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04-16
第 1 版
1. 首都百万人民夹道欢迎苏联人民的代表
第1版()专栏: 首都百万人民夹道欢迎苏联人民的代表 据新华社15日讯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克·叶·伏罗希洛夫今天下午三时乘图——一○四喷气式飞机到达北京。伏罗希洛夫主席是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来中国进行访问的。 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刘少奇委员长和周恩来总理到机场欢迎。 今天北京天气晴朗,全城悬挂国旗。近百万市民们挤满在从南苑机场通向新华门长约十三公里的马路上夹道欢迎贵宾。沿街挂满了中苏两国国旗、各色彩旗和红布标语,远远看去有如一条彩色长廊。 今天聚集在机场欢迎贵宾的群众有二万多人。 飞机在南苑机场着陆后,伏罗希洛夫主席出现在机舱门口。他站了片刻,向人群挥帽致意。这时候,机场上响起了一片欢呼声和掌声。 伏罗希洛夫主席走下飞机,微笑着和毛泽东主席紧紧地握手。 伏罗希洛夫主席白发银须,满面红光,神采奕奕。毛泽东主席笑着对伏罗希洛夫主席说:“你的身体真好啊!欢迎你,全中国人民都欢迎你,今天的天气也在欢迎你!”伏罗希洛夫主席回答说:“从我们乘飞机飞向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时候起,美好的天气就一直伴送着我们。所以,我的身体更加健康了。”接着,伏罗希洛夫主席和朱德副主席,刘少奇委员长,周恩来总理以及其他欢迎者握手问好。 伏罗希洛夫主席由毛泽东主席陪同检阅了陆海空三军仪仗队,并接受了女青年们的献花。 接着,毛泽东主席同伏罗希洛夫主席先后讲话,他们的讲话不断为掌声所打断。 随后,伏罗希洛夫主席同毛泽东主席并肩走向欢迎群众的行列。当贵宾经过的时候,欢迎的群众雀跃欢呼,把一束束鲜花献给贵宾。 三时五十五分,伏罗希洛夫主席和毛泽东主席一起乘一辆敞篷汽车缓缓地驶向中南海。在这辆车的后面,上千辆汽车首尾相接,在密密层层夹道欢迎的群众中间缓缓地行进。沿途锣鼓喧天,万众欢腾。许多穿着鲜艳服装的姑娘们把鲜花瓣撒在伏罗希洛夫主席身上,撒在毛主席身上。群众迎着这辆敞篷汽车奏着各种各样的乐器,齐挥着中苏两国国旗、彩旗和花束。他们向贵宾欢呼“中苏友好万岁”、“欢迎苏联的贵宾”。伏罗希洛夫主席不断向欢迎群众挥手致意,并且把欢迎群众撒在车上的鲜花瓣又回撒给欢迎群众。 越到市中心,夹道欢迎的群众越多。在天安门广场上,成千上万的人挤满了宽阔的广场和红色的观礼台,金水桥的栏杆上也坐满了人。伏罗希洛夫主席和毛主席经过这里的时候,人们放起了千百个彩色的气球,气球带着欢呼中苏两国永恒友谊的巨幅标语。在这里,伏罗希洛夫主席和毛泽东主席乘坐的敞篷汽车被欢迎群众围住将近一刻钟。 五时十分,这辆敞篷汽车才驶进中南海的新华门,到达勤政殿。伏罗希洛夫主席在北京期间,将住在这里。 这次随同伏罗希洛夫主席来中国的有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副主席、苏联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拉希多夫,苏联高等教育部部长叶留金,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费德林,伏罗希洛夫主席的儿子和儿媳,以及随行工作人员。拉希多夫、叶留金、费德林和尤金大使等将随同伏罗希洛夫主席在中国进行访问。 伏罗希洛夫主席由中国驻苏联大使刘晓陪同从莫斯科来北京。 从北京到伊尔库次克迎接贵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姬鹏飞、礼宾司司长王倬如,今天陪同贵宾来北京。 今天到南苑机场欢迎贵宾的,还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林伯渠、李济深、罗荣桓、沈钧儒、郭沫若、黄炎培、彭真、李维汉、陈叔通,国务院副总理陈云、彭德怀,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贺龙、李富春、李先念、聂荣臻、薄一波,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董必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鼎丞,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张治中、龙云,外交部副部长王稼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章伯钧、包尔汉,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副会长吴玉章,以及中国国家机关各部门、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负责人。 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和使馆官员、在北京的苏联专家,以及各国驻华使节和外交官员也到机场欢迎。(附图片) 图片说明 上:伏罗希洛夫主席和毛主席在机场上。 新华社记者 孟庆彪摄 下:伏罗希洛夫主席由毛主席陪同从飞机场到宾馆,北京市人民夹道欢迎。 新华社记者 李基禄摄
2. 毛泽东主席的欢迎词
第1版()专栏: 毛泽东主席的欢迎词敬爱的伏罗希洛夫主席同志: (鼓掌) 你这次来我国访问,是中国人民的光荣,是我们两国日益发展的友好关系中的重大事件。我代表中国人民、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向你和随同你前来访问的同志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兄弟的敬意。(鼓掌) 伟大的苏联人民,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开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光辉道路,为整个人类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榜样。中国人民正在苏联人民的鼓舞和支持下,沿着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努力前进。 中苏两国人民有着深厚的兄弟友谊。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苏联人民给予了我们最大的同情和支持,请允许我向你,并通过你向苏联人民、苏联政府和苏联共产党表示衷心的感谢。(经久不息地鼓掌) 主席同志,你是伟大苏联人民的代表,中国人民最亲密的朋友。我们深信,你的访问一定会进一步增进中苏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并且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崇高事业。 (热烈鼓掌) 中苏两国人民的牢不可破的兄弟友谊万岁! (热烈鼓掌) 伟大的苏联人民万岁! (鼓掌)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团结万岁! (鼓掌) 世界和平万岁! (热烈鼓掌)
3. 伏罗希洛夫主席的讲话
第1版()专栏: 伏罗希洛夫主席的讲话亲爱的毛泽东同志:亲爱的同志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光荣的首都——北京市的男女公民们: 我们来到中国,感到莫大的欢欣。我是第一次来到你们这个美好的国家,但是我不能说我对它毫不熟悉。我们老一辈的共产党人,远在俄国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前,就已怀着热烈的同情注视着中国人民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自由而进行的斗争。还在那遥远的时期,我们的领袖列宁就写道,中国在觉醒着,他并且表示坚信中国人民必将战胜帝国主义奴役者和封建主义。伟大列宁的预见实现了。中国人民从自己国土上赶走了外国帝国主义者,消灭了封建主义,走上了在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经久不息的鼓掌) 我们是应最敬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同志的亲切邀请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友好访问的。我们准备利用这次访问中国的机会直接了解兄弟的中国人民,了解他们紧张而英勇的劳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卓越成果。 (鼓掌) 苏联人民一向钦佩伟大的中国人民以英勇果敢的精神在争取自己祖国自由和独立的严峻斗争中承受了一切艰难困苦。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我们这时代最伟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中国人民在光荣的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成就,使我们为自己的中国朋友和兄弟感到无比的骄傲。 (鼓掌) 我特别愉快地指出,在争取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我们两国人民并肩前进、紧密团结着自己的队伍并相互帮助和支持。 我们两国政府执行着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防止世界任何地方发生新战争的政策,我们反对军事集团,我们主张集体安全,主张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我们两国人民过去和现在一直主张裁减军备和完全禁止原子武器和氢武器。(鼓掌) 苏联政府坚决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收回它不可分割的部分——台湾的要求。 苏联政府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中没有代表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及所有爱好和平国家极不公正的事情。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排除在联合国之外,首先使这个国际组织受到损失,因为没有伟大的中国参加,是不可能采取任何重要决定的。(鼓掌) 亲爱的同志们!全世界都看到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已进一步团结,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在发展和加深,苏中的友谊也更加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的友好和团结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团结的伟大因素,是世界和平的重要支柱。(鼓掌) 请让我以个人的名义并代表随行的同志向毛泽东同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访问中国的邀请表示衷心的感谢。让我利用这个愉快的机会向光荣的强大的中国人民、兄弟般的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和团体表达苏联人民、苏联共产党和我自己的最热烈的敬意和最良好的愿望。(鼓掌) 亲爱的朋友们,谢谢你们热烈的欢迎! 让苏中人民牢不可破的友谊发展和巩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 (热烈鼓掌)
4. 伏罗希洛夫主席拜会毛主席 毛主席邀请他共进晚餐
第1版()专栏: 伏罗希洛夫主席拜会毛主席 毛主席邀请他共进晚餐 新华社15日讯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伏罗希洛夫主席在今天下午六时拜会了毛泽东主席。 拜会时,在座的有朱德副主席,刘少奇委员长和周恩来总理。 在座的还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林伯渠、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黄炎培、彭真、李维汉、陈叔通,国务院副总理陈云、彭德怀、邓小平、邓子恢、贺龙、李富春、李先念、聂荣臻、薄一波,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董必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鼎丞,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张治中、龙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章伯钧、包尔汉,外交部副部长王稼祥、姬鹏飞,中国驻苏联大使刘晓等。 苏联方面在座的,有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副主席、苏联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拉希多夫,苏联高等教育部部长叶留金和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费德林,苏联驻中国大使尤金。 新华社15日讯 毛泽东主席今晚邀请伏罗希洛夫主席共进晚餐。 应邀进餐的,还有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副主席、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拉希多夫,苏联高等教育部部长叶留金,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费德林,苏联驻中国大使尤金。 出席作陪的,有中共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总书记邓小平和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候补书记,以及中国驻苏联大使刘晓。
5. 举国欢腾迎贵宾
第1版()专栏:社论 举国欢腾迎贵宾 中国人民久已盼望的日子来到了。昨天,在春天绚烂阳光的照耀下,首都人民以最大的欢欣和激动的心情,迎接我们最亲密的朋友伏罗希洛夫主席的到来,并向他在机场发表的对中国人民充满深厚感情的讲话,表示衷心的感谢。 伏罗希洛夫主席以苏联国家元首的身份,不辞辛劳远道前来我国访问,标志着伟大苏联人民对我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标志着中苏两国兄弟友谊的新的重大发展。 中苏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的历史,已成为人类友谊史上不可磨灭的光辉史诗。我们的友谊已经经受了一切考验:不论在天空出现太阳或阴云密布的时候,我们同在一起,不论在胜利中或患难中,我们同在一起。 远在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前,俄国的革命家和人民就对我国人民的革命行动,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支持。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俄国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就对当时在中国爆发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发出了同情的欢呼,认为中国农民的行动是在努力复兴中国。1900年,当包括沙皇俄国在内的各帝国主义国家血腥镇压义和团反帝运动时,列宁坚决地站在中国人民一边,反对沙皇俄国向中国的进攻,向俄国工人阶级发出了号召:“以全力起来反对那些挑拨民族仇恨和使劳动人民的注意力离开其真正敌人的人们。”在这以后,俄国人民又给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以热情的支持。1912年1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的第六次全俄代表会议,曾对我国的辛亥革命表示了充分的同情和祝贺。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多灾多难的中国人民送来了救国救民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以后,中国人民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苏联人民的同情和声援下,披荆斩棘,不断地克服前进途中的困难,坚决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在将近三十年的漫长岁月中,在中国革命运动艰难而曲折地向前发展的过程中,苏联人民始终不渝地鼓舞着我们进行革命斗争的信心和勇气。在我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联人民给了我们真挚的同情和支持。在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帮助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联坚决反对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同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存在,也在道义上精神上给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支援和鼓舞,从而使中国人民能够以三年左右的时间,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有着长期传统友谊的中苏两国人民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七年多以来,中苏两国人民已经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强大的兄弟联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实行了全面合作。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者,他们对新中国的诞生和存在是多么恐惧而又多么深恶痛绝啊!它们实行“封锁”、“禁运”,一心想扼杀我们;它们还千方百计地进行颠复破坏活动。但是苏联却给了我们全面的、无私的和巨大的援助。这种援助和其他兄弟国家的合作,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苏联,我们要永远同苏联人民站在一起。 有着悠久的友谊历史的中苏两国人民,有着共同思想和共同奋斗目标的中苏两国人民,它们的团结是牢不可破的和永远不可被分离的。昨天,北京一百万群众夹道欢呼,全中国人民也都将以最高的热情和最大的喜悦,来欢迎伏罗希洛夫主席。这是中苏两国伟大友谊的深刻表现。让一小撮帝国主义分子,在我们的团结日益巩固和加强的面前发抖吧! 伏罗希洛夫主席,当您已经来到我国访问的时候,让我们再次表示我们衷心的祝福:祝您在访问中国期间精神愉快、身体健康,祝八亿人民的伟大友谊像松柏一样长青,像伏尔加河和扬子江的水一样永远长流!
