进一步开展增产粮食运动,以协助政府克服粮食困难。 阿斯穆在他的报告中强调认真执行基本土地法和收获分成法的重要性。
7. 朝报谴责美国在台湾海峡举行挑衅性军事演习 亚洲人民决不会放过美国佬 战争狂人的玩火勾当挽救不了失败命运
第4版()专栏: 朝报谴责美国在台湾海峡举行挑衅性军事演习 亚洲人民决不会放过美国佬 战争狂人的玩火勾当挽救不了失败命运 新华社平壤九日电 朝鲜《民主朝鲜报》八日就美国和蒋介石匪帮最近在台湾海峡举行军事演习发表评论说,美帝国主义的挑衅性军事演习是对中国人民的公开挑战和对远东与亚洲和平的威胁。 评论说,美帝国主义举行军事演习的目的,是要给士气低落的蒋介石集团打气,再一次表示对这批人类的渣滓的“坚决支持”,企图消除法国承认人民中国对西方“盟国”的离心作用。 评论指出,这次规模空前的演习,同美帝国主义在亚洲的侵略政策的全盘破产有关。由于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力量的空前壮大,南越人民武装斗争的高涨和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和锡兰等国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的加强,美帝国主义发现它自己处于穷途末路的境地。特别是法国承认人民中国一事给了美帝国主义及蒋介石匪帮以沉重的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美帝国主义企图通过“显示实力”,来对这个地区的人民进行讹诈,压制他们日益高涨的反美斗争情绪,并鼓舞它的走狗的愈来愈低落的士气。 评论指出,美帝国主义战争狂人这种玩火的勾当只能使他们更加陷于孤立。 评论强调说,亚洲人民决不会放过在亚洲挥动武器和制造紧张局势的美国佬。美帝国主义连同它所有的侵略武器一起,立即从南朝鲜、台湾、南越和亚洲的其他地区滚出去!
8. 国际简讯
第4版()专栏:国际简讯 国际简讯 阿尔及利亚成立总参谋部 阿尔及尔消息:据这里公布的一项法令宣布,阿尔及利亚将在国防部设立一个阿尔及利亚国家人民军总参谋部。塔哈尔·兹比里上校被任命为阿尔及利亚国家人民军总参谋长。 同时公布的另一项法令宣布,阿尔及利亚原来的七个军区调整为五个军区。 阿联自制成喷气式战斗机 开罗消息:据《金字塔报》八日报道,阿联设计和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试飞成功。《金字塔报》说,这架喷气式战斗机“比音速快一倍”。 玻利维亚抗议美抛售存锡 拉巴斯消息:玻利维亚政府最近就美国继续抛售库存锡这件事递交美国的一项照会说,“这种销售的增加,加上宣布将来还要销售,将造成锡价的巨大变动和危害我国的锡业的发展。” 玻利维亚采矿协会也打电报给美国总统约翰逊,抗议美国抛售库存锡。 墨同拉美各国贸易有增长 墨西哥城消息:墨西哥同拉丁美洲其它各国的贸易近几年有了迅速的增长。 这里的《国民报》最近刊登墨西哥国家对外贸易银行关于对外贸易的报告说,墨西哥同拉丁美洲其它各国(包括加勒比海各岛)的商品进出口总值在一九六三年达到十亿比索,而一九六一年则是六亿比索,一九六二年是七亿三千五百万比索。 这篇报告还说,墨西哥去年向拉丁美洲各国出售的商品总额达到七亿比索,从拉丁美洲各国的进口总额是三亿比索,贸易出超四亿比索。而一九六一年的贸易出超是二亿比索,一九六二年是二亿七千五百万比索。 英停止使用一批铁路线路 伦敦消息:英国运输大臣欧内斯特·马普尔斯在三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停止使用另外二十一条铁路线路。在这以前,已经宣布停止使用二十一条线路和五个车站。英国铁路委员会已经宣布要停止使用的铁路线路一共有一百八十四条;要关闭的车站有十七个。 英国当局停止使用这些线路的理由是经营这些线路亏损太大。 希腊国王保罗一世病逝 雅典消息:希腊国王保罗一世六日病逝。王子康斯坦丁继位,称康斯坦丁八世。 保罗一世是在一九四七年四月登位的。
9. 一旦独立 永远独立——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访问印度尼西亚散记
第4版()专栏: 一旦独立 永远独立 ——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访问印度尼西亚散记 本报记者 汪波清 看雅加达,全城最高的建筑首数市中心的民族纪念碑。无论近看远望,栉比的楼房、挺拔的椰树和满枝红花的凤凰树,都在它雄伟高耸的身影之下。 方柱形的身高一百一十米的纪念碑,是为纪念印度尼西亚取得独立而建筑的。纪念碑座落的独立广场,在荷兰殖民主义统治时期叫“国王广场”,那里还曾经立着一个荷兰人佩纳斯昆的塑像,他是三百多年前第一个侵略印度尼西亚的将军,现在那个冒险家的像已送到博物馆去了。印度尼西亚朋友介绍说,纪念碑的顶端还将装上一个巨大的日夜放光的火炬,那火炬将永远召唤印度尼西亚人民,在维护独立的事业中坚决前进。 中国新闻工作者这次访问印度尼西亚,亲身了解到印度尼西亚民族是一个英雄的民族,他们不仅为争取民族独立写下了光辉的历史,而且广大人民继承光荣的战斗传统,正在为维护民族独立,为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威胁,进行着英勇的斗争。 一次反对美帝国主义的示威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我们在雅加达看到了印度尼西亚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的强大声势。那一天早晨,雅加达青年、学生和市民数千人,一齐涌上街头,走向美国驻雅加达大使馆前示威,强烈抗议美国政府决定把第七舰队的活动范围扩大到印度尼西亚洋(即印度洋)。示威群众举着一幅幅标语,踏着雄壮的步伐,一路高呼:“制止第七舰队捣乱!”“粉碎第七舰队!”“美国佬滚回去!” 在举行示威的当晚,苏加诺总统在一次集会上说:“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印度尼西亚洋,这件事丝毫也不使我们感到畏惧,我们将继续粉碎‘马来西亚’。”雅加达的报纸刊登了印度尼西亚群众团体的声明,并且纷纷著文声讨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挑衅行径,指出美帝国主义是印度尼西亚的最大敌人。《忠诚报》在一则述评中说:“美帝国主义又给我们当了一次反面教员”,“我国各阶层人民必将会奋起斗争,不打退美帝国主义的军事挑衅行为,决不罢休!”这些都显示了印度尼西亚人民的高昂的战斗精神。 用革命精神反对“马来西亚” 在我们访问期间,“粉碎新殖民主义的产物‘马来西亚’”这个口号,响遍了印度尼西亚城乡的各个角落。 十二月中旬的一天,我们来到印度尼西亚第二大城泗水。泗水是在一九四五年印度尼西亚宣布独立后,以武装抗击英国侵略军著名于世的。“或者死亡,或者独立”,“一旦独立,永远独立”这些至今还激励着人们的口号,就是从这个城市发出的。