第 2 版
1. 八亿人民的拥抱
第2版()专栏: 八亿人民的拥抱 本报记者 伏罗希洛夫主席和毛泽东主席昨天在北京南苑飞机场上热烈地拥抱了。 这是中苏两国八亿人民的无限深情的拥抱。 这表现着中苏之间牢不可破的兄弟同盟。 这象征着伟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力量。 昨天,艳阳当空,春意正浓。我们的首都沉浸在一片热情、欢乐和友谊的海洋里。 从天安门到南苑机场,在长达二十六里的道路上,一百万男女老少结成了两道人的围墙,像一条巨大的彩带贯穿着半个城市。 时针快要指到三点的时候,一架银色的图一一○四喷气式客机出现在一望无际的晴空,伫候在机场上欢迎的人群都为之欢动。 当七十六岁的伏罗希洛夫主席迈着英雄的健步,走下飞机的时候,毛泽东主席上前同他热烈地握手,并且亲切地互相问好。 乐队奏起了苏中两国的国歌,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组成的仪仗队接受了贵宾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发出了震天的欢呼,无数的鲜花一束一束地献给了贵宾。 全北京、全中国和全世界的人们,在这个时刻都从广播上听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欢迎词和伏罗希洛夫主席的答词,听到了机场上雷动的掌声和欢呼声。 伏罗希洛夫主席讲完了话,情不自禁地脱下礼帽,倾身亲吻了毛主席的脸颊,同毛主席拥抱起来了。在这一刹那,全场每一个人的心头都感到极大的激动和温暖。 在欢迎的人海中,毛主席向近旁的人介绍了伏罗希洛夫主席,称赞他的精神矍铄,老而益壮。人们按照中国的习惯,都亲切地称呼伏罗希洛夫主席为“伏老”。 这位伏老的英名,在我们中国人民的心中是熟悉的。有许多人在四十年前就很熟悉这位老英雄了。 五十多岁的科学家高士其,在这一天连午饭都没有吃,就坐着他那特制的手推车,由他的家属推着赶到机场。伏老知道了他的身世,长时间地握了他的手。 南苑镇农业合作社的傅老太太,在一个星期以前就听说伏老要来,她还听说毛主席也亲自来欢迎。她老早就告诉社里的同志们说:“4月15日,我可不到社里来啦,我要去看看我们的贵宾和毛主席。这一次,我决心不拄拐杖去。”她果然没有拄拐杖去欢迎伏老了。 这位慈祥的伏老和他的随行者绕场一周以后,同毛主席一起登上一辆绿色的敞篷汽车离开机场。 沿途欢迎的群众拿着旗子和花束,敲着锣鼓,唱着歌,向着汽车上的贵宾欢呼鼓掌。 工人、农民、学生、机关干部、工商业者、家庭妇女为了迎接贵宾,从早晨十一点钟就来到街上,他们说:今天是大喜的日子。他们采了无数的鲜花,摘下花瓣,像雨点般地撒在贵宾的身上。伏老频频挥手向他们致意。 在永定门外欢迎的人群中,青年学生的情绪特别高涨。女五中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张家真、林启昭等人都听过伏老的幼年故事,知道他自幼失学,参加生产劳动,参加共产党,在党的培养下学到很丰富的知识,都表示非常敬仰。 当汽车还没有驶过的时候,在前门大街上有一位十七、八岁的苏联姑娘急急忙忙地走着;但是,密密层层的群众欢迎队伍挡住了她的去路。她只好在女十二中的队伍面前停下来,她们立即交谈起来。原来这个苏联姑娘的名字叫做克拉马林克尼娜,去年12月才和她的父亲从苏联来到北京,她的家在前门外,今天刚从学校回家。她们因为语言的关系不能充分交谈,她们用手指着前门箭楼南墙上的那幅大标语,同声念着:“中苏两国人民友好团结万岁!”她们都非常高兴认识了好朋友。 汽车驶进了天安门广场。数不清这里有多少人,但见阳光里几万面红旗一齐摇动,像燃起了炽烈的火焰;这里也听不清口号的声音,只听到一片欢乐的呼喊。毛主席微笑着把脸转向伏罗希洛夫,讲了一句话;伏罗希洛夫就把视线投向了金碧辉煌的天安门。这一瞬间,他的炯炯有神的栗色的眼睛发射着激动的但是慈祥的光辉。他的银色的头发照着阳光更加耀眼,他的脸庞也显得更加红润了。 群众把新鲜的花瓣向贵宾撒去,那汽车简直像是用鲜花扎成的。伏罗希洛夫主席还是注视着天安门,毛主席向狂欢的人群招手致意。这时候,一串彩色的气球从他们前面升起。所有拿着气球的姑娘放松了她们手里的线。霎时间,明净如水的天空里,轻飘飘地升起上千个大大小小的彩色的气球。有人念着那大气球上面挂着的标语:“中苏友好万岁!”伏罗希洛夫主席抬起头来,目送春风携着红色的、蓝色的、黄色的……气球,升向高空! 刚刚洒水的柏油路像一条热情澎湃的河;两旁欢呼的人群像百花盛开、春意喧闹的堤岸;贵宾们的汽车的行列就像载着伟大友谊的船队,它载得那样重,以致只能航行得非常缓慢。 载着中苏两国元首的敞篷汽车,向西缓缓行进。西斜的太阳光照射在毛主席和伏罗希洛夫主席的脸上,发出慈祥、智慧和友爱的光芒。 “他们多健康啊!”——人群里发出了这样的声音,这声音以无比的激动和喜悦,表达了对最敬爱的人的关心和祝愿。 汽车驶过去了,人们还踮着脚尖、伸长脖颈向西望着。直到下午五点十分,贵宾们已经进了新华门,天安门广场的群众才逐渐散开。 夕阳西斜,川流不息的欢迎群众在归途中到处谈论着两国元首的热情拥抱,交换着他们瞻仰贵宾以后的难忘印象。每一个人都感到他们今天度过了光荣的、幸福的一天。 中苏友谊的根子在人们的心坎里扎得更深了,我们对苏联人民的热爱和友谊是更加强了,我们两国的伟大国际主义的团结是永远的,永远的。
2. 周总理接见日本社会党访华团
第2版()专栏: 周总理接见日本社会党访华团 新华社15日讯 周恩来总理今天上午接见了以浅沼稻次郎为首的日本社会党访华亲善使节团全体团员,交谈了三小时。 接见时在座的有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张奚若、副会长乔冠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会长李德全,对外贸易部部长叶季壮、副部长雷任民,水产部部长许德珩,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薛暮桥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廖承志等人。 接见后,周恩来总理和日本社会党访华亲善使节团全体人员共进午餐。(附图片) 周恩来总理接见日本社会党访华亲善使节团的全体人员。中间是日本社会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书记长浅沼稻次郎。 新华社记者 吕厚民摄
3. 欢迎伏罗希洛夫同志访问中国 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副会长林伯渠对苏联的广播辞
第2版()专栏: 欢迎伏罗希洛夫同志访问中国 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副会长林伯渠对苏联的广播辞亲爱的莫斯科和全苏联的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人民伟大的盟邦苏维埃国家的元首、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克·叶·伏罗希洛夫同志,应我国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在15日前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在这人们期待已久的美好的日子来临的时候,我谨代表中苏友好协会全体会员和全国人民,表示最真诚、热烈的欢迎和崇高的敬意。 伟大的苏联人民在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领导下,在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事业中已经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对我国和一切兄弟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巨大无私的、全面的援助。中国人民深深地认识到:伟大苏联是社会主义各国的团结中心,而中国和苏联的友好团结又是社会主义国家伟大团结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继续不断地加强中苏友好,巩固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乃是我国人民最高的国际义务。 伏罗希洛夫同志是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杰出的活动家。他的充满了战斗的、为革命献身的光辉经历,早已受到全苏联人民、全中国人民以及全世界进步人类的景仰和爱戴。这次他不辞辛劳远道来我国访问,为进一步加强中苏友好而努力,使我们感到无尚的荣幸和欢欣鼓舞。我们相信,伏罗希洛夫同志这次的访问,必将使我们中苏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我衷心地预祝伏罗希洛夫同志在我国各地的访问顺利成功! 让我们高呼: 中苏两国人民永恒的、牢不可破的兄弟友谊万岁!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团结万岁! 世界和平万岁!
4. 尊敬的伏罗希洛夫主席,欢迎您!
第2版()专栏: 尊敬的伏罗希洛夫主席,欢迎您! 北京市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 张奚若 正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最伟大的盟邦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克·叶·伏罗希洛夫主席,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来到了我们祖国的首都。我们把伏罗希洛夫同志的来临看作是中苏友好的佳节。我们北京人民怀着欢欣鼓舞的心情,拿着春天的第一批鲜花,举着中苏两国的国旗,成群结队载歌载舞地来欢迎我们尊敬的国宾和苏联人民的伟大使者。 尊敬的伏罗希洛夫同志,我们欢迎您!您的国家苏联是我们最伟大的榜样,是我们最亲密的老大哥,是我们最可靠的朋友。我们欢迎您,尊敬的伏罗希洛夫同志!您是苏联党和国家杰出的活动家,是保卫社会主义事业卓越的功臣,是中国人民真挚的朋友。您为共产主义而战斗的光辉的一生,中国人民和苏联人民同样感到深深的敬佩! 今天在欢迎您的时候,我想简略地谈谈我们的友谊和我们的工作。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把中苏关系带进一个全新的友好合作的时代以来,我们两国的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方面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其中苏联对我国大公无私的全面系统的援助,尤其是我国人民感激不尽和永志不忘的。我感到高兴的是,在我们两国的互助合作和友好团结的伟大事业中,我们首都的中苏友好协会同全国各地的中苏友好协会一起,经常不倦地通过报告会、讲座、图片展览、电影、音乐、俄文教学、友谊联欢等方式,向全市人民进行了有关苏联、中苏友好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大团结的国际主义的宣传教育工作,对中苏友好的神圣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各个有关方面一起,为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我们两国的伟大友谊而继续努力奋斗。 中苏两国的友好关系是新型国际关系中的典范。我们两国人民每时每刻都是心心相印的,我们两个国家由坚强的兄弟同盟紧密地连结在一起。我们的友谊是永恒的、牢不可破的。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您在1955年元旦对中国人民说的那些感动人心的话。您说:“至于我们苏联人民,那末伟大的中国人民是完全可以信赖我们的。亲爱的同志们!……我们将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毫无疑问,我们中国人民对伟大的苏联人民也有着同样的信念。尊敬的伏罗希洛夫同志,今天您又以七十六岁的高龄远道亲临我国访问,为加强中苏友好而努力,激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我们由衷地欢迎您和感激您!您的来临,使今年的春意更浓。我们相信,您的这次访华,必将大大推进我们两国的友谊,并将成为中苏友好新历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向共产主义胜利迈进的伟大的苏联人民万岁! 中苏两国永恒的牢不可破的伟大友谊万岁! 以伟大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团结万岁!
5. 伏罗希洛夫同志,欢迎你!(图片)
第2版()专栏: 伏罗希洛夫同志,欢迎你! (速写)周令钊
6. 从莫斯科飞向北京
第2版()专栏: 从莫斯科飞向北京 本报记者 戴枫 春天来到了莫斯科河畔。街头上的积雪已经融化。初春里最早开花的晚合花,以自己特有的鲜艳和郁香吸引着人们…… 苏联人把春天称之为愉快友爱的季节。 4月14日,是莫斯科初春里特别令人兴奋的一天。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同志和随行人员们离开莫斯科前往中国作友好访问。苏联贵宾们千里迢迢给中国人民带去莫斯科友爱的春天,带去苏联人民的深厚友谊。 九时半,我们驱车离开了市中心,驶往伏努科夫飞机场,随伏罗希洛夫主席一起到北京去。四十分钟后,到了机场,机场上中苏两国国旗迎风飘扬。驰名世界的“图—一○四”喷气客机停在机场正中,在十多盏光度强烈的灯光照耀下,显得格外精神抖擞。伏罗希洛夫主席将乘着这架飞机飞往我们祖国的首都北京。 机场的一端站立着欢送的人群。人群中充溢着欢笑和欣喜,充溢着热爱和友谊。 我漫步在机场上,我清楚地记忆起了三个月前周恩来总理率领我国政府代表团到达这个机场时的激动人心的情景:数不清的欢迎的人群,在风雪中无限热情地鼓掌、欢呼;伏罗希洛夫主席和其他的苏联党政领导人一一同周总理和代表团团员们亲切地握手……今天,分别了三个月的老朋友又要在北京相会了。 十点四十三分,伏罗希洛夫来到了机场。他下了“吉斯”车,前来欢送他的苏联党政领导同志迎向前去,热烈地向他握手道贺。各国使节们也祝他一路平安。 莫斯科时间十一时正,伏罗希洛夫主席在中国驻苏联大使刘晓的陪同下,踏上了上飞机的扶梯。五分钟后,飞机左右两旁的喷气筒里射出了第一股白烟,飞机抖动了一下箭形的机翼,渐渐离开停机场,滑向平稳的跑道。这时,站立在机场入口处的欢送者们一齐挥动着手。伏罗希洛夫也隔窗挥手。飞机在跑道上快速地滑了一分钟,冲入天空,又在万盏灯火的莫斯科上空绕了一圈,随即向东方飞去。 莫斯科星海一般美丽的夜景刚刚隐没在我们后边,同机的苏联同志们已经开始计算起着陆北京的时刻了。 这是一个岑寂、明净的夜晚,圆月倾泻出全部的光辉,静谧的天空群星闪耀。夜是这样幽静,月光是这样柔和,有谁能在这迷人的夜晚不有所思呢?我倚着窗口回忆着…… 3月下旬,我在访问乌克兰二千多公里的行程中,被一颗万人同一的热爱中国的心深深吸引住了。我每到一城一镇,都能看到和感到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热爱。萨波罗什炼钢厂的老工人巴维尔·鲁开奇热情地问我:“鞍钢全部建好了没有?”“第二大钢都将建在哪里?”“毛泽东主席今年来不来我们这里?伏罗希洛夫不是接受了他的邀请而要访问中国吗?我想,他会请毛泽东主席来苏联的。”哈尔科夫发电机制造厂的电焊工人特米也夫兴奋地对我说:“看吧,告诉亲爱的中国朋友们吧,我们为中国人民制造的发电机可以提前送到中国去了。”哈尔科夫国立高尔基大学的校长布拉钦满口称赞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很好,希望再多派些到苏联来。 生活在苏联的日子里,正如生活在友谊的海洋里一样。我从辽阔寒冷的西伯利亚走到景色绮丽的乌克兰,从波罗的海滨的列宁格勒到毗邻我国疆界的哈萨克斯坦,每到一地我总深深体会到苏联人民是怎样热爱着中国人民,又在行动上支持着中国人民的。在苏联,几乎每一个大、中工业城市的工厂里,都有无数的职工们在日夜辛勤地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工程而努力着。我永远记得新西伯利亚米丘林植物园老植树工人彼得洛夫对我说的话: “我们的友谊正像西伯利亚的苹果树一样,是经得住严寒的考验的。果树需要时刻来培植它,浇灌它。这样它才能长得壮大,繁盛,果子也会结得愈好愈多,也就愈不怕世界的最寒冷的考验。……” 一位苏联同志走来问了我一声,我才从沉思中醒了过来。 夜深了。莫斯科时间已是十五日清晨一时了。女服务员同志关熄了舱里的电灯,伏罗希洛夫主席休息在前舱,随行人员来到后舱放下了可以折叠的沙发,合上眼睛,休息了。 当第一线晨曦悄悄地爬进飞机的窗户的时候,我们陆续地醒来了。这时飞机倾斜下来,冲进了白茫茫的云雾团里。莫斯科时间二时三十五分,飞机降落在鄂木斯克。休息了一个小时,继续飞行,莫斯科时间六时三十分,飞机降落在中苏边境上的伊尔库次克。飞机稍稍停稳了,伏罗希洛夫主席从前舱来到后舱,向全体同志问早安,并十分关切地问大家“休息得怎样?”伊尔库次克机场上等候着欢迎的人群。在这欢迎的人群里有14日来到这里远迎伏罗希洛夫主席的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姬鹏飞、礼宾司司长王倬如,当伏罗希洛夫主席出现在机舱门口的时候,传来了一片热烈的鼓掌声。这是多么熟悉的掌声呵!就在今年1月周总理来苏联访问路经伊尔库次克的时候,这里的人民把周总理来苏联访问称为“巩固的友谊的新花朵”。今天,人们又在春意正浓的时刻迎接了过路的伏罗希洛夫主席,让伏罗希洛夫主席把他们对中国人民的深厚的友谊带到中国去。 伏罗希洛夫主席在这里用了早餐。席间频频为中苏友谊而干杯。他说:“不能多喝了,还要赶路,北京人民正在等待我们呢!” 莫斯科时间七时三十七分时飞机离开了伊尔库次克,半小时左右就进入了我们祖国的领空。到过中国的苏联同志告诉我,看见了长城,北京就在眼前了。我焦急地隔窗寻觅着长城的踪迹。 同舱的苏联摄影记者同志们已又一次地检查了摄影机,看谁第一个最好地摄下毛主席和伏罗希洛夫主席亲热的会见的镜头! 飞机又一次稳稳地倾斜下来,亲爱的北京已经在我们的眼下了。飞机刚刚停稳,伏罗希洛夫主席整理了一下衣领,走到尚未打开的机舱门口。这时,我看到亲爱的毛主席也已经站立在飞机旁边了。(附图片)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应我国毛泽东主席的邀请,于4月14日夜十一时(相当于北京时间15日清晨)乘“图——一○四”喷气式专机离莫斯科来北京。到机场送行的有布尔加宁、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米高扬、莫洛托夫、别尔乌辛、萨布罗夫、苏斯洛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福尔采娃、阿里斯托夫、什维尔尼克以及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副主席塔拉索夫、帕列茨基斯、库西宁以及一些将军、部长和各国驻苏使节。左图是在莫斯科伏努科夫机场上欢送伏罗希洛夫主席的情况,前面左起:布尔加宁、米高扬、赫鲁晓夫、伏罗希洛夫、马林科夫和卡冈诺维奇。 塔斯社传真照片(新华社发)
第 3 版
1. 永远友好,永远合作
第3版()专栏: 永远友好,永远合作 本报记者 李何 一位苏联朋友说:“到过中国的人,对中国普遍发生一种特别的感情。” 另一位苏联朋友补充说:“是的。都爱起中国来了。中国真有魅人的吸引力。” 确实如此。苏联人民对中国的喜爱一年年增长着。到过中国的苏联同志更是这样。他们把自己在中国所感受的友谊,带回国来,传播到广大的人们中去。不少苏联同志从中国归来以后,不是几天而是经年累月介绍见闻和感受。他们对中国的喜爱,生长在中苏友好的深厚土壤里,反过来又加肥加厚这种土壤。他们不是中苏友好的单纯反映者,而是中苏友好的积极推进者。 最近见了几位到过中国的苏联同志。他们如对家人一样谈起了关于中国的印象,有的还提出了诚挚的建议。安特罗波夫说 中苏两国拥有一切矿藏,这要求两国地质工作者进行科学的概括和创造科学的理论,成为各国地质工作者的榜样。 苏联地质和矿藏保护部部长安特罗波夫,在今年2月间带领苏联地质学家代表团访问了中国。在我表示要见他的第二天,他就接见了我。 “你们的地质工作给了我强烈的印象”,安特罗波夫一见面就说,“我回国后作了许多次报告”。他畅谈了几点:第一,中国的地质和勘探工作的组织形式很好,全部工作都归地质部领导,地面的研究和地下矿藏的研究都由地质部掌握,这是合理的。第二,中国地质勘探人员非常努力,因此取得出乎意料的成就,特别在有色金属方面。他确信,锡、钨、钼、锑、水银、铍等等重要矿物,中国将在世界上占据一个首要的地位。在勘探放射性矿藏方面,中国也将取得巨大的成就。第三,李四光的地质理论,不仅从形状而且从运动来研究地壳结构,是进步的。他将组织中国留学生把李四光的著作翻译出来,交苏联出版社出版。 美国地质学家曾经断定中国地质基本上是大陆沉积,不会藏有石油。安特罗波夫觉得,正是这种有害的论点,妨碍了过去中国对石油的勘探。他很高兴在新疆、柴达木等地发现油床,因为这推翻了中国地下没有石油的谬论。 中苏两国在辽远的土地上接壤,许多矿藏绵延在两国境内。安特罗波夫认为,两国地质工作者交换经验和合作勘探接壤地带的矿藏,将对中苏两国都有益处。他说: “我们和中国朋友一起商量了这些问题,想好了实现的办法。我们将像兄弟般行动。”在中国的西北和苏联的中亚,适宜于展开石油勘探和放射性的可燃性生物岩的研究。根据这些区域的地质和结构,可以设想,这些问题将会顺利解决。在中国的东北和苏联的远东,是所谓太平洋多种金属地带。在这些区域,必须综合地和全面地研究两国的地质,以便寻找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的矿床。 安特罗波夫最后说:中苏两国领土广大,而且拥有一切矿藏,一百零一种元素应有尽有。这要求两国地质工作者进行广泛的多方面的概括,弄清区域的地质的规律性,创造科学的理论,这种科学的概括和理论将成为世界地质工作者的榜样。波列沃伊建议 为了加强中苏友好合作,应增进作家之间的往来;加强培养翻译人员,不使译作失去语言香味;多多翻译优秀作品;拍摄中苏友谊影片。 苏联作家协会书记波列沃伊去年参加鲁迅纪念回来以后,已经发表了一本很厚的“在中国的三万里”的游记。他见面时说:“我是国际漫游家,时常游历国外,可是没有一次像在中国当记者那一个月那样有兴趣。”他的作品是在旅途写好的。他说,如果回来以后再动笔,许多细节就无法核对了。这说明他是一个勤快的报刊工作者。 “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中国人民对苏联的友好感情”,波列沃伊同志举了在天桥市场上卖萝卜老汉所流露的真诚的友谊(这位老汉的照片已经在最近一期的“星火”杂志上与苏联人见面了)。他看到这种友谊表现在许多行动中;例如,在洛阳正在建筑一座大拖拉机工厂,其速度超过苏联以往建筑的,因为中国同志创造性地运用着苏联经验。 “你们有一个很好的口号:向苏联老大哥学习”,波列沃伊说,“但是这个口号有点过时了,我想增加一个口号:互相学习”。 我插话说:“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口号没有过时。无论如何,我们还是首先向你们学习。” 波列沃伊说:“你晓得,要是做老大哥的只教不学,那么总有一天搔搔后脑勺,觉得不如年青兄弟了。所以我们需要互相学习,而且彼此都有可以学习的东西。” 这位作家的话使我记起最近一两年来,苏联朋友和我接触时候,都一再强调彼此学习。他的话出于一片诚意。他援引几件事证明他的论点:“第一,你们的亚热带地方一年三熟。我们也有亚热带地方,一年一熟。我们需要把格鲁吉亚、土库曼的集体农庄庄员派到广东学习。第二,我在看到了你们的版画以后有这样的感觉,鲁迅号召过中国画家学习苏联版画,而现在我们需要反过来向你们学习。应该在苏联举行中国版画展览会。第三,我在‘真理报’上介绍了中国作家下乡下厂长期体验生活的事实。这种经验值得我们的作家学习。” 波列沃伊的谈锋转到中苏合作。他说:一起工作,这是友好的最鲜明的表现。建筑长江大桥桥墩的新颖方法,就是这种合作的产物。他提出了如下加强中苏文化合作的建议:第一,需要从作家协会的友好来往进展到作家之间的友好来往。第二,需要加强翻译人员的培养,互派翻译人员留学深造,使翻译出来的作品不失去语言的香味。第三,需要挑选优秀的作品翻译。重要的不是翻译出多少作品,而是翻译出好作品。不是名噪一时的作品都能反映人民的生活。所以需要出版中苏两国作品的图书评介。第四,如果合作拍制两部影片,描述最近四十年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包括中国人参加苏联国内战争到鲍罗廷和加仑将军在中国的事迹,那是极有兴趣的。第五,旅行者最好不要混合编队,而按照职业把医生和医生,工程师和工程师,作家和作家组织一起,使人们得益更多。第六,需要扩大剧团的交换,不要限于大剧团,也要包括民间剧团,甚至木偶班子。第七,值得举行单独的美术家,如像画家齐白石或者雕刻家穆兴娜的作品的展览会。 波列沃伊滔滔不绝地谈了这些意见以后说:“这些都是有益于我们的共同的事业的。我们的心和谐地跳动着。需要加强联系。这就是我从中国回来后产生的念头”。维列依斯基的画 他所画的中国山水,有中国画风格;他所画的人物,面貌和神气都很像中国人。 苏联画家奥列斯特·维列依斯基在“星火”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中国山水人物的写生。他在去年年底到过中国。他所画的中国山水,带有中国画的风格;他所画的人物,面貌和神气都很像中国人。我把这个感觉对他说了。 维列依斯基说:“我努力用中国的笔法画中国。要是我画得真正合乎中国的风格,那对我是很大的荣幸。”在中国解放以前,苏联画家和日本往来接触比较多,有时把日本的风格与中国的风格混同起来。维列依斯基在访问我国时很注意中国人的性格并且辛勤地勾绘人物。他说:“我们是乘飞机去的,从飞机的窗口望见精耕细作的中国田地,已经感觉到中国人民爱好劳动的态度了。和人们接触以后,这种印象更加强烈。人们的安详、守纪律、爱好劳动,使我们赞赏。工作是那么不慌不忙,对未来是那么充满信心。”他的画确实抓住了这些特点。 对中国画的喜欢和了解,使维列依斯基的画幅里蕴藏有浓厚的中国画的气息。他的父亲也是画家,经常把翻印的中国画给他看,所以他自幼就爱好中国画。他说:“不知道中国自然环境的人,误认中国画是临摹品。我见到中国自然环境,确信中国画是现实主义的,真实地描写中国自然环境的。中国的自然环境要求中国画家具有独特的笔法。中国自然环境太美丽了,使人怀疑画中的美丽不是真的。”他觉得:中国画有严整的规律,而像齐白石、徐悲鸿等等画家又有鲜明可辨的个性。中国画家擅长于用笔简洁而用意深长,几道轻笔就产生巨大的效果,这种朴素是从苦功夫中来的。他说:“我愿学会这种言简意赅的笔法。” 这位表示愿意骑着毛驴走遍中国的画家说:“百花齐放的方针引导中国画家从条条道路走向同一目标。这将得出巨大的结果。中苏两国画家需要互相学习。如果中苏两国的艺术能够充分地交流,彼此将会更加丰富。” (4月11日于莫斯科)(附图片) 现在苏联许多学校都开设了中文课。塔什干第五十九中学就是其中的一个。教员们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中文,利用反映中国现实的各种图片和宣传画作实物教材。在教员们的努力教导下,学生认识了不少中国方块字。他们经常阅读中国儿童报刊,不少学生现在已经能够读中国的诗歌,在课堂上也可以用中文回答教师的问题。 这是女教师曼古托娃正在给三年级学生上中文课。
2. 友谊的故事
第3版()专栏: 友谊的故事 深夜就医 不久前的一天深夜,在中苏国境上的一个苏联边防哨里,电话铃声突然响了。听筒里传来了一个中国人讲的不很流利的俄语声,他说,在离苏联边境二十多公里的一个中国小县城中,有一个中国人突然患了重病,附近又没有能够医治这种病的医生。因此,要求把这个病人送到苏联去医治。哨岗和司令部联系后,立刻作出了同意的回答。不久,病人就被送到哨卡,并且在那里由汽车送到医院去了。医院的外科医生伊凡诺娃给病人检查后断定是“蜂窝织炎性阑尾炎”,连夜给病人动手术,四十分钟以后,病人就脱离了险境。 一把渔刀 去年7月间,一位苏联渔民,驾着小船在中苏交界的乌苏里江中打鱼。突然风暴来了,江面顿时掀起了大浪,浪涛一个接一个地向着这只小船猛烈冲击,把小船抛起来又摔下去,最后终于把它吞没了。 就在这个危险的时候,我们虎头乡的一个农场捕鱼队的一位队员(他是一位复员军人),马上跳进浪中,迅速地向那位在浪中挣扎的苏联渔民那里游去。他刚把那个苏联渔民拖起来,大浪又把他们分开,都打下水去。可是那位捕鱼队队员并不灰心,又继续向前追,如此几次,一直追到乌苏里江中的一个小岛附近,才把那位苏联渔民从水中拖出来。后来,这位捕鱼队队员又把那只小船找了回来。这时,风平了,浪静了,那位昏迷的苏联渔民,也苏醒了。 在临别的时候,苏联渔民从腰里解下一把心爱的渔刀,拍着心口塞到中国捕鱼队队员的手里。接着他们就热烈的拥抱在一起。第二天,苏联边防军还派了一位中校大队长,带着翻译,亲自过河来道谢。 (笃)
3. 想起在苏联的那些日子