泗水市长、当年在战斗中担任过连长的姆拉茨曼告诉我们,今天,泗水青年和人民正发扬过去的战斗精神,用来进行反对“马来西亚”的斗争。泗水是印度尼西亚举行反对“马来西亚”游行示威最早的城市,示威群众走向英国驻泗水领事馆,向他们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我们还到居于反对“马来西亚”斗争前线的苏门答腊,看到了当地各界人民动员起来的情形。那里的青年组织组成宣传队到乡村和沿海地区举行讲演会,鼓舞农民和渔民们加强信心,克服困难,争取反对“马来西亚”斗争的胜利。过去,当地和马来亚方面商业往来的关系很密切,现在,苏门答腊人民根据对抗的方针断绝了这种关系。廖内群岛离马来亚半岛很近,过去渔民把捕的鱼就近卖向那里,现在他们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怕路远海宽,驾船到国内的岛屿上来出卖。整个苏门答腊有二十一家报纸,根据对抗政策的要求,他们也缩小了广告的篇幅,以便刊登更多的有关反对“马来西亚”的文字。苏门答腊的朋友说:“北苏门答腊省和苏门答腊其它省,在反对‘马来西亚’的斗争中是有优先权的,我们对这一点感到十分光荣!” 不熄的斗争火焰 印度尼西亚人民热爱独立,还表现在十分热爱他们争取独立斗争的光荣历史。在大、中城市甚至在一些县城内,我们看到了许多独立碑和烈士碑,泗水的纪念碑前还立着一座金属火炬台,在英雄节和宣誓节的日子里,火炬台上燃起熊熊火焰,它告诉成群结队前来瞻仰的人们,印度尼西亚独立斗争的火焰是永不熄灭的。 不少印度尼西亚朋友在谈起他们的斗争历史时,常常这样说,“我是独立斗争时的战士”,或者说“我曾领兵打过仗”。我们到日惹加里乌拉避暑地游览,当地朋友介绍说,这里山好水好,但更好的是这里还曾经是游击队的根据地,至今那里的墙壁上还留着袭击殖民主义者的弹痕。他们谈到这些时,言语中充满无限自豪。 我们来到多巴湖中的沙姆西岛,人们介绍说这里也曾经是经过战斗的地方。印度尼西亚在一九四五年宣布独立后,荷兰殖民主义侵略军不甘心失败,卷土重来,曾在飞机的掩护下,企图渡过多巴湖侵占沙姆西岛。岛上的马达族人民拿起竹矛、手榴弹和其它武器,奋起迎敌,经过激烈的战斗,始终没让一个侵略军在岛上站住过脚。我们在这里参观的时候,会见了一位名叫西达布达的六十五岁的老人,在谈到他们斗争历史的时候,这位老人翘起大拇指说:“我们马达族人只知道勇敢杀敌,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投降!”这位老人的英雄气概正体现了不屈的民族精神,不禁使我们肃然起敬。 在独立的道路上前进 教练机呼啸着升上天空,一会儿又降落在跑道上。机械师和飞行员们披着满身汗水,在一列飞机前忙碌地工作着。这是我们在日惹空军学院看到的情形。基地司令阿拉姆夏中校请我们要像在自己家里一样,看看他们的基地和飞行训练。这位中校用庄重的口吻说:“帝国主义者说印度尼西亚这不行那不行,说印度尼西亚人个子矮,驾驶不了飞机。现在请中国朋友们看看,这里的一切都是印度尼西亚儿女自己进行的。”他又补充说:“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女飞行员,不过可以肯定地说,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一定会有的。” 我们又到了泗水海军基地,在参观“德瓦鲁芝”号训练舰的时候,舰长苏班德里约上校告诉我们,他们刚从西伊里安出差回来,那里的青年热望着参加祖国的航海事业。最近有西伊里安的两个青年进了泗水海军学院,他们是高中学生,本来不够条件,但为了培养各民族的子弟,就破格录取了。在航海事业方面,印度尼西亚的儿女们在国家的关怀下不断地在成长着。 在经济建设上,我们也看到了印度尼西亚在独立的道路上所作的努力。我们乘车在爪哇和苏门答腊岛上旅行,只见大片棕榈林和橡胶树林铺满原野,汽车从中飞驶几十分钟,还出不了边。印度尼西亚朋友说,过去这些财富都被殖民主义者占有,现在已经收回来了。 我们在苏门答腊参观了巴拉山橡胶种植园加工场。加工场是荷兰人于一九三六年建立的,印度尼西亚政府在一九五八年收归国有。种植园和加工场有职工两千多人,从割胶、运输和加工生胶等工序,都由印度尼西亚工人和技术人员处理。产品的出口也由印度尼西亚自己经办。在加工场的最后一个车间,我们看到打好包的生胶,堆积如山,上面印有红色大字,写明是运往中国上海的。 我们问加工场的工程师马门:“帝国主义者说,被压迫的民族办不成工业,离开他们活不成,你是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对这有什么看法?”三十岁的马门不假思索地说:“我们东方人一样聪明能干,但更重要的是独立自主,有了它,不靠帝国主义者,也能办好自己的事情。”
第 5 版
1. 怎样理解人的自觉的能动性?——谈桌子的观念是如何先于桌子的存在的
第5版()专栏: 怎样理解人的自觉的能动性? ——谈桌子的观念是如何先于桌子的存在的 子嵩 黄林同志不同意若水同志在《桌子的哲学》一文中的论点,提出了“桌子的观念先于桌子的存在吗?”这样一个问题(见人民日报三月三日第五版)。 我觉得,为了要说明这个问题,去年七月三十一日人民日报上若水同志对他自己那篇文章所作的《一点补正》是很重要的,因为那里指出了人的自觉的能动性的问题。看来,黄林同志对于“人有自觉的能动性”这一点的理解是有些问题的。我想在这方面谈一些意见,请黄林同志和其他同志指正。 一 正像若水同志在《一点补正》中所说的:人和动物的区别,并不在于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人却能主动地改造自然。因为人有很多时候也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动物也并不是不在改变环境的。蜜蜂采蜜,同时也就传播了花粉,使植物得以广泛繁殖,就是改变了环境。只是动物改变环境的活动,并不是自觉的,有意识的;而人的行动却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所以人能够利用蜜蜂这种改变环境的能力,有计划地养蜂,以促进农作物和果树的繁殖。这就是人有自觉的能动性,而动物却没有。 怎样理解人的自觉的能动性呢?为了便于和黄林同志讨论问题,我想分两层来说:第一,人的行动总是有意识、有思想,有目的、有计划的;第二,人的有意识的行动,原来就是人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了事物的规律,然后利用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人能将物质变为精神,又将精神变为物质的过程。 先说第一层意思。人的行动总是有意识、有思想,也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动物的行动却不是这样。当然,可以说动物的行动也是有目的的,它们东奔西跑,是因为肚子饿,要寻找食物,使自己生存下去。