第3版()专栏: 想起在苏联的那些日子 李纯青 几个月前,我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团访问苏联,有机会不止一次见到伏罗希洛夫主席。我久仰他是一位百战疆场的伟大将军,我想他一定是威风凛凛,神采奕奕。出人意料地我看到:伏罗希洛夫主席个子并不特别高,声音也不特别宏亮,脸上时时浮出微笑,谈吐安闲一如家常。他是一位仁厚的长者,发射着一种祥瑞的柔光,像冬天的太阳那样使人喜欢亲近。伏罗希洛夫主席,现在您来了,北京能够看到您,中国人民能够看到您,十分荣幸。 我想起我在苏联的那些日子: 雪花在莫斯科街中飞舞,像万马奔腾。天又黄又灰,沉甸甸地像要塌下来。我们驱车到郊外去参观原子能发电站,看见房子、树木都蒙上了一重皑皑的白雪。雪拥道路,汽车走得很慢。忽然前面的车停下来,所有的车都停下来了。我看见一个高高的塑像站在路旁,而周围,是万木无声。那塑像露着背,隆着胸,两手往后交叉着,掌心向天,全身捆着条条的粗绳,显然是动弹不得,但是她的头昂然,她的双眼向前方怒视。 “是卓娅,卓娅呀!” “卓娅是这村子里的人!” 我们不约而同地在这位女英雄的塑像面前低下头来。 卓娅的形象在我心里留下痛苦的记忆。但是我从这里认识到,今天苏联国家的强盛是经受无数牺牲,战斗过来的。老实说,我还不时发现苏联至今还存在着一种深刻的战争创伤。当你进入百货商店,或者坐在歌舞剧院里,或者漫步在街头,只要你一举目,就会奇异地发现这里是女多于男。这种现象在列宁格勒特别显著。她们的兄弟、丈夫、父亲和儿子到哪里去了呢? 很多是在战争中勇敢牺牲了。 丧失亲人是人间一种深刻的痛苦,而无数的苏联人背着这个痛苦整整一代。 我没有奇怪法西斯的残酷,也没有奇怪帝国主义的嗜好战争。我奇怪的是,苏联人民忍受痛苦的本领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这不但表现在过去的卫国战争中,而且表现在建设上的艰苦奋斗,生活上的朴素和忍受,更表现在对兄弟国家的各方面关系上。只消举出一端就可以知道了。——今天苏联的肉类并不十分充裕,但是苏联人民仍然把肉类拿去援助东欧的兄弟国家。伏罗希洛夫主席,我们欢迎您,我们尊敬苏联人民的高贵品质! 在苏联,我呆的时间不长,去的地方不多,我没有看到太阳的奇景,没有看到北极的冰山,也没有看到静静的顿河。但我已经知道这个国家的领土辽阔,资源丰富,工业发达,文化灿烂。我知道这里有:原子弹、氢弹和火箭。如果苏联没有这些东西,我们就很难说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是苏联并不炫耀武力。共产主义有着崇高的理想,不侵略,爱和平,愿意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和平竞赛。 别的不说。如果说知识就是力量,让我们就这方面来比较一下吧。在第五个五年计划中,苏联培养出的工程师比美国多一倍有余。等第六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将有近一千万的专门人才。目前苏联高等学校学生人数,超过美、英、法、意、西德五国的总和。究竟谁的知识多,谁的力量强? 我坐在图—104飞机上,在高空中冥想。尼采傲慢他的超人哲学高出人类八千尺,他说:“一切幽深的都应当上升到我的高处”。可怜这个小丑!苏联制造的图—104式喷气飞机已经上升到一万二千公尺的高空了。我觉得苏联科学已经上升到这样的高度:诗人的狂想——人类可以飞出地球,摘几颗星星下来的这种狂想,今天在苏联已存在着可能性。人类科学从天文开始,难道不应该回到发展天文时代去吗? 伏罗希洛夫主席,我们欢迎您,我们羡慕苏联国家的富强和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 去年11月28日,我们从塔什干乘飞机回莫斯科。因为天气不好,临时在格鲁吉亚共和国的梯比利斯降落。当地主人把我们接进一个精致的餐厅,他站起来就说:“那怕是几分钟,中国人民的代表能够踏到我们的土地,我们都觉得荣幸。”然后他的眼睛看着桌子,用低沉的声调自言自语:“啊,天气,也许会把你们留在这里过夜?” 没有多久,主人又站起来,显得有点慌张,说:“我已经得到确切的情报”,说完这句就停下来,一阵懊丧的神色爬上他的脸孔,忽然眼睛湿润,喉咙哽咽,“请你们利用一分钟时间,再喝一杯!那架银翼的飞机就要起飞了。” 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真挚友谊就是如此。 那是另一个场合。今年1月12日,我们在摩尔达维亚共和国的列车上。夜深沉,大地已经熟睡了。这个共和国的党中央第一书记高甫列洛夫打开话盒子,谈话兴趣正浓。他谈到这里的历史和地理,物产和人民生活,谈到卫国战争的故事,谈到普希金……这个共和国的副主席安谢洛科夫同志也精神焕发,讲了许多话又讲了一个笑话。他们两位,都是特地赶到翁格尼来迎接我们的,到了基希涅夫已经是夜漏更残,他们才被迫收住话头,匆匆下车回家。我看见一对黑影子在黑夜中消逝,心里燃烧起十分惜别的感情。 苏联人民碰到中国人民就是这样,一千零一夜也讲不完要讲的话。伏罗希洛夫主席,我们欢迎您,我们感谢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那种兄弟的友谊。 我希望伏罗希洛夫主席在中国能够像我们在苏联过得那样愉快,希望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永远丰富,希望我们两国和世界其它国家一齐飞翔到人类遥远的未来。
4. 一支歌常在我心中激荡
第3版()专栏: 一支歌常在我心中激荡 严辰 “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 她有无数田野和森林; 我们没有见过别的国家, 可以这样自由呼吸。……” 当我们祖国还在黑暗的年代,这支歌——“祖国进行曲”就为我深深喜爱。不仅仅由于它明快的旋律,更由于它歌唱的那个光辉的理想的国土,磁石一样吸引着我们的心。我不善于唱歌,可是仍然十遍百遍的唱着它,不能放声高歌的时候,就低低地唱着它,默默地唱着它。这歌呵,常在我心中激荡。 今天,祖国解放了,我们不但可以“自由呼吸”,还在创造着歌中赞颂的那种美好的生活。 当我踏上访苏的路程时,向往的心情是难以描述的,距离光辉的国土更近了,就更迫切的想仔细地看看她,伸出臂膀来,像对母亲一样的紧紧地拥抱她。 苏联,我所长久向往的国土,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应该说,我对她并不是陌生的。在文学作品里,在歌曲里,在银幕上,在画面上,……我们曾经和她一同呼吸过。我们随着群众的行列从红场前面走过,我们和红军战士一起熬过斯大林格勒的日日夜夜,我们为达维多夫终于建立了第一个集体农庄而高兴,我们为卓娅的英勇行为掉下眼泪。…… 可是亲眼看到她时,我们感觉得更贴切,我们的印象就更深刻。使我难以忘怀的,是她的辽阔广大,她的富饶和壮丽,她的先进的制度,辉煌的建设,灿烂的文化,人们的勤劳、勇敢和智慧。除了这些,使我难以忘怀的,还有对我们的关切,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情谊。在那样的气氛里,我想起了我们的一句老话:宾至如归。 我曾经徘徊在莫斯科大学的大厅里,从那些壁画上,一一辨认过苏联的、世界的科学家的图像。当我看到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和李时珍的像时,心里好久不能平静。夜晚,我爬上列宁山,仰望莫斯科大学,窗户里闪亮着千万盏灯光,和天空的星群并列。我知道,有不少中国的青年,正在这灯光下钻研。久久地凝视着,我艳羡,我神往。 我们参观第比利斯的少年宫,主人介绍说,这里有一个中国文学小组,过去有一个少年喜爱白居易的诗,少年长大了,他终于把白居易的诗译成格鲁吉亚文出版了。我们没有看到这位译者,可是从另外许多少年身上,看到了和他同样的志愿。 在列宁格勒作家协会,我们收到的礼物中,有着吉托维奇翻译的杜甫诗选。我们没有能见到吉托维奇同志,他病了,但是他特地请他的夫人来出席座谈会,表示他对中国朋友的情谊。 莫斯科的百货公司,有点像北京的东安市场,新年前夕,人们特别拥挤。我们像进大观园一样弄得眼花撩乱,突然后面赶上来一位少女,问我们中国农村的姑娘,喜欢什么颜色的衣服。少女的母亲替她解释,她准备新年晚会上化装中国的农村姑娘,可是挑了半天衣料,不知道什么颜色合适。她得到了回答,满意地称谢而去。我们没有来得及问她名字,可是,她的心意,她的快乐,我们是完全可以领会的。 在塔什干的联合纺织印染工厂的文化宫,画室里坐满了男工和女工,他们正在画画,在雕塑。——要知道,在革命前,乌兹别克识字的人才占人口2%。在这里,我们认识了一位老太太,她叫伊里伐古娃,已经六十六岁,做过三十年纺织工人,现在耳朵聋了,退休养老。可是,她并不满足于晒晒太阳、烤烤火炉过日子,1951年,她开始学画,学雕塑。我们看到她不少作品,为她的出色的艺术创造而惊异。 她的作品中有不少是雕塑的中国人,中国女孩,有一座是“乌兹别克和中国的友谊”。她幼年生长在新疆,雕塑中国人时,主要凭过去见到的印象,她总以未能搜集更多有关中国的资料为憾。我们送了她几张风景画片,她欢喜得久久地握着我们的手不放。 真诚的友谊,无处不在。有时不靠语言做媒介,也一样可以交流,可以互相了解。 我们从塔什干往莫斯科飞行,飞机下面是一片云海,铺展到远方。上面天空碧蓝,阳光照在云海上,闪耀着金亮的颜色。坐在我旁边的一位中校,不断地为这美丽的景色发出赞叹:“哎哟哟!哎哟哟!”他对我说着什么,发现我不是乌兹别克人,顿然醒悟了似的喊:“中国人!中国人!” 接着,他把这发现告诉他的伙伴,又忙着从那里找来了两本俄文版的“人民中国”,他指着刊物上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照片,说着:好!好!他想说的许多话,他的深厚的情谊,仿佛都在这个简单的字里表现出来了。 又一次,我们从索契坐汽车往里加湖去,车沿着黑海边的山道前进,司机扎哈林柯同志一路指点介绍,成了我们很好的向导。有一段路长而曲折,他说,这路名叫“丈母娘的舌头”。一会儿又指着岩缝里渗出的泉滴,说这叫“姑娘的眼泪”。 扎哈林柯四十多岁了,大部分的时间驾驶汽车,可以说,是长年在旅途奔波的人,他那种旅途生活是紧张而沉闷的,可是他却从中找到了幽默和风趣。他是这样一种人,张开了喉咙,就会把什么心事全吐露给你的。 1937年,我国抗日战争初期,扎哈林柯同志曾驾驶着满载物资的大卡车,从阿拉木图几次去过西安。那会是什么样的道路呵,崎岖不平,这还不说,还要经过沙漠,经过漫长的荒无人烟的地方,他得自己带着干粮和水,露宿在汽车底下,走一个多月才到达目的地。 那时,大概幽默和风趣,也不能减轻长途跋踄的艰苦和寂寞了。但是,为了友谊,为了支援中国人民正义的斗争,他甘于忍受这种艰苦和寂寞。现在,他说起这些的时候,还充满了光荣感,而我们呢,就对他更加尊敬。 我们和苏联的作家接触得更多一些,到什么地方,都受到了他们热情的照顾,而且都一见如故。 天将黎明,寒冷而困倦,我们的火车到达第比利斯。在车站上接我们的,是格鲁吉亚作家协会主席、诗人莱翁涅杰等同志。莱翁涅杰同志已经五十七岁,鬓发半白,他工作很忙,可是为了迎接我们,怕错过了时间,他通宵未睡,不,他写了一夜的诗。要这么一位长者等候我们,实在觉得过意不去,他呢,像见到了分别好久的远方亲戚一样,非常兴奋。 回到旅馆,一走进门,他就滔滔不绝的为我们介绍,从当年契诃夫和高尔基住过这旅馆谈起,直到格鲁吉亚英勇不屈的斗争历史,特殊的风习,和品种繁多的著名的葡萄酒。然后,引我们去作家协会,在那里,坐满了一屋子同行,男的女的,不少人已白发苍苍,在这些长辈面前,你怎能不受感动。 离别第比利斯的那夜,按照格鲁吉亚的习惯,我们用镶着银边的牛角杯,一杯又一杯的饮干了葡萄酒,主人和主妇,一支又一支的唱着民歌。夜已深了,同志们非送行不可。在站台上,一次又一次的拥抱亲吻我们,一滴热泪滴上我的脸颊,一支电流穿过了我的全身。列车开动了,莱翁涅杰同志还一再嘱托:“问中国作家们好,他们是我的兄弟姊妹!” 苏联的作家,很多都参加过卫国战争。当祖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拿起了枪,战争结束了,他们拿起了和枪一样锐利的笔。 在基辅,陪伴我们的几位同志,都曾经出生入死地战斗过。乌克兰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普鲁特拉斯基同志,战时做过通讯员,经常坐着飞机传递情报。小说家克拉夫钦柯同志,坚守过斯大林格勒,以后直打到柏林。阿夫托玛诺夫同志,“在库良吉亚包围圈中”的作者,是报务员,三次空降敌后,最后一次在拉脱维亚,被包围九个月之久。兹巴纳茨基同志,“索柯尔松林的秘密”的作者,则是战时的游击队长,金星英雄。他的母亲为希特勒匪徒杀害,他的十四岁的弟弟被绞死,这是不共戴天的仇恨,他怎能不英勇! 兹巴纳茨基曾来过中国,参加过弗兰科纪念会,回去以后,他爱不断地谈着中国。他邀我们到他家里去作客,他的夫人特地为我们做了烤鸭,他第一次启用了中国带回去的竹筷子。这一晚,兹巴纳茨基像过节一样,胸前挂着金星英雄章。普鲁特拉斯基和克拉夫钦柯也来共度良宵。 这像是一个回忆晚会。兹巴纳茨基谈着对中国的印象,他是在向另两位没到过中国的同志介绍,其实也是让自己又一次在美好的回忆里沉醉。我们虽然离开祖国不久,想起她时,心里也总是甜滋滋的。他们又谈到了卫国战争中自己的经历,我们有的同志也参加过解放战争,于是,我们就像在一个战壕里呆过的人一样,成了亲密的兄弟。 “在这里,应该说有四个中国人。除了三位客人,我是第四个中国人。”兹巴纳茨基说。 “你做过游击队长,我做过游击队员,如果需要,只要队长一声命令,我就勇敢地冲上前去!”我们的一位同志说。…… 深厚的兄弟的情谊,像温泉一样浸淫着我们,像春风一样吹拂着我们,许多情景是永远不能忘记的。我不知道怎样来表示我的感谢,和无穷的快乐,我只是想唱歌,很自然的又唱起了: “……我们可以自由走来走去, 好像自己祖国的主人!” 是的,在那里,就像在祖国一样,我丝毫没有异乡的感觉。是的,那里就是我们长久向往的国度。
5. 四川的田野(图片)
第3版()专栏: 四川的田野 苏联 维列依斯基
第 4 版
1. 图片
第4版()专栏:花絮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4月15日在北京拜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主席。图为拜会时合影。前排自左至右:彭德怀、陈云、费德林、周恩来、夏·拉·拉希多夫、朱德、克·叶·伏罗希洛夫、毛泽东、帕·费·尤金、刘少奇、维·彼·叶留金、林伯渠、彼·克·伏罗希洛夫(伏罗希洛夫的儿子)、李济深、罗荣桓、沈钧儒。 新华社记者 侯波、邹健东摄 毛泽东主席在机场致欢迎词。 新华社记者 侯波摄 伏罗希洛夫主席在机场接受北京青年的献花。 伏罗希洛夫主席由毛泽东主席陪同乘坐敞篷车从机场到宾馆经过前门箭楼时的情景。 新华社记者 袁 苓摄 4月15日晚,毛泽东主席邀请伏罗希洛夫主席共进晚餐。 在天安门前。 欢迎 很想看到 多采 摄影者的好位置 当主人去欢迎贵宾的时候 再练一下 “两位主席都看见了……”(本版照片除署名者外均为本报记者摄)
第 5 版
1. 苏联帮助建设的吉林肥料厂开始试车
第5版()专栏: 苏联帮助建设的吉林肥料厂开始试车 据新华社吉林15日电 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大型现代化化学肥料厂——吉林肥料厂的各车间已经陆续开始试车。在即将投入试生产的空气分离等主要车间里,近来格外繁忙,苏联专家们在这里日夜轮班进行指导。 近日来,这里春雪纷飞,苏联专家们同职工们一道,在全厂各处冒雪检查建筑安装工程质量和各项开工准备工作。在此以前,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全厂大部分辅助车间已经顺利地开始了生产。 吉林肥料厂是我国新建的最大的基本化学工厂。仅仅两年就建成了这样一个大型现代化化工厂,是同苏联全面无私援助分不开的。苏联三、四十个城市的七、八十个工厂,为吉林肥料厂制造了成套的化工设备。苏联还供应了这个厂一万多吨钢材和化工材料。 从1951年这个工厂选择厂址、收集设计资料时起,苏联政府就派遣了大批专家来帮助进行勘测、施工和生产准备工作。来到我国帮助建厂的苏联专家们还为我国培养了成套的化学肥料厂生产和建设的干部。这个厂也是苏联帮助设计的。(附图片) 吉林肥料厂的一角 新华社记者 刘恩泰摄
2. 中苏合作清除黑龙江上浅滩
第5版()专栏: 中苏合作清除黑龙江上浅滩 新华社莫斯科14日电 据苏联报纸消息:在小兴安岭峡谷地区的黑龙江河床上,从去年冬季开始,不断地响着爆破声。中国和苏联工人和技术人员在这里清除浅滩,到现在为止,在约六千平方公尺的河面上,河床平均加深了一公尺。 原来黑龙江绝大部分河床都比较深,只有在流经小兴安岭峡谷地区的约三公里长的一段,河底有许多浅滩阻碍航行。中苏两国专家去年共同拟定了清除这段浅滩的方案。去年冬季工程就展开了。 预计两年以后,整个浅滩就能够完全清除。那时,即使在枯水季节,大轮船也可以在黑龙江上全线通航。
3. 当前农业生产上应注意的事情 甘薯生产上的一个严重问题
第5版()专栏: 当前农业生产上应注意的事情 甘薯生产上的一个严重问题 目前,在我国甘薯主要产区,如山东、河南、河北、江苏等省,黑斑病成为甘薯生产上的一个很大的威胁。黑斑病随着种薯和薯苗的调远,为害面积逐年在扩大。这是甘薯生产上的一个严重问题。 1956年甘薯黑斑病的防治和检疫工作,在某些地区,已经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出现了大面积防治成功的范例。江苏省雎宁县雎河区,1955年发病率达到30%,全区烂薯损失六百余万斤,1956年用选种、高剪苗、轮作及建立留种地等办法防治后,发病率压低到0.1%以下,12月底检查全区三百二十个薯窖,没有发现一个病薯。山东、河北等省的一些地区也有类似的情况。 这些地区能在短时期内消灭黑斑病的严重为害,是因他们抓住了消灭黑斑病的主要关键。 消灭黑斑病的关键之一是:繁殖无病种薯。黑斑病主要由种薯传染,也能经土壤和粪肥等传染,因此建立无病留种地是很重要的。建立无病留种地要求实行轮作,扦插无病苗,施不带病菌的肥料,浇的水也要避免污染病菌。 用温床(或火炕)育苗,也是培育无病薯苗的一个关键。不论用温汤浸种法或二次高剪苗法培育无病薯苗,都需要采用温床(或火炕)育苗。在育苗期间,如温床管理不善,便可能出苗缓慢,甚至种薯腐烂。根据经验要注意三点:育苗时要严格控制床温,等床温稳定后再排薯,以免温度过高烧坏种薯;育苗期间床温要维持到摄氏二十五度至三十四度,避免低温引起腐烂;并注意苗床的环境卫生。 冷床育苗一次高剪的办法也具有积极防病的作用,栽培夏薯目前还没有采用温床育苗的地区,也可以推广这个方法。 在新发展甘薯的地区,严格执行检疫,防止黑斑病传入,是很重要的,河北省涉县为使甘薯不染上黑斑病,一面建立了留种地和采苗圃,大量繁育无病薯苗,组织育苗的农业社和用苗的农业社订立繁殖合同;一面建立群众性的检疫组织,就地推选检疫人员,严格控制外来种苗流入和栽植外来种苗。它们的经验证明:只有把检疫工作和种苗繁育工作正确地结合起来,才是最根本的、积极的措施。 甘薯育苗的季节已经到了,目前正是防治黑斑病的有利时期。各地农业生产领导部门应该把黑斑病的防治和检疫工作抓起来,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宣传防治和实行检疫的重要意义,传授防治技术,帮助农业社订好防治计划,合理安排劳力,战胜黑斑病的为害,争取今年收获更多的甘薯。 (曾昭惠、尹玉琦)
4. 九十八个有希望的储油构造
第5版()专栏: 九十八个有希望的储油构造 辽阔而荒凉的柴达木盆地,经过石油地质勘探人员三年多来的辛勤劳动,探明了九十八个有希望的储油构造。今年,在柴达木进行勘探的石油地质部门将集中力量在这些已发现的极有希望的冷湖、油泉子、油墩子等构造上进行进一步勘探工作。 几年来,中央地质部、石油工业部、科学院,都以较大的力量在盆地展开了普查、钻探和研究工作,证实了柴达木盆地地下储有丰富的石油。去年仅在五个储油构造上进行深钻和中深钻的二十五口井中,已有二十口喷出和流出了原油或有浓厚的油气显示。冷湖四号、油泉子中深二井喷出的原油,经过化验证明质量都很好,而且油层浅,压力大,已经初步肯定有工业生产价值。今年将在这两个探区各建一座小型炼油厂,目前,这些设备已从东北起运。 今年3月中旬,柴达木主要石油探区之一的油泉子探区三二七六钻井队在钻进到二六四○公尺时,又发现了有九公尺厚的油砂,这是在柴达木打过的两千公尺以下的深井中第一次发现;三二七○钻井队也在深井内继续发现了含油的岩芯,为了解盆地地下储油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5. 争取今年地下丰收
第5版()专栏: 争取今年地下丰收 柴达木盆地的勘探人员,今年都打算在投资少、任务大的情况下,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争取一个“地下丰收”。 现在,这里仍然飘着雪花,但是勘探人员却比去年提前一个月到一个半月向野外工地出发了。聚集在大柴旦的一些野外人员近日正搜集资料、找参考书、交换地质情况,或者交流勘探经验。地质部青海石油普查大队今年将给国家提出较确切的柴达木含油远景评价和以石油为主的综合开发初步规划意见,他们组成的地质队,钻井队也陆续出发。已到达冷湖三号、冷湖七号构造上的地质钻井队,安装起的钻机已发出隆隆的响声。(附图片) 这是柴达木冷湖四号构造上钻井的一部分。 新华社记者 袁少柯摄
6. 五口深探井开钻
第5版()专栏: 五口深探井开钻 酒泉盆地的鸭儿峡探区,又有一口三千公尺以上的探井在4月12日下午开钻,这是今年以来在这里开钻的第五口深探井。 这个在去年经玉门油矿石油地质勘探人员发现的、并且已经证明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新油藏,位于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前,冬季非常寒冷,最冷的时候在零下三十多度,现在这里仍然常常飘落雪花。为了加速探明这个地区的储油面积和储油量,给早日进行开采提供地质资料,尽管时常遇到大雪纷飞、寒风凛冽的天气,钻井工人从来也没有停止过钻探工作。 (以上据新华社讯)
7. 小春作物预分工作准备得怎样了? 中共瑞安县委员会 加强预分工作的具体领导
第5版()专栏: 小春作物预分工作准备得怎样了? 中共瑞安县委员会 加强预分工作的具体领导 本报讯 “立夏”将到,早熟春杂粮只有二十来天就要收割了。农业社的春花预分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共浙江省瑞安县委为加强对农业社的春花预分工作的领导,在3月底召开了隆山、山南等十二个社的驻社干部及各区会计辅导员会议,专门研究了春花预分中的若干具体政策和部分农业社的去年分配决算等问题。 为了开好这个会议,县委在会前派干部分别到五方、石林等五个农业社,作了调查摸底;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增减产程度的类型社,初步提出了预分中应掌握的原则及对若干具体政策问题的处理意见。 在讨论中,一致认为今年春花预分的原则,应该是掌握“先公后私”“公私兼顾”的精神,合理留足社内下季生产资金,按劳动日预分,适当照顾困难户。会议具体研究了不同增产、减产情况的合作社在预分中如何掌握这一原则的问题。对预分中其他若干具体政策问题,会议认为必须坚持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民主办社三项措施的通知,做到财政公开,并交社员讨论、协商、通过,不得主观包办;特别是对于去年分配决算未清的部分农业社,更须做好“公开财政”工作,消除社员怀疑。以此作为推动当前春耕生产的动力,并为春花预分工作做好准备。 会议还研究了春花预分工作中生产、分配两不误的做法。
8. 汉寿县各地农业社 积极进行预分准备工作
第5版()专栏: 汉寿县各地农业社 积极进行预分准备工作 本报讯 湖南省汉寿县九万多亩小春作物,丰收在望。全县三百九十七个农业社,正抓紧清理社员工分和所有往来收支账目,以便做好制定小春作物预分方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截至本月4日止,已有40%左右的社,结束了3月份以前的工分、账目清理工作,并向社员作了公布和核对。 各乡在清理工分和往来收支账目工作中,充分发挥了会计互助组和互助网的作用。全县二十八个财会辅导员,也都深入到重点或财会工作比较后进的社进行具体辅导。
9. 宜良县普遍进行估产预分试算 95%以上的社员可以增加收入
第5版()专栏: 宜良县普遍进行估产预分试算 95%以上的社员可以增加收入 本报讯 云南省宜良县普遍进行小春作物试算预分。根据估产试算的结果,全县将比去年增产15%—20%,95%以上的农业社能够增产,95%以上的社员可以增加收入。 在小春预分中,一般社都能作到先公后私,先留后分,生产、积累兼顾和按劳取酬的原则,正确地处理了国家与农业社、社与社、社员与社员之间的关系。永兴、五一、红旗、永济等农业社除缴纳公粮、留足籽种、饲料及公积、公益金外,分配给社员的约占小春总产值的60%—70%。预分的结果,社员的收入都比去年同时期增多。永济社今年小麦、蚕豆、油菜等小春作物增产54%以上,试算的结果,61%以上可以分给社员,95%以上的社员的实际收入将比去年同时期增加20%—40%,由于小春作物增产较多,卖给国家的余粮也由九万多斤增加为十八万多斤。 许多农业社在分配步骤上,还注意了民主办社的方针。小春预分方案,一般都经过群众充分酝酿、讨论,最后经社员代表大会通过。同时,还注意了社员的政治思想教育,保证了预分工作的顺利进行。 农业社经过小春试算预分后,社员们的生产情绪更高,春耕、春播已在全县形成高潮。
10. 小春作物
第5版()专栏:名词解释 小春作物 在4月里,南方的小麦、大麦、油菜、蚕豆、豌豆和有些绿肥作物像紫云英等,正在孕穗或扬花;在北方,再过一个月,这些作物也将吐穗开花了。在西南地区,这些作物叫小春作物;在浙江、江苏等地,多叫做春花,因为这些作物都在春季开花;在安徽北部和苏北的一些地区,叫做午季作物,因为是在“端午”节前后收获的;但是,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称夏收作物。 种植这些作物比较省工,而且可以利用冬闲田种植。现在,全国夏收作物面积约有六亿多亩,占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7%左右。
11. 广东农民插秧忙
第5版()专栏: 广东农民插秧忙 本报广州13日电 久雨初晴,广东全省普遍开始插秧。季节较早的海南岛和雷州半岛的徐闻县,已经基本完成插秧;珠江三角洲沙田区农民,也已陆续栽上第一批秧苗;潮汕平原部分地区,正在进入插秧大忙。过去是“桐子开花、播种催芽”的粤北山区,今年不少农业社在“清明”前后就动手插秧了。到现在为止,全省已经插下秧苗的田约有五百多万亩。 据检查,各地插下的第一批秧苗,绝大部分都采用了先进技术,并且一般都符合规格。高要专区已插的十万亩田,除一千多亩是单株密植外,有94%都采用了小科密植。 积极推广、步骤稳当,是今年广东省推行插秧先进技术的一个特点。各地在插秧之前,总结了去年推行技术改革的经验教训,广泛传授技术,然后组织典型示范。潮安、增城等县都训练了数以万计的插秧能手。推行耕作技术的先行区——汕头专区,普遍召开座谈会,和老农、劳动模范一块研究技术改革措施。英德县组织了老农对插秧工作进行评比、鉴定和验收,因而使全县已经插下的近万亩田基本上都符合小科密植规格。 今年,各地在插秧前的准备工作,也做得比去年踏实。同时,还注意加强了秧田管理工作,这就保证了插秧工作的迅速进行。
12. 云南扩大甘蔗种植面积
第5版()专栏: 云南扩大甘蔗种植面积 据新华社昆明讯 云南省南部亚热带地区已经普遍地栽种甘蔗。气候温暖、水源充沛的元江、怒江、澜沧江流域和金沙江沿岸的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经过几年来的试种,今年甘蔗面积大大扩大。全省甘蔗种植面积今年可以达到四十万亩,将比去年增加一倍左右。 为了争取在十二年内使云南省成为全国甘蔗主要产区之一,有关领导部门已经陆续在甘蔗产区兴建地方国营机械制糖厂和设立培育良种的甘蔗种植园。
13. 农业珍闻
第5版()专栏: 农业珍闻 一条丝瓜九尺九 河北省石家庄专区农业局孙振河局长和古子明等同志共同培植的丝瓜,每棵平均产四十斤还多,每条丝瓜长达九尺九以上。现该局农业技术员梁少康同志正搜集一部分种子寄往全国各农业大学与科学试验研究机关试种。 十六斤半的大甘薯 河北省衡水县耀华农业社以种甘薯著名。去年11月,这个农业社送了一块足有十六斤半的大甘薯参加石家庄地区举办的农业展览会。 这块大甘薯是胜利百号品种,肉多、味甜、产量高,每亩平均达一万二千斤以上。 (梁兆斌)
14. 农谚(续五)
第5版()专栏: 农谚(续五) 苏克勤 搜集 耕耘的时间:“春天不下雨,下雨就春天”(指春天落雨以后就农忙了)。“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七九八九,牛儿遍地走”(指到了‘七九’‘八九’的时节,开始耕作)。 “春分虫儿遍地走,农人们忙动手”。“头伏打尖,二伏打杈”(指棉花掏尖去疯杈的时间)。“棉花立了秋,大小一齐揪”(指棉花到立秋时,无论长的高低都要掏尖)。“立了秋,挂锄钩(指结束锄地的时间)。“小雪不耕田,大雪不行船”。
15. 农业社里的一个闲人
第5版()专栏: 农业社里的一个闲人 汪学勤 梁彬 黄和昌在农村里已经做了一年多的闲人。 他是在1955年7月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的前夕背着背包——同时也背着追求个人名誉、地位的思想包袱下乡的。 他到了泷水乡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是广东省新会县的重点社。社员对他很热情,找了房子让他安居下来,希望他帮助他们把社办好。可是他另有一套想法,认为自己干了几年革命工作,好容易当上新会县工会联合会的财务负责人,这下子给调到农村,岂不是“低了一级”?于是就实行怠工。到社以后,不问生产,白天听听收音机,晚上看看小说,早晨九点多钟还不起床。社里召开生产会议,他懒得参加。别人来请,他必定先问明是谁叫的。如果是区委书记或者乡的党支部书记叫的,他才不得不去。要是一般干部叫的,他就索性不理。到了会,别人讨论得烘烘热热,他却低头看报,一声不响。有一次,乡的党支部书记廖江森发现岗口一段堤围有下塌迹象,请他动员社员抢修。可是,他没有放在心里。结果堤围被冲崩,淹死了二十多亩禾田。事后他还强词夺理地说:“我只是一个驻社干部,是来协助你们搞生产的。出了事,责任应归你们。”又有一次,发生了稻热病,社主任告诉他要马上组织社员到田里喷射药物,他也不理会。结果稻热病蔓延开来了,影响了社的增产。他在泷水乡将近一年,没有给社出过什么好主意。乡干部因此向上级提意见,表示不欢迎这个闲人。上级于是把他调走。 去年夏收后,区里派出工作组到减产社去进行巩固社的工作,黄和昌随同出发了,他被分派到塔岭乡。也还像过去一样,他什么工作都不管,在乡人民委员会睡觉,在供销合作社吃饭,白天找人下棋。在乡里呆得久了,觉得厌烦,便到区里找区委书记,说:“哎!我头痛得很厉害,简直没办法工作了,让我到会城镇诊疗吧!”区委书记觉得从区里到会城镇很远,往返不便,区里有卫生所,于是叫他就在区公所找医生看病。黄和昌不大满意地走了。可是,当天晚上,人们却在会城镇的戏院里看到他精神奕奕地在看电影。 上级为了帮助黄和昌,去年秋收后,特地给他半个多月的时间,让他离职到县里学习“八大”文件,然后,又派他到基背乡第四农业社工作,希望他这次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 基背乡第四农业社主任余社来看到黄和昌,十分高兴。原来,在土地改革期间,黄和昌在这里当过干部,是一个积极分子,捉特务、斗恶霸,从不退缩,因此,余社来很尊敬他。可是黄和昌并没有领会这番盛情,他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地位、待遇等等,无心好好做工作。到社的第二天,他就要求去乡里的鲤鱼冲小学搭伙食了。 鲤鱼冲小学有个教师,过去是黄和昌的学生。有一天,两人比待遇的高低。黄和昌过去当过中学教师,又早参加了几年革命工作,可是比待遇的结果,他的工资比那位小学教师仅仅多十多元。他因此无限感慨。 黄和昌在基背乡第四社“依然故我”,不干工作。社里召开会议,他总要迟到两三个小时,来了,习惯地坐在一边看小说。社干部有时觉得他太不像样了,劝告他说:“黄同志,你整天想的是什么计谋,看的又是什么时闻,为什么这样呢?”余社来也常常提醒他说:“办社不是儿戏的,办得好坏,关系着几百人的生活呀!”可是这些批评都没有激起他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感。他整天躲在小学里,社员很难在社里找到他。今年春节后,虽然县领导上提出干部要艰苦深入,带头生产,然而,黄和昌对社的生产仍不过问。只有在检查生产的时候,社主任亲自到学校邀请,他才不好意思推辞。社主任几次征求他对社的生产计划有什么意见,他总是不着边际地回答:“计划是七成实际的,三成只靠劲头。”除了这两句令人莫名其妙的议论以外,他再也提不出什么意见了。 人们是非常关心黄和昌的,时刻希望他改正错误。黄和昌无论在泷水乡,在塔岭乡,或是在基背乡,乡的党支部、社的干部都经常给他提意见,帮助他,认为他有一定的群众工作经验和文化水平,可以把工作做好。当年和他一起参加土地改革的乡干部,看到他如今躺着不动,越来越深地陷入个人主义的泥坑,都觉得十分可惜。现在基背乡的干部还是期待黄和昌转变过来,大家还在帮助他。不过,悬崖勒马,更要靠他自己的醒悟和努力。 (原载“南方日报”)