但是,即使是最高等的动物如猩猩,它的行动至多只能说是有点意识的萌芽,还不能说它是有意识,能思想的。有些动物能够使用工具,猴子能够利用石块和棍子,但是它们不能自觉地制造工具。恩格斯说过:自觉地制造工具,是人的劳动的开始,使人最终和猿区别开来。自然,人也会做一些无意识的活动,我们有时也会做一些没有通过自己的大脑的蠢事,但那终究应该说是例外情况。我们既然长着比较发达的大脑,做事之前总是要先想一想的。 人在作任何行动以前,心里总先有个想法。这就是说:人总是有某种需要和目的,才去行动;在行动之前,他心里总是先有个主意,有点办法,多少有个计划的。所以,人在造桌子之前,总是先有个桌子的观念;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那多半是造不出桌子来的。黄林同志认为:人类制造第一张桌子的时候,不是有意识地造出来的,而是碰巧;原始人在磨石斧时,把大石头磨得平滑滑的,就盲目不自觉地造出这第一张桌子来。我们并不否认在原始人时期,人们会这样盲目不自觉地造出某些东西,甚至在现代,人们有时也会盲目造出一些东西来。但是,在整个人类活动中,盲目不自觉造出来的东西终究是少数,人的活动主要的、绝对多数都是自觉的,所以这是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特征。 黄林同志对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的盲目成分看得太重了,竟至作出这样普遍性的结论来:“人类劳动的一切产品,都是先由不自觉地生产出来,而后才过渡到自觉地生产出来的。”“社会的新事物就是首先在实践活动的盲目成分中产生的。”如果黄林同志的说法是对的,那么,我们就只能盲目地等待着,不知哪一天,在实践中忽然出现一个我们完全没有预想到的新事物。这样,我们便完全没有可能、也不必要去科学地预见、设想和计划创造什么新事物了。这就未免把我们自己的力量看得太渺小了。难道说,像飞机、宇宙火箭,以至共产主义这样的新事物,都是先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盲目地产生出来以后,人们才能认识吗?难道说,人们不是自觉地、有计划地造出了飞机和宇宙火箭;我们现在不正在自觉地、有计划地创造社会主义以至共产主义吗? 应该看到:人类科学文化越发展,活动中的盲目成分必然就会越减少。尽管偶然的、盲目的因素是不能完全避免的,但是它在人类实践中所起的作用必然会越来越少。怎么能将新事物的产生都归功于盲目因素呢?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就是给了我们战胜盲目因素的武器。马克思主义所以具有战无不胜的威力,就在于它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我们,增加我们的自觉力量,能够科学地预见新事物,革命地创造新事物。 黄林同志问:“在没有桌子之前,怎么会有桌子的需要呢?”这话问得有点奇怪,难道在第一张桌子造出来以前,就不可能有人想过:最好能有这么一个东西让我可以摆东西,在吃东西时也可以舒服一点吗?人正因为肚子饿,才去寻找食物;人想抵御寒冷,才造出衣服来的。在没有飞机以前,古人早就想要飞上天去,早有人梦想成仙,白日飞升;苏东坡有名的诗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宋词选》,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六二年版,第七十八页)就表达了这种愿望。需要是早有了,但是那时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因为那时还没有满足这种需要的物质条件。 黄林同志担心:“用需要来说明产生和发展,那便会导致实用主义。”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人类先有需要,然后才造出东西来,这是客观的事实。恩格斯在《从猿到人》这篇著名的论文中还说过:“需要产生了自己的器官。”问题在于:这种需要有没有客观的根据。对于马克思主义者说,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完全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是已经有一定物质条件为根据的需要,是实践中产生的需要。即使还有一些客观条件还不够成熟,但是我们要促进这些条件加快成熟起来,这便要充分发挥我们革命者的自觉能动作用。反动派不要革命,要消灭革命,他们的需要是和客观发展的规律相违背的,即使他们能取得暂时的胜利,最终也一定会失败。他们硬要按着他们的主观需要去做,那才是实用主义,才是主观唯心主义。 看来,黄林同志是担心若水同志的说法会导致唯心主义。但是黄林同志自己不想一想:如果照他自己的说法,新事物只能由盲目因素制造出来,人不能自觉地创造新东西,这又是什么理论呢?那就是说:人类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今天不能预知,只能碰运气,让命运来决定。这是宿命论!为什么明天发生这件新事物,而不是那件新事物?为什么它发生在明天而不是早一天,或者早五百年,迟五百年呢?人都无法知道。既然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那就得承认冥冥之中有个其它东西,比人更具有绝对威力的东西来掌握我们的命运。否认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宿命论,最后是只能推到宗教唯心主义的。 二 现在我们来谈谈关于人的自觉能动性的第二层意思,即如何从物质变精神,又从精神变物质的问题。 人的认识总是从存在到观念,再到存在的,精确一点说,应该是“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黄林同志认为对于这种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黄林同志认为若水同志的解释是:存在(土墩)到观念(桌子,增加了新的部分)到存在(桌子,没有增加新的部分)。黄林同志认为这是“唯心主义的解释”。 黄林同志自己的解释是:存在(桌子)到观念(桌子,没有增加新的部分)到存在(桌子,增加了新的部分,但这是不自觉制造出来的)。他以为这解释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 黄林同志所说的若水同志的解释,是不是符合若水同志的原意呢?这解释的前一半是若水同志的意思;至于后一半,若水同志并没有具体谈如何从认识到实践的问题。但是,若水同志是提到认识还要经过实践去检验的。既然检验了,实践必然会对原来的认识有所修正和发展,这就会有了新增加的部分。 黄林同志自以为是正确的那种解释,在我看来倒是真正有问题的。