16. 比什么
第5版()专栏:编后随笔 比什么 “农业社里的一个闲人”这篇通讯揭露了黄和昌这样一个工作人员,他背着追求个人名誉、地位的思想包袱来到乡下以后,就成了忙碌的农业合作社里的一个最稀奇的闲人。他用彻底的怠工来表示他对于上级的调动的不满,他不肯为农业社的工作动一动脑筋,出一点力量。好像如果不是这样,他就更“吃亏”、更“委屈”了。这样一个人,完全丧失了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感。 三国时代在曹操的统治机构中充当谋士的徐庶,终身未曾为曹操设一计。他“身在曹营而心在汉”,不肯违背自己的意志,为他所反对的人服务。这里且不评论徐庶的政治观点和行为正确与否,他总算有他自己的一番道理。但是,新会县的农村工作人员黄和昌下乡一年有余,而不肯为农业社的工作“设一计”,却很难说出什么道理来。他身在乡村而心在城镇。像他这种人,不论在乡村或者在城镇,所追求的唯一目标,只是个人的地位和物质享受。这种人“饱食终日”,对于人民的事业“无所用心”,但对于个人的私利却费了不少心机。比方,在“比”上就花了许多脑筋:比地位,比工资,比待遇。一切感慨、悲伤和“疾病”都由此而生。 背上极其沉重的思想包袱下乡、实行怠工渎职、在农业社里做闲人的人,在我们的农村工作人员中间,是个别的;但是,有这种思想的人决不止新会县的一个黄和昌。希望这些人能够翻然猛省,由群众所讨厌的闲人变成群众所欢迎的好干部。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抛弃个人的一些肮脏的、自私的大大小小的打算,把自己的命运同有着无限光明前途的五万万农民的命运联结在一起。 绝大多数农村工作同志,包括最近被派到基层的大批“下放干部”在内,都在积极地、刻苦地进行工作。但是,也还可以再想一想:我们已经做了的事情,同党和国家的要求比起来,同广大农民的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愿望比起来,又怎么样?党的号召是:千方百计地争取大丰收。广大农民正在等待着我们帮助他们去寻更多的增产之“方”,找更多的增产之“计”,并且帮助他们去实现这些。许多同志虽不是农业社里的“闲人”,但是,在应该忙的时候,是不是全心全意地忙了,而且忙得是不是对头呢?在这方面,值得经常提醒自己,鞭策自己。如果要“比”,就来比赛看谁为争取大丰收设的计又多又好吧!
17. 图片
第5版()专栏: 河北省阜平山区的农民,正以紧张的劳动,建设着富饶的山庄。 袁浩摄(河北日报社稿)
第 6 版
1. 在民主的气氛中展开激烈争论——记上海知识界讨论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
第6版()专栏: 在民主的气氛中展开激烈争论 ——记上海知识界讨论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 本报驻上海记者 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和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已在上海进行了普遍的传达和讨论,它已形成了上海知识界思想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给初春的上海,更增添了蓬蓬勃勃的生气。人们的普遍反映是:毛主席这个关于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又一个重要发展,它把我们的思想水平又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听了这个讲话以后,对目前国内生活中的许多矛盾现象,都得到正确的解答了,眼界打开了,对今后的事业也更加充满了信心。 上海知识界这次对毛主席讲话的讨论,非常热烈,好些过去不肯说话或不多说话的人,这次都解除顾虑,滔滔地畅所欲言。好些座谈会上都有激烈的争论。这些都是过去稀见的现象。座谈中解决了许多思想问题,也暴露了许多思想问题,这都说明讨论是在正常的民主气氛中进行的。这个讨论,现在还没有完全结束。下面,记者只是就几个讨论的主要方面,作一个概略的报道。“和风细雨”与“下马看花” 党与知识分子的关系,是上海人民内部矛盾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毛主席这次的讲话给上海知识分子以很大振奋,讨论得也最热烈。 周总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以后,党与上海知识分子的关系大有改善,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座谈中,人们提出有的问题解决还不彻底,例如有些党员对党外知识分子仍有宗派主义倾向,隔阂并未完全消除。有些人安排得也还不甚恰当,也有些新的问题发生。有些教授提出,周总理关于知识分子政策提出后,有些放松政治思想教育的倾向。王鹏万教授就说:党对我们批评少了,更客气了,其实,批评还是需要的,我们应当运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来加强团结和政治思想教育。 但是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应当像毛主席所说的那样,方式要细一些。这点,人们谈得很多。傅雷先生的话有一定代表性。他说:中国的旧知识分子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分子,他们都经过五四运动的浪潮,有进步性。对知识分子的改造应该根据这个特点,和风细雨地进行。但过去有些部门的做法却不是那样,常常过分粗暴,这很伤人的感情。他建议对过去已经伤过感情的一些人,可以采取些措施继续团结教育他们。李小峰先生等并分析了过去产生某些粗暴作法的主要原因,是有些同志把两类矛盾混淆起来了,对自己人错用了对付敌人的方法。现在明确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要用适合于人民内部的说服教育方法,就可能避免再重复过去的某些错误了。 “知识分子对工人的关系,正如汉族对少数民族一样,以前欠的债太多,现在要归还。”这是农工民主党彭朋先生发自内心深处的一段话。许多知识分子在会上都表明了今后应当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的心愿。要教育人民,自己就首先得受教育,向群众、向实际学习。袁希洛先生说得好:“说实在话,知识分子的知识是有限的,自孔子以后,知识分子就有些自高自大、好为人师,实在是误人子弟。中国有句老话:‘做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到’,要做人民的先生,自己就更得学习。”好些人在会上提出,今后要争取更多机会下工厂,下农村,去接近工农群众,不要只是“走马观花”地走一趟,要认真地“下马看花”,深一步地了解工农兵。社会人士陈长蘅先生建议,今后地方人民政协可以多负责组织一些下乡下厂等参观活动。“老骨头要当小学生” 在传达毛主席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报告以后,有些干部(也包括一些比较负责的干部),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感到思想上压力很大。相当普遍地认为:今后“工作难做了,领导难当了”。“左”了是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右”了又怕犯机会主义,丧失了立场。所以,工作起来缩手缩脚,怕犯错误,总是埋怨领导,埋怨客观。有的人在调查剧目中,不敢发言,怕影响团结。这些干部或多或少把自己置于旁观者的地位,脱离了当前的政治斗争。中共卢湾区区委同志对百家争鸣的方针较普遍的表现是不够关心,认为这是“市里的事”,对究竟如何贯彻也不明确,缩手缩脚,忧虑重重,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究竟谁对,不好掌握。”榆林区委一个部长怀疑“提高思想提高觉悟是否一定要放唯心主义?放出以后会不会影响马列主义阵地?”有的干部认为目前不是“放”的太多,而是不够,今后还要放。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许多党员、干部认为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警惕自己不要在新时代面前落伍。不会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学;自己知识不够了,要赶快补上;工作担子重了,更要很好地担起来。徐平羽、陈山同志在讨论会上都表示: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以后,任务很重,必须好好学习。陈山同志说:现在“说服教育”比过去的“压”,不知难多少倍了,要很好学习“辩证法的书已积满了灰尘了”。徐平羽同志认为要使百家争鸣通过乱而达到统一、提高,必须学习,过去的一套不够了,新的知识缺乏,翻天复地当中老骨头要当小学生了。 许多干部已经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化忧为福的良药。负责公安工作的干部在讨论中认为:正确认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对公安工作有现实意义。如果了解情况不深,很可能将主要矛盾当次要矛盾;把非对抗性矛盾当作对抗性矛盾。普陀区公安分局局长觉得过去是喜欢用公安局名义压人,现在认识到应有分析。有的干部过去对1957年就学就业等矛盾的处理,办法不多,信心不高,听了报告以后,认为用说服教育的办法可以解决。上海京剧院的同志说:过去对领导上的缺点意见多,现在知道这是内部矛盾,应用正确办法解决。 在这个思想变动中,有些干部还是把握不住的,总觉得“左”比“右”好点。有这样一件事;龙华苗圃职工向领导上提了约二百条意见。经分析的结果,大部分意见是正确的。苗圃领导上召开了群众大会,在会上表示接受大家意见,问题解决了。园林管理处认为这样做很好,要好好总结经验,通报各单位。但是,直接领导这个单位的负责同志却严加批评,认为这样做不对,把正确的做法,一棒子打回去了。在新的思想冲击下,虽然还有一些人总想用老办法来对待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但是,许多许多的干部、党员是愿意在这时代的洪流里受到锻炼,主动、积极地参加到斗争中来。上海市委一些比较负责的干部在讨论毛主席报告的时候,深切地感到要学习毛主席处理问题的方法,从不利的方面看出有利的因素,充满信心地进行革命工作。“从六亿人口出发”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是上海市许多座谈会上人们讨论最热烈的中心之一,人们说,中国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处理国家事务都得从六亿人口出发,来进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这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条战略方针。在讨论中,人们特别关心到下列几件事:中小学生升学问题,社会就业,节育等等。尤其是升学问题,上海民主同盟、民主促进会的几个小组都集中地进行了讨论。他们认为从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出发来解决升学问题是完全正确的,但过去教育部门在这方面没有安排好。刘哲民、张云澄先生等好些人都批评到过去这方面的工作就仿佛是刮风,一阵风是都可以上学,一阵风又不能全上学了,下阵风说要实行普遍教育了,现在又说40%的学龄儿童不能上学了,这说明教育工作部门过去没有掌握好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现在明确了方针,人们就可以据此想办法来解决矛盾。座谈会上,人们提出了许多解决升学问题的建议。陈望道、张江树先生说:各大学可利用现有师资、设备,设立附属中学(从高一办起)。这种附属中学带有私塾性质,由教授们义务执教,但首先要吸收教职员子弟入学。张锐、程应镠、姜鉴秋等先生都说到:现在可及时在教育界“开放自由市场”,发动社会力量来办民办小学、补习班、进修班,私塾的地点、家具可利用居民委员会原有的扫盲设备。胡厥文先生的夫人沈方成和吴朗西先生建议:初中毕业生和部分家庭知识妇女,可以当私塾教师,还可以争取资本家拿出一些定息来作经费。还有许多人提出了各种建议,例如中学可以实行三部制和七天制,大学也可以实行二部制,学制要作适当改革,中、小学学习时间可适当缩短。政府应鼓励自学,定期考试,考试成绩优良的给予一定名义。还可以吸收一些人到服务性行业去做接班人等等。总之,在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案之下,发动社会力量,利用多种方式,这个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节育也是当前关系六亿人民的一件大事,讨论中大部分人都拥护实行节育,但也有人提出异议。社会人士袁希洛等先生认为中国人口不是节制问题,而是移民问题,因为有的地方人口过稀。民主建国会雷平一先生提醒说,关于节育的宣传有些小城市和农村里发生误解,以为是“共产党不让人养孩子”,便抢着结婚。有些宗教界的先生反对避孕,尤其反对人工流产。一位基督教长老举圣经中的事说:犹大的儿子堕了胎,神是不降福而给以处罚。天主教的有些先生认为人工流产“违反第六戒”。总之,讨论会上人们都根据自己的观点,无保留地说出了各种不同的意见。