黄林同志的那个公式的第二部分,即第二个存在比它之前的那个观念增加了一些新的部分,这点是正确的;黄林同志的缺点在于认为这新增加的部分必然都是不自觉地造出来的,我以为这是不正确的。这点,留到下一节再来讨论。黄林同志的根本性错误就在于这公式的前一部分,即他用来和若水同志的观点根本对立起来的部分。黄林同志认为:在从存在到观念时,如果观念中会出现新的部分,观念比它以前那个存在多了一点东西,那就是观念第一性,便是唯心主义。所以黄林同志说:这个观念只能和它以前那个存在同一,不能有任何新增加的成分。(虽然他说的是这个观念“与它之前的存在或者可能是完全同一的”,但他所以说“可能”,看来只能是指:也可能是不完全同一,那就是观念可能少于以前的存在,而决不能是多于以前的存在。不然,他就不必出来反对若水同志了。) 事实是不是像黄林同志所想像的那样呢?观念对于它以前的存在是不是只能呆板的反映,是完全的同一,而不能增加一些新的部分进去呢?这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理解人的自觉能动作用,是个颇为重要的问题。我们来谈谈它。 我也从桌子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谈起。如果像黄林同志所说的那样,先有人类不自觉磨制出来的大石块,而后才有桌子的观念,那么请问:在人头脑里由石块而产生出来的桌子的观念难道就和这块大石头一模一样,只是依样画葫芦的反映吗?这块大石头终究还不就是桌子,即使黄林同志要将这块石头说成就是桌子,如果人的头脑里只能有照样反映这块石头的观念,那么人也只能想到造同样的一块石头,而不能造出一张日常使用的木造桌子来的。所以,如果我们这样设想是不是更合理些呢:人们在实践中觉得一些比较平坦,高度适合的石块,很有用处;但又觉得它太笨了,搬动不方便。于是人们便想到需要有一个类似石块这种平坦的、高度适合的形式,而质料又比较轻,可以搬动的器具。人有了这种需要,如果当时人们在实践中已经有了制造木器的能力,已经能用木块制造出一些比较简单的家具来,人们便想到用木块去制造类似石块这种形式的东西,这样便在人们头脑里形成第一张桌子的观念。根据这个观念,人造出了第一张桌子。这就是桌子的观念先于桌子的存在。 这个桌子的观念确实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它是从自然界得到启发,又是人类生活中有了实际的需要,而且是已经有了实践可能的物质条件——制造简单木器的技术,人才能产生出第一张桌子的观念来。所以存在先于意识。从飞机的例子可以看清楚这一点:古代人可以从飞鸟得到启发,可以有“我欲乘风归去”的愿望和需要,但是那时的实践中没有具备后来的物质技术条件,那时既没有机械力学的知识,又没有发现蒸汽机等等。那时候的人,无论他的想像力如何丰富,他也还是不可能形成一个比较具体的飞机的观念的。所以就整个人类的认识来看,总是存在先于意识;但就局部来说,桌子的观念可以先于桌子的存在。若水同志所表达的这点意思,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第一张桌子的观念,比起它以前的那块大石头(即使那是人们不自觉地磨制平的大石块)来,总已经增加了一些新的部分了。人将石块的形式和自己生活的需要结合起来,又和用轻质的木料制造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了。这样,人就将一个原来不大能为人利用的笨重的石块改造成一个更便于为人服务的桌子。石块的形式(无论有没有经过人不自觉的磨制)本来是客观存在的,能够制造简单木器的技术本来也已经是客观存在了。二者都已经先存在了,但是它们没有结合起来,就不能产生出对人合用的、木质的桌子。这二者自己也不会自动结合起来,人的头脑的能力就在于能够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产生出桌子的观念,能够造出对人更为合用的木头的桌子来。这就是人的自觉能动性。人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所以能够不断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如果像黄林同志所说的,人的观念只能简单地反映存在,不能增加任何新的东西,那就只能是:即使一方面有了人不自觉地磨平的石块,另一方面也已经有了木器的制造,人却不能自觉地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不能自觉地造出一张木头的桌子来。除非又是碰巧,运气好,有一天木匠忽然不自觉地造出一张木头的桌子来了。但是,这种碰巧的事情又多么难得呢?我们怎么能将希望寄托在这种不自觉性上呢? 黄林同志将人的认识看成只能是简单的反映,所以认为观念对于存在,不能增加任何新的部分。这种看法恰恰是若水同志所批评的那种照相式的反映,这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但是我们所说的反映并不是照相式的反映。人在认识的过程中,就已经发挥了自觉能动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就已经有了飞跃,从表面现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掌握了事物的根本规律。这已经不是照相式的反映了。而掌握规律,就是认识了事物内部的联系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便使我们的认识有了大可活动的舞台。我们可以从认识规律到利用规律。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人们就可以利用它来作为机器的动力,大大增加了生产;也还可以用它去造火车、汽车、飞机。这些都是原来没有的新东西,人们设计出来了。 从实践到认识,就是人认识掌握客观规律的过程,就是物质变精神的过程。认识了客观规律,人就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来利用客观规律,将在这一处得到的规律运用到其它地方去,运用它来创造新事物。人根据规律,提出一套目标、想法、办法、计划,以指导下一步实践;这就是人在观念中加进去的新东西。这种能够增加新东西的能力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这是人在不断实践过程中,更多地熟悉对象的性能,掌握更多的客观规律,以至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这种经验和认识就提高了人在思想中能够增加新东西的能力。这也是需要在实践中勤学苦练才能产生的。这就是人高于动物,能够保证我们无限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力量。这就是人的自觉能动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实践中研究掌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首先科学地提出来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蓝图,那时候当然还没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存在。列宁在十月革命之前,就已经根据当时革命实践的经验系统地提出了在组织上、理论上、策略上保证革命胜利的方案。这一切,都是他们根据实践经验而又在理论上、观念上新加添了许多重要的原则的创造活动。这就是他们指导革命的科学的预见。 毛泽东同志是科学预见的能手。我们回想一下,在中国革命每一阶段开始的时候,当实践活动还才开始,他就已经在理论上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并且提出了科学的指导原则。四十多年来,我们革命所取得的胜利,一步一步都是在他的指引下前进而取得的。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保证。 正因为人类的精神并不只是简单的、依样画葫芦的反映,而是能有极大的创造作用的,所以在从物质变精神、又从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中,人可以发挥很大的自觉能动性,使改变后的物质比改变前的物质更丰富、更优越、更符合人们的需要。这便是改造世界。经过人们自觉改造过的世界当然应该比原来那个没有改造过的世界更好,不然又何必改造它呢?而要能做到这一点,不能单靠物质的作用,还必须有精神的作用。精神不能只是反映存在,还必须有创造性,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要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只要人们的创造性发挥出来了,就有可能将慢的事情加快,差的事情变好,便有可能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当然,主观能动性必须和客观条件相结合。忽视了客观条件,就会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在实践上就会急躁冒进,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可是忽视了主观能动性,也会犯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在实践上就右倾保守,可以跃进而不敢跃进。 三 人的自觉的能动性,不但表现在思想上有创造能力,而且表现在实践上。实践就是主观作用于客观,也是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场所。 人是先有第一张桌子的观念,然后造出第一张桌子来的。但是根据桌子的观念去实践地制造第一张桌子的时候,也必然会反过来丰富原来的观念,发展原来的观念。原来的观念比较简单,有些地方不明确,甚至有错误。在提出一个新思想、新观念时,出现这些情形是难免的。但是经过实践,不明确的逐渐明确了,错误被纠正了。实践的结果就产生一个新的、比原来更明确、更正确的观念。这就是实践检验认识,又发展认识的过程。所以,在实践过程中会产生出一些比原来的观念为新的增加部分。从这点上说,黄林同志解释的那个公式的后一半,是合理的。 人在实践以前,总是先有观念,先有认识的,但实践以前的认识总比较简单。这也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人们可能先只有一个模糊的愿望,就动手去做一件事情。他不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因而不知道实践过程中会发生些什么情况。于是他就只能瞎碰,靠运气,偶然也许会成功,但更多的可能是失败。这种活动虽然也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自觉的成分很小,盲目的因素倒很大。各国反动派不肯承认社会发展的规律,他们的行动多半就是这种盲目的行动。实用主义所宣传的实践,就是这种实践。所以他们的反革命行动,是注定要失败的。 第二种情况。在实践开始时,已经完全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工厂中大批生产成品时,开始已经试验成功了,以后的产品完全根据原来的设计制造,蓝图中需要修改的已经修改过了,其他条件可能还会有些变化,但变化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中,实践和认识可能发生的变化不会太大。但是社会主义企业中的工人,总是想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的,总要提出新的设计来,这就变成下一种情况。 第三种情况。人们要设计一件新产品,或者要将一些原则、规律应用于新的条件。他原来的认识中确实是掌握了许多客观规律的,但他终究是进行一个新的创造,在以前还没有一个与此完全一样的事物存在过。譬如设计第一架飞机的人,尽管他对于动力学、材料力学、滑翔机、发动机等等进行过很多研究,掌握了许多规律;但是他所要制造的飞机,终究还是前人未曾制造过的东西,他终究还不能完全掌握飞机的规律。所以他所设计出来的东西,需要经过试验。在试验中遭到了失败,便研究失败的原因,修改原来的设计;试验中有些方面成功了,便肯定下来,明确其中的规律。这样反复试验,在实践中便增加进许多新的东西,逐渐丰富了原来的认识。经过这样的试验,他才逐渐摸清楚飞机的规律,将第一架飞机成功地制造出来。在他造成了飞机的时候,才能说他对于飞机有了一个科学的概念,比起他开始造飞机时的最初的观念来,会丰富很多了。所以在实践中新增加了许多部分,就发展了原来的认识。制造第一架飞机时如此,制成了飞机之后的每一次修改也是如此。在修改过程中,因为飞机已经存在了,它的基本规律也已经掌握了,只需要进行局部的修改。它所遇到的困难也许会少一些,试验失败的次数也会少一些,但还是新创造,是设计新型的飞机,还可能出现原来所想不到的情况。实践还会增加新的东西,使已经形成的关于飞机的科学概念的科学性更为增加。 在工业制造中,任何一点新的改革,都应该看成是新的创造。而在社会中,在人的工作中,决不可能有像工业品那样完全相同的实践。从这个单位中总结出来的普遍原则,应用到其他一个单位时,具体情况总会有不同。所以,即使是照搬其他单位的经验,在运用到本单位时,它已经是新的创造,就必须和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摸清它在本单位实现时的规律,这也是在实践过程中发展了认识,丰富了原来的经验。 黄林同志看到在实践中会丰富原来的观念,这是正确的。