打倒教条主义,大胆“放”大胆“鸣” 要放而不要收,这是上海绝大部分文化界人士共同的语言。文化出版社许君远说:“现在我敢畅所欲言了,因为心中有了底。过去我对‘放’‘鸣’的政策是怀疑的,大家在反对新民报上林放的片面论,围剿王蒙,这样,我得看看行情。人民出版社有些党员过去觉得陈其通的文章好,我们就怀疑党的政策是否变了。现在这些问题我都解决了。”新民报一位党外朋友说:过去有个朋友把百家争鸣比作捕鼠机,老鼠看见肉,伸出头来,就被捕鼠机扣住。在未到北京开会前,我也同意这个看法,但现在我是信服百家争鸣的政策了。 上海作家协会小说组讨论中严格地批评了教条主义。有人说,上海的教条主义势力很强,赞成大胆放的10%也不到。如果不打垮教条主义,“放”“鸣”是有困难的。有人说,过去“放”不出来和编辑部有关,编辑不尊重作者,而是要作者服从编辑部,根据编辑部的意图放花。有人说目前儿童文学中清规戒律还很多,最近有幅漫画,内容是许多兄弟分橘子,把大的分给最小的弟弟吃。教育局一位同志看了画说:“这幅漫画很好,可惜没有把橘子皮丢在字纸篓里。”大家觉得这是教条主义的一个例子。 上海电影制片厂编辑处许多同志对工农兵的方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包时说:“是否只有工农兵题材才有香花?如李天济写了妓女改造这个题材,是否也能算香花?我不明白。”羽山批评上海电影制片厂领导方面对工农兵方向问题的看法是教条主义的。他说:“过去我们所以接受教条主义,因为自己头脑中也有教条主义。”另一位同志说:“有些作家现在写东西连主题思想都不要了,美其名是反公式化、概念化。反对教条主义不要草木皆兵,什么都是教条。” 戏剧界有些人主张放,但认为同时必须加强领导。陶雄说:“放不是说不要社会主义,而是‘放’出来让大家认识。领导干部不能决定那个要那个不要,但也不能不管。如何加强领导是个大问题。” “两好并一好” 上海工商界争论最热烈的一个问题,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的性质问题。听了毛主席的报告以后,工商界许多人感到“心定了”。 水上运输业魏文翰认为过去以为无产阶级专政总是工人阶级对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政。听了报告很有启发,明确了自己是在民主之内的,专政仅仅是对敌人。在明确这个问题的同时,工商界人士更深地体会到:本来是对抗性矛盾变成非对抗性的矛盾固然有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但如果没有“三反”、“五反”运动,矛盾的转化是要缓慢一些的。因此,有不少人认为“五反”、“三反”的民主虽然大了一些,还是十分必要。橡胶业颜金星说:“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个矛盾的转化,不要放松改造,否则又要死灰复燃。”建筑工程业褚荣生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两好并一好!党和政府把民族资产阶级放在第二类矛盾里;资本家也愿意这样做。这不是两好并一好吗! 工商界在讨论毛主席的讲话的时候,有些人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还是思想不通。认为这样提是打击了资本家的积极性。可是,更多的人是不同意这种看法的。工商界董寅初说:“不要改造的只是少数,主要是放松改造,原因是主观上因定息七年而有‘笃定’思想,客观上是民建和工商联工作没有搞好。”部分工商界人士还要求政协、工商联、同业公会等有关方面密切配合,加强对私方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克服过去各方面乱抓,但又搞得不深不透的混乱现象。
2. 在“争鸣”中求得统一和提高 首都学术界、文艺界人士的意见
第6版()专栏: 在“争鸣”中求得统一和提高 首都学术界、文艺界人士的意见 本报讯 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引起了首都学术界和文艺界热烈讨论。4月10日本报发表“继续放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的社论和周扬同志对文汇报记者的谈话以后,大家对毛主席的讲话精神体会更深。近几日来,记者和一些学术界和文艺界人士交谈时,他们都表示热烈拥护继续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林庚说:自从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后,大家说话没顾虑了,胆大了。陈其通等同志写的“我们对目前文艺工作的几点意见”一文发表后,好多人看了心里就怀疑,是不是党的方针又变了,要收缩了,听了毛主席的讲话以后才把这些怀疑打消了。 过去有好些人批评的态度不正确,动不动就给人扣个大帽子,恨不得一棒子把人打死,这样,虽然批评的是少数人,但其他的人看了,也就不敢说话了。有些人不是某一个问题的专家,也没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过研究,就随便批评别人的文章。 现在,没有这种现象了,真正是学术性的讨论了。学校里新开了一些课,同一门课同时由两位观点不同的教师开课,像红楼梦研究就是这样。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朱谦之,最近很忙,他除了教学外,还抽空修改整理他的讲义“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准备出版。以前写的“中国哲学对日本之影响”和“中国思想对欧洲文化之影响”也准备修改出版。他说,要在过去,这些书他不一定敢拿出来发表,现在没什么顾虑了。他说,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确极了,这说明党的眼光远大。任何思想上的分歧都只有在争论中才能求得统一和提高。 北京大学哲学系自从提出争鸣的方针后,活跃多了。开了几门新课,像“罗素的哲学”、“黑格尔哲学”。前些时还开了一次讨论会。这个讨论会规模不小,武汉、天津都有人来,会上争论很热烈。朱谦之原来准备发言三次,结果因说话的人太多,自己只发了一次言。经过争论,一些问题有了结论,大家的思想都提高了。那次会虽然讨论了四天,但大家觉得有好多问题还没讨论,他们准备5月4日再讨论一次。12日已开了预备会,并拟出了讨论提纲。除了讨论胡绳的“中国哲学史问题”和冯友兰的反驳文章外(最近准备发表),还打算讨论一些有趣的题目:如老子、庄子的哲学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我们对道教和佛教如何评价?对王阳明的思想怎样评价?对王道霸道如何解释等等。 著名的经济学家徐毓楠先生说,在中央提出“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后,北京大学经济系这学期正式开了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课程(由徐先生负责讲授),并已讲了六讲。不过他认为在讲授这一门课程中有许多困难:一方面是听讲的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感性知识和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初步基础知识了解的很少,因此不能对资本主义经济学作进一步的研讨。而讲课的教师也因参考书缺少,研究的时间不够,所以对凯恩斯的经济学说的批判也难全面和深刻。同时目前我国经济学者对凯恩斯经济学的批判,一般是不够深刻和准确的,徐先生认为今后在批判态度上应该实事求是,准确地击中它的要害,使敌人没有反驳的余地。 接着他又谈到当前经济学方面的讨论情况。他认为目前在这方面的争鸣还只限于在名词概念上兜圈子。对当前国家重大的经济问题从理论上探讨和研究的工作还没有开始,这种现象在目前刚开始贯彻“百家争鸣”方针的初期是难免的,但如果长此下去,在经济学方面是难以争鸣起来的。因为经济学是一门非常实际的科学,要与当前实际情况紧密地联系。我们这些研究经济学的人不接触实际,对实际知识知道的少得几乎等于零,所以在研究国家当前经济方面的问题时,我们很难以从理论上加以阐述,有时简直是插不上嘴。这是很不好的。而且有许多老经济学家现在都转到搞历史方面去,也是值得注意的情况。如何能从目前名词概念兜圈子中转到对实际问题的探讨,这需要领导上的领导和支援,目前在这方面作的很差。 在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工地的一间工作室里,记者访问了著名的雕塑家刘开渠先生。刘先生说真理是不怕辩的,而且越辩越明。只有采取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才会使大家更大胆更深入去探讨、摸索、创造新的东西。在这些新的东西中必然会有些是不好的,但在广大人民利益面前的考验下,在艺术界中的争论、评论下,我想不仅坏的东西得不到发展,而符合于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符合于人民日渐提高的艺术上的新要求的东西,是会更加提高、完整的。刘开渠先生还对美术界今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三点意见:第一是尽可能使美术界每一门类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第二是艺术批评工作不仅要根据今天社会需要,而且还要根据今后发展可能来研究创作中的各种问题,以便给新的发展打开路子。第三是每件作品产生的具体条件和它们怎样到达人民手中都是不同的,如雕塑家在创作雕塑品所需的工作条件就不同于一位画家,更不同于一位小说家,诗人的诗以印出来和群众见面,雕塑品以立在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供人民欣赏,因此,负责做组织领导工作的同志应该考虑到它们的这些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艺术家进行创作。这样“百花齐放”精神在美术创作实践上就会得到更多的发扬。 著名的昆曲演员白云生先生以他生平的经历,对记者畅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他说,过去几年,虽然没有人“禁鸣”“禁放”,可是很多人在思想上总是不够明确。老艺人们由于在旧社会一向受压制,顾虑比较多,只有经过相当长的时期,才能逐渐解除。拿昆曲来说,文艺界人士没有不知道中国有这样一个剧种的,但是过去没人敢提倡,因为怕被扣“宫庭士大夫阶级”、“复古思想”、“封建主义”之类的大帽子。昆曲“十五贯”上演以后,很受群众欢迎,中央负责同志也给了鼓励和指示,昆曲才又得到新生。白先生又说发掘旧剧目,让更多的好花开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更重要、更困难的是在接受了祖国文化遗产以后,创造出新的花朵。他告诉记者,他同他的同事们,正在加紧排练昆曲,并着手改编一些戏词,尽量作到不失原有风格又通俗化。他说今天对老艺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新生力量。 著名的电影演员赵丹、黄宗英认为在“电影的锣鼓”一文中,作者单纯用“票房价值”来衡量一部电影的好坏,这显然是片面的。他们说:“在解放以前,像‘火烧红莲寺’‘十三号凶宅’等黄色、迎合小市民口味的影片卖座率也很高,难道能说这些片子是好影片吗?难道我们的电影再倒退到解放以前的老路?目前,电影在面向工农兵的同时,有些影片显得概念化、公式化,因此群众不欢迎、卖座率低;这是由于剧作家、导演、演员没有很好地改造自己,不能深入工农兵的内心,因此不能正确表现出他们的形象。真正正确地表现了工农兵形象的‘白毛女’、‘渡江侦察记’、‘董存瑞’、‘上甘岭’等影片除了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外,卖座率不也是空前的吗?” 赵丹、黄宗英又谈到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领导上已从行政组织上给“百花齐放”提供了保证。不久以前,上影的剧作家、导演、演员和摄影师等已在适当平均力量的前提下,按照个人的自愿组成了三个厂。 许多长时期来没有在银幕上露脸的老演员都在拍摄新片。刘琼、秦怡和一些新演员正在拍制“女篮五号”,历史剧“林则徐”、“林冲”将由赵丹、舒适等主演,刘琼和赵丹等将合作“海魂”,舒适将主演“情深意长”,石挥则正在埋头创作电影剧本“海燕号遇难记”。
3. 政协内蒙古委员会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 讨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第6版()专栏: 政协内蒙古委员会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 讨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新华社呼和浩特14日电 昨天结束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充分的时间认真讨论了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会议要求政协委员们今后要更好地加强协商工作和思想改造工作,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自治区的建设事业。 会上传达了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委员们讨论了这个讲话,而且结合讨论自治区的工作,充分发扬了民主,开展了批评。会议最后一致通过了大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决议。 决议要求全体委员和政协各级组织,应根据自治区的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密切联系群众,贯彻各项政策,继续加强协商和思想改造工作,切实注意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解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自治区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为此,决议要求目前自治区的所有国家机关、学校、企业和事业单位,必须千方百计地挖掘潜力,增加生产,厉行节约,杜绝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并且通过各种讲演、座谈、专题讲座等方式,大力宣传增产节约的重大意义。 会上,政协委员们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充分的发扬了民主,对各级党的和政府的领导工作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批评和建议。委员们特别对地方工业产品质量低、公费医疗中的浪费现象和中等学校师资质量低等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由于有些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和领导方法的一般化,有些缺点已给工作带来了损失。有的委员批评呼和浩特城市建设中由于缺乏完整规划,每幢楼房都装置一个锅炉,呼和浩特建筑的一百零八幢楼房,就有一百零五个烟囱、水塔和水箱,既不美观,而又浪费。去年仅建筑烟囱就花费了四百万元。有些委员对邮电部门不重视自治区内的刊物发行也提出了意见,邮电部门经常积压,延期投递,引起群众不满。会上有的人说,当草原上的人们在邮局订不到、书店买不到杂志时,便向“鸿雁”等杂志编辑部提出了这样的意见:“莫非嫌我们这地方冷,不向我们这里飞吗?”在会议期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为了征求政协委员们对各级党委领导工作的意见,还专门邀请全体委员举行了座谈会。