他的错误在于将这种新增加的东西,都说成是不自觉的、由盲目成分造成的。我们并不否认在实践中会出现一些原来料想不到的情况,我们可能会在无意中造出来一些新的东西。但是不能因此就像黄林同志一样,得出普遍结论说:在实践中新增加的东西,都是不自觉地造成的。因为这是只看到不自觉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即使是无意造出来的东西中,也有我们可以自觉控制的一面。常常遇到许多偶然发生的事情,在事先我们没有料到,但是在事后检查,这些偶然情况原来并不是完全不能预见的;如果我们在事先考虑得更仔细一点,许多偶然的事情原来是有必然性,并且我们已经掌握了这种必然规律的。所以在变不自觉为自觉这一点上,我们也大可发挥自觉能动性。人类科学越发展,认识的规律越多,偶然性变为必然的也越多,盲目的成分也就越少。当然,偶然性永远不会完全消灭,但是偶然性不自觉的盲目成分必然会越来越少。特别是我们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我们可以学会正确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要看到事物的联系,分清主从,要懂得一分为二的道理,估计到事物有成功和失败的两种可能性等等,都使我们能够自觉地控制实践发展的过程,变不自觉为自觉。 总起来说:在从实践——认识——实践中,每一个阶段,无论认识或实践,都会比前一个阶段丰富,都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新的因素,发展了前一阶段。无论认识或实践,都是这样不断发展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但是认识了客观规律,反过来又可以推进实践;实践和认识彼此影响,互相促进。这种发展就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不断发展过程,也就是我们改造世界的力量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2. 春小麦变冬小麦的试验
第5版()专栏:学术动态 春小麦变冬小麦的试验 春小麦变冬小麦试验的目的,在于探索小麦的抗寒性和冬种性的形成条件,并为植物选种工作探求新的途径。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李璠在一九五三至一九六三年进行了这项试验,并获得了初步的结果。 研究者所采用的试验方法是:以毕克齐春小麦、三联一号等七种春小麦为受处理的春性材料。各材料第一年进行晚秋播种,第二年分别用分期播的办法,使其感受不同秋季条件和冬季条件的影响,然后将各材料的后代连续进行秋播,直到出现能够在北京越冬的冬性类型为止。 根据研究者的意见,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六至八年秋播的春性材料,不仅可以形成能在北京顺利越冬的抗寒性,而且在春播的条件下也能表现出新形成的冬种性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在那些处理材料中的中国农家品种,当其由春性变为冬性后,在它们的叶片上所特有的浓厚绒毛已变成了非选择性遗传标记而被保存下来。此外,各材料随着秋播代数的增加,其越冬率也随着上升。干物量的变化与越冬率保持着正比关系。各材料随着秋播的代数增加,在春播和秋播条件下生长锥分化速度都变慢了。 但是研究者认为,新的冬性小麦在春播条件下的表现因品种而不同。毕克齐等品种,处理材料比春性原种抽穗晚,虽最后也能勉强抽穗结实,但不够正常;而三联二号等品种,处理材料与春性原种在抽穗期上则无明显差异。有人把这种秋播能够顺利越冬和春播能够正常抽穗的小麦称为两性麦。两性麦最后能否变为典型的冬小麦,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 空气中花粉含量及其变化的研究
第5版()专栏:学术动态 空气中花粉含量及其变化的研究 空气中植物花粉的含量及其变化的研究,对过敏性花粉症的防治有着实际意义。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金谈等同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协作,从一九六二年三月一日起到一九六三年二月二十八日止进行了这项研究。他们在北京西郊动物园高度为十三点六米的平台上,每天放置一个涂有凡士林的载玻片,专门收集空气中的花粉。经过整整一年的观察、分析和试验,他们得到了如下的结果: 一、在三百六十多个载玻片上,共观察到一万一千八百三十九粒花粉。其中双子叶乔木花粉占全年空气中花粉的百分之五十三,双子叶植物灌木和草本花粉占百分之三十四。 二、由于植物开花时期不同,每个时期出现在空气中花粉的种类也不同。在每年八九月,蒿属、大麻、禾本科等的花粉最多。 三、由于植物性状和生长情况的不同,以及植物本身花粉含量的差异,每种植物花粉出现在空气中的时间有长有短,有多有少。根据收集到花粉量和出现时间不同,他们把花粉分为三个类型,即:(一)含量多,出现时间短的花粉;(二)含量不多,出现时间不很长的花粉;(三)含量多,出现时间又较长的花粉(蒿属、禾本科和藜科花粉属于此类)。 四、引起过敏性花粉症的植物花粉,一般是量多,抗原性强。据此,研究者认为北京地区引起过敏性花粉症的植物花粉主要是蒿属的花粉。目前这项研究工作仍在继续进行。(庆)
第 6 版
1. 以整体利益、国家利益为重——看山东省话剧团演出《丰收之后》有感
第6版()专栏:剧评 以整体利益、国家利益为重 ——看山东省话剧团演出《丰收之后》有感 马铁丁 一 面对着艰苦困难、挫折失败是一种考验;面对着一帆风顺、节节胜利也是一种考验。 经受得住前一种考验的人,也可能在后一种考验中跌跤。这是话剧《丰收之后》所给予我们的有益启示。 丰收了,这自然是个胜利。但是,在胜利前面,是思想各异、态度不一的。 马志红(赵五婶)是一种态度。她关心群众、关心集体、更关心国家。她打的是这样一把大算盘:国家富强、支援世界革命。 赵大川是一种态度。他首先操心的是他领导下的靠山庄大队——本大队、本单位的利益。 王宝山是一种态度。他主张把余粮分到户,自己也能多分得一些“实惠”。 如果思想也能搭成梯子,那么,这个梯子有三层:王宝山在底层、赵大川在中层、马志红在顶层。 二 王宝山的革命目标也许本来就很有限。在他看来,自己有吃有穿、一家温饱也就差不多了。革命既然已经到头,剩下来的自然是考虑自己。自私自利的资产阶级思想,开始在侵蚀他的灵魂…… 他一面讨厌王老四之流。因为他毕竟是贫农出身,经历了多年的革命锻炼;他另一面又自觉不自觉地跟着王老四之流走,因为他们在思想上有了可以相通的地方…… 思想不会静止,不进则退。如果不是党对王宝山及时提醒,加以教育,那么,他该滑到哪里去呢?他对王老四那点儿讨厌,是维持不了多久的。 虽然为数不多,在生活中像王宝山这样的人又确实是存在的。剧作者准确地掌握了这样的分寸:对王宝山的错误思想提出严正的批评,但充满着阶级的友爱和同情。 三 要说赵大川完全没有国家观念吗?那不。他出生入死为革命战斗过几十年。他曾经把自己的命运同革命的命运、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在一起。现在,人民当家作主了,他又怎能不爱人民的国家? 可是尽管国家在大力支援农村,而国家对他来说仍然是比较抽象的,远不及他那个大队具体;国家对他来说是比较遥远的,而他那个大队他就生活于其中,他那个大队的利益、荣誉,也包含着他自己的利益、荣誉。 在理性认识上,他是有国家观念的。在感情上他同自己的大队又远比国家来得深厚。因此,当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在集体这一边加重了砝码。 他虽然是个很老的党员,他的胸怀坦荡,积极工作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他是个农民出身的党员,思想改造看来也不是那么彻底。农民的保守、目光短浅的一面变成了他思想上的一个包袱。 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彼此之间又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 农民群众从自己的家庭看到集体,这是一个飞跃;从集体看到国家、看到世界,这又是一个飞跃。有人完成了两个飞跃,有人完成了一个飞跃,有人连第一个飞跃也没有通过。而且思想的前进和发展,也不是一条直线,这中间常常会有反复。 在农村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新风尚蓬勃前进的同时,还有另一方面,赵大川和王宝山所存在的思想问题,虽不是普遍的,可也不是个别的,剧作者的问题提得好,提得及时。 四 为了帮助农民群众完成上述两个飞跃。需要党的领导和教育,需要通过农民的自觉,需要有以整体利益、国家利益为重的活的榜样……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志红的光辉形象,是个重大的收获。 像马志红这样的先进人物,无疑在我们生活中是很多的。但是,作为艺术形象说,她比生活中的马志红,更集中、更概括、更具有感人的力量。 马志红是个朴实谦逊、平易近人的人;马志红又是个在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勇于斗争的人。 金子能发光,但是,能发光的不一定是金子。是真金是假金,要从斗争中来检验。马志红的形象,正是在斗争中丰满起来的。 与谁斗?与本位主义思想斗,与自私自利思想斗,与那些挖社会主义墙脚的人斗。 本位主义的思想体现者是谁?不是别人,正是她的丈夫,又是大队长。于是公私关系挤在一起,又是战友又是夫妻挤在一起。要取得在斗争中的胜利,首先得把这些挤在一起的关系分别清楚。马志红正是这样做的。马志红对赵大川说: “要说两口子的事,什么都能让,可这不行。我不能光为了顾全你那个面子,看着你从这里滑下去。” 分清这些关系所以必要,一则是免于把原则问题冲淡;二则是在同志和战友的关系上,更便于帮助赵大川解除包袱,轻装前进。 马志红和赵大川的第一次冲突,地点是在自己的院子里,范围是夫妻两个,问题是调配几个劳动力。 可是着眼点有着本质的区别。赵大川为着本位的利益用瓦匠去调动王老四的“积极性”(究竟能不能调动?又是调动什么样的积极性?姑且不去说它),为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个人面子;而马志红,是舍己为人支援库区,是服从上级的命令。马志红的精神境界比赵大川高得多,她完全站在真理的一面。 赵大川的“不能走”,心虚理亏,没有力量; 马志红的“叫他们走!”理直气壮,激动人心! 赵大川的腿一拍、脚一跺,把小凳踢得老远,变成了理亏的发泄,本位主义的自我嘲弄。 马志红和赵大川的第二次冲突,地点搬到场园上,涉及的范围有着一大批干部和群众。而问题的性质要比第一次严重得多。 赵大川要用粮食去换牲口。按赵大川的做法,一则违反党的支委会的决定,二则没有征求社员的同意,三则为投机倒把分子开后门,四则把国家的利益置之脑后。 在此情况下,马志红的“粮食一粒也不准动”的斩钉截铁的语言,乃是广大农民愿望的表达,国家利益(也就是广大农民长远利益)的体现,是党的声音!至此,观众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说明他们的感情已经完全被马志红的精神力量所牵动、所吸引! 一方面是马志红的性格更加丰满了,另一方面是剧本及其演出有力地完成了对本位主义思想的批判。 马志红的帮助王宝山是另一种方法——是循循善诱的说理,是将心比心的开导,是用回忆革命友谊的过去来启发王宝山的阶级自觉。 那一节隔墙的对话,像及时的春雨,点点滴在人们的心田。“为什么还用这道墙把咱们隔开呢!”语义双关,是一道有形的墙,又是一道思想上的无形的墙。王宝山思想上的自私自利的尘灰,把他自己与马志红隔开。王宝山又终于从这道墙后面走出来了,正显示出由马志红身上体现出来的党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威力。 如果说马志红同赵大川的两次直接冲突中所表现出来的刚强个性,是她朴实谦逊、平易近人性格的另一面补充,那么,她对王宝山帮助中的表现出的细致体贴,则是她朴实谦逊、平易近人性格的深化。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说知心难,那是事实;说知心根本办不到,也是谎言。 用什么武器去知心呢?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观点,一是联系群众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马志红是个善于“知心”的人,因为她具备着这两件武器。 赵大川到王老四那里喝酒去了,马志红知道此中定有名堂。因为她不仅知道赵大川政治上糊涂,而且她深知王老四、王学礼的来历,了解他们是些什么东西。在赵志明守夜的时候,粮食被偷。她坚信这决不是赵志明干的。因为她从平时的接触中,知道赵志明的为人。 做党的工作嘛,必须知人知面又知心。马志红正是这样的人。马志红是党的基层组织中一个比较完善的楷模。我们广大农村中有成千上万的党支部,如果每一个党支部都有像马志红那样的人,那么,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就会更快的发展;广大农民思想上的两个飞跃,就会加速的完成。 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有了不少马志红,我们还要更多的马志红!我们相信:话剧《丰收之后》已经、并将继续在马志红式的人物的培养和形成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马志红是时代的产儿,她又会反转来推动时代前进!
2. 取得农民的资格
第6版()专栏: 取得农民的资格 曹宪文 二月十一日的《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一篇通讯《赵耘》。赵耘这个名字,大家还记得吧?报纸上曾经登过他的事迹的。他是天津市的一个初中毕业生,原名赵贵金,现在这个名字是他父亲赵晋科给他改的。 赵耘早在一九五七年就响应党的号召,下乡当农民了。六年来,他在农村的情况怎么样?《中国青年报》的通讯作了详细的报道。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他在农村中扎了根,取得了农民的资格。 “取得了农民的资格”,这就是说:熟悉了农民的思想感情,学会了农民的劳动本领。知识青年到农村,要取得这个资格,并不容易。豫剧《朝阳沟》中的女主人公银环,不正是一个有力的例证吗?人到了农村,并不等于就取得了农民的资格。要取得这个资格,必须经过长期的锻炼和艰苦的改造。 一个下乡的知识青年,是不是取得了这个资格,自己说说是不算数的,这得经过农民们的“批准”。这一点,《中国青年报》上那篇关于赵耘的通讯,作了非常生动的描写:乡亲们看到这个年轻人,一点儿没有学生架子,就对他“喜了三分”;看到他踏实地干活,又“喜了他五六分”;看到他能吃得了大苦,就“十分喜欢”他了。这个“十分喜欢”,就是“批准”! 赵耘是怎样取得这个资格的呢?这个问题赵耘自己有三句话,就是很好的回答。第一句:“要是不在劳动中扎根,就提不上当农民”;第二句:“到农村来当个农民,就得从思想感情上在农民中扎根”;第三句:“要当好农民,就得从生活习惯上改变”。这三句话,可以说是他的经验总结。六年来,他就是在这三方面努力的。过好劳动关,过好思想关,过好生活关——这就是赵耘取得农民资格的途径。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一方面要改造客观世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一方面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工农化。取得农民的资格,就是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第一步,重要的第一步。每一个下乡的知识青年,都应当像赵耘那样,努力取得这个资格!
3. 遥望
第6版()专栏: 遥望 梁上泉 站在革命博物馆, 遥望人民大会堂, 要说远,也不远, 要说长,也很长: 长征二万五千里, 不及这路程一半强; 草鞋一双接一双, 能把那征途来比量! 站在人民大会堂, 凝望革命博物馆, 说它长,也很长, 说它远,也不远: 人民英雄纪念碑, 站在中间路变短; 第一面红旗对国徽, 几十年星光血中闪! 站在英雄纪念碑, 环望四方都光辉。 当年烈士挖战壕, 就是奠基把石垒; 当年烈士杀敌回, 梦里早把蓝图绘, 绘就远景如近景, 景色更比今天美!
4. 农民喜爱彩塑
第6版()专栏:读者中来 农民喜爱彩塑 前些时候,我在山西省长治县荫城公社举办的忆苦思甜展览会上,见到两组大型彩塑,一组是解放前地主和狗腿子带着一条恶狗向农民凶狠地逼账的情景;另一组是解放前农民和地主生活的对比。 据展览会的工作人员说,这两组彩塑一直强烈地吸引着观众。有些农民特地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看。有的观众说:看了这泥人,就想起旧社会的苦和对地主阶级的仇恨。有的当场就诉起当年受地主迫害的苦,给观众很大教育。 农民为什么这样喜欢看彩塑?我想是有原因的。近几年来在农村举办的展览中,很少运用雕塑,农民看了觉得新颖;这是一。雕塑是立体的,加上服色道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看了觉得更为真切,也更具有感染力,这是二。另外,彩塑广大农民是看习惯了的,现在运用这一艺术形式,赋予新的内容,来进行阶级教育,比较容易被农民接受。 展览会的工作人员谈到,彩塑所用的支架和道具都是利用废料制成的,泥土是当地的,只是外涂的颜色花了一些钱,这说明以更多的雕塑作品为农民服务是可能的。目前,许多农村都在举办公社史、村史、家史等展览。我想,如果雕塑家、美术工作者到农村去为农村举办的展览上多做些有教育意义的雕塑(或彩塑)作品,一定会受到广大农民欢迎。〔杨木〕
5. 间苗(图片)
第6版()专栏: 间苗(油画) 张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