4. 河北广大干部学习讨论毛主席的讲话 初步划清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的界限
第6版()专栏: 河北广大干部学习讨论毛主席的讲话 初步划清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的界限 本报保定电 河北省广大干部已经普遍地学习和讨论了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关于正确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并正在向城乡基层党员传达。 广大干部经过学习和讨论毛主席的这一讲话,初步划清了敌我矛盾同人民内部矛盾的界限。中共望都县委组织部长刘喜善说:“我在听毛主席的讲话以前,有时就把人民内部矛盾当成敌对性的矛盾。如对一些对农业社不满的社员抱敌视态度,结果更引起了这些人的不满。现在知道人民内部的问题,必须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解决。”保定发电厂厂长孙国斌说:早先一听说工人对领导干部不满,心里就没底。现在明白了,关键在于自己克服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依靠工人把企业办好。许多干部经过学习,心里有了底,增强了做好工作的信心。
5. 分清敌我界限 改进工作作风 武汉市干部学习毛主席讲话获得初步成绩
第6版()专栏: 分清敌我界限 改进工作作风 武汉市干部学习毛主席讲话获得初步成绩 本报武汉电 毛主席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就“正确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宣传工作会议的精神,正在武汉市干部中普遍传达和学习,以改进思想方法,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在这次初步学习中,许多领导干部都认为过去虽然也处理过一些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但认识不明确。经过这次学习后,头脑清醒多了。有的还检查到过去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上,有时过分强调群众 “极端主义”、“要求过高”,忽视了采纳群众的正确意见以改进领导,克服官僚主义,然后再在群众中分清是非,树立正确思想。武昌车辆厂检查到过去对人民内部问题和敌我问题的界限分不清楚。许多技术干部和知识分子干部也普遍反映毛主席的讲话“平易近人”,“以理服人”。 在这次初步学习中,也暴露出干部中还有一些思想问题。有的干部认为“情况比过去复杂多了,干部难当了”,也有的认为“现在群众民主太多,事情难办”,留恋过去的某些简单的工作方法。中共武汉市委分析了这个情况,认为这一方面是由于干部没有充分领会正确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存有抵触思想。如何在工作中团结群众,特别是团结落后群众,亲切关怀和教育他们,还是个问题。
6. 北京等地有些机关 违背国务院规定私自招收人员 监察、劳动部门已提请领导机关制止
第6版()专栏: 北京等地有些机关 违背国务院规定私自招收人员 监察、劳动部门已提请领导机关制止 本报讯 1956年11月16日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停止增设机构扩大编制的通知”发出后,有些机关和企业仍在私自招收人员。 森林工业部在国务院发出通知后,于1956年11月27、28两日派出两个招聘工作组赴武汉、广州、上海等地招收工作人员。共招收了四十一人,其中有年满七十三岁的老人,有患精神病的。北京市有十四个单位(中央机关所属单位四个,市属单位十个)私自招收人员二百余名。第一机械工业部所属工业干部学校在去年12月私自招收十五名农民。电力工业部水力发电总局所属兰州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筹备处驻京办事处在去年12月份私自招收技术工人三十一名。北京市第二地方工业局所属玻璃厂在去年12月6日以后,未经任何批准手续,私自录用炊事员、保育员、学徒工七人,并把十三名临时工转为长期工。北京市农林水利局东郊牧畜场在听了市人民委员会关于冻结编制决定的传达后,仍然请示农林水利局将三十四名临时工转正,未得到农林水利局同意,就擅自办理了转正手续。福建省省级机关和福州、南平两市有十几个单位,从去年11月7日到今年2月底,私自招收干部六十二人,固定工人五十九人,试用干部转正十八人,培养驾驶员转正四十二人,共计一百八十一人。 从北京市一些单位私自招收来的人员看,大部分是外地的农民,一般是从事体力劳动和作勤杂工的;而这些人员在北京市的机关、企业中是可以调剂解决的。 国家监察机关和劳动部门在发现上述违反国务院指示、私自招收人员的情况后,已分别向国务院、主管部门和当地人民委员会作了报告。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已经通报了市监察局和劳动局的调查报告,并责成各单位认真检查执行国务院指示的情况,严格制止私自招收人员的现象。 (监研)
7. 制止私自招收人员的现象
第6版()专栏: 制止私自招收人员的现象 应麟 据北京、福建等地监察、劳动部门的反映,在国务院发出“关于国家机关停止增设机构扩大编制的通知”以后,有一些机关和企业不顾国家的整体利益,仍在私自招收人员。监察、劳动部门在检查发现上述违反国家法令的现象后,已经报请有关的领导机关通令制止,这是完全必要的和正确的。 机构臃肿、编制过大和人员过多,这是当前许多机关和企业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增加了国家经费的开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助长了机关企业工作中的官僚主义,不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有害的现象,党和国家除已指示各地必须认真地和有计划地精简机构和整顿编制以外,还由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国家机关停止增设机构扩大编制的通知”。党和国家所以要采取这样的措施、是因为在精简整编的同时,如果不制止机关、企业随意增设机构和招收人员,就不但不可能达到精简整编的目的;而且必然使得机构愈来愈庞大,人员愈来愈多,给今后的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这个道理是极为明白的。但是,仍然有些机关和企业只要感到工作上有“需要”,特别是只要自己觉得方便和顺手,就置国家的法令于不顾,仍然在私自招收人员,甚至派出招聘组四出招聘。这种本位主义的思想显然是错误的。 当然,由于各机关和企业机构和人员编制的情况是不平衡的,就是在贯彻执行国务院通知的期间,有些机关和企业仍然需要增加一些人员。但是,增加人员,首先要在各地方和各系统之间调剂解决;只有在内部无法调剂解决的时候,才应报请领导机关批准招收人员。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领导机关统一掌握编制和人员的情况,而不致出现这个机关在精简人员、那个机关在招收人员的反常现象。但是,北京、福建等地的一些机关和企业并没有经过领导机关批准,就私自在那里招收人员。这表明它们的组织观念十分薄弱,同时它们是不是真正需要增加人员,也是值得怀疑的。因此,有必要对这类事件加以检查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严肃国家的政纪,有效地制止这类现象。
第 7 版
1. 隆隆的爆破声震荡在安加拉河上 西伯利亚各大水电站紧张施工 苏联决定在第聂伯河上再建四个水电站
第7版()专栏: 隆隆的爆破声震荡在安加拉河上 西伯利亚各大水电站紧张施工 苏联决定在第聂伯河上再建四个水电站 新华社15日讯 据塔斯社报道:隆隆的爆破声在西伯利亚安加拉河上巴东滩地区终日回响不绝。建筑世界最大的布拉次克水电站(发电能力为三百六十万瓩)的爆破工们正在采集土石,准备拦断这条汹涌的河流。 许多爆破工人沿着安加拉河两岸光秃秃的陡峭岩壁爬上去,把成百吨的辉绿岩和砂石炸落下来。他们在左岸采集的几十万公方石料已经在3月30日截断了右岸的支流,使河水全部流向左岸狭窄的支流。单是在这一天的十个小时内,两百辆自动卸货卡车就往河床上填了七千公方的石块。 爆破工今年总共将为这个水电站的堤坝和附属企业提供五十万公方以上的石料。到水电站建成的时候,单是为了采集建筑材料就至少要用去十列车的炸药。 布拉次克水电站工地上的附属企业和水电站水库——“布拉次克海”的建设工作同时在加速进行。十五个伐木工业企业正在未来的海底清除树木,在河水溢入水库以前,伐木工人将要砍伐完五十三万三千公顷的大密林。 安加拉河的第一个梯级伊尔库次克水电站,今年将有四台水力联动机发电。“伊尔库次克海”从去年秋季开始纳水以来,现在已经储水十一亿立方公尺。水上运动爱好者今年就可以在海面上驾驶快艇。 联结伊尔库次克和布拉次克水电站的长达六百四十八公里的高压输电线正在架设中。全线的二十五万公方土方工程和七万公方混凝土浇灌工程正在陆续结束。约一千二百根金属电线支柱已经竖立起来。伊尔库次克市附近的第一工段输电线已经架设好了,高压输电线正通过森林、群山和沼泽向布拉次克方面延伸。 鄂毕河上的新西伯利亚水电站的建设工程进入了决定性的阶段,第一期工程很快就要完工。现在,河左岸已经耸起了水电站厂房,钢筋混凝土堤坝拦断了河床。水电站厂房中,正在为安装涡轮机进行准备工作。在河右岸,船闸的建筑工作在加速进行。今年的春汛过后,第一批船只就将开始通过这里。 新华社莫斯科15日电 苏联欧洲部分第二大河第聂伯河上的水电站阶梯正在形成。除了已经建成的第聂伯列宁水电站和卡霍夫卡水电站以外,苏联又决定在它的上游再建设四个大水电站梯级——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基、克列门楚格、卡涅夫和基辅水电站。 第聂伯河上的第一个发电站梯级列宁水电站在1932年5月发电,它当时曾以欧洲最大的水电站而著名于世;第二个梯级卡霍夫卡水电站在去年建成。这两个水电站只利用了第聂伯河从基辅到黑海的水位差(一百公尺)中的一半。为了充分利用尚未利用的水力资源,苏联政府决定再在这条河上游建设四个大水电站。其中,发电能力为四十万瓩和三十五万瓩的克列门楚格和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基水电站已经动工兴建,卡涅夫和基辅水电站的最后设计即将完成,并且将在明年开始建设。 等第聂伯河的这四个新水电站建成以后,这条大河流经乌克兰境内的将近一千公里的这一段将满布着一系列的水电站和大水库。它们所生产的电力将使整个乌克兰的电力供应情况完全改观,第聂伯河的航运条件也将彻底改善,大吨位的轮船将可以从黑海直驶基辅城下。
2. 走向农场、水电站和矿井 苏联七十万青年参加生产
第7版()专栏: 走向农场、水电站和矿井 苏联七十万青年参加生产 新华社莫斯科15日电 苏联今年将有约七十万青年从劳动后备系统的技术职业学校走上劳动岗位,比去年多五万人。其中绝大多数将被派往哈萨克、西伯利亚和顿巴斯等地去参加农场、水电站和矿井的建设工作。 苏联国家劳动后备管理局局长泽连科说,苏联现在有三千多所属于劳动后备系统的青年技术职业学校,这些学校训练的职业达五百种。其中有训练期半年到八个月的工业学校,专门训练中等技术工人;有农业技术学校,专门训练到农庄和机器拖拉机站工作的青年。最近还成立了一种新型的技术寄宿学校,学习时间是十二年,学生在这种学校里首先完成初级教育,然后就专门学习技术。 苏联劳动后备系统成立十六年来,已经训练出八百万劳动青年。苏联现在每年用在劳动后备系统中的经费达五十五亿卢布。
3. 阿根廷统治者 对共产党的迫害
第7版()专栏: 阿根廷统治者 对共产党的迫害 本报评论员 4月12日,阿根廷阿兰布鲁政府在全国各地逮捕了三百六十名阿根廷共产党的负责人,并封闭了党在全国各地的办事处。阿兰布鲁政府对共产党进行这样大规模的迫害,显然是想一举摧毁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日益增长的威信和影响。 统治者的凶暴往往是它自己的处境危急的信号。阿根廷自1955年9月政变以来,政治局势一直呈现着不稳定的状态。阿根廷人民长期以来要求实现民主和社会及经济的改革,要求摆脱外国帝国主义的束缚,但是,阿兰布鲁政府并没有在这些方面前进一步,而是以军事统治来维系它的政权。戒严状态至今尚未取消,军队一直控制着工会,并且还制定了不少反民主的法律,来限制和剥夺共产党以及进步团体的活动和它们的政治权利。但是,这些都无助于阿兰布鲁政府的稳定。相反的,罢工运动此伏彼起,连续不绝;人民要求举行大选以改变国家政策的呼声愈来愈高。 这就使得阿兰布鲁政府惊慌不安了。 阿根廷共产党代表着阿根廷广大人民的愿望,在政变后坚决主张取消戒严,完全恢复民主自由;主张实行土地改革,把外国帝国主义的大企业收归国有,并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主张执行独立、和平、同全世界一切国家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为了实现这些变革,共产党并提出了同全国民主力量结成全国民主阵线和建立广泛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共产党的这些主张深得阿根廷各阶层人民的同情和支持。虽然阿兰布鲁政府从它当政的那一天起,就对共产党横施迫害,不断地逮捕和监禁共产党人,但是党却一天比一天强大,它的威信和影响一天比一天增长,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居的地位是越来越重要了。 阿兰布鲁政府想用横暴手段把阿根廷共产党排斥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这是一种痴心妄想。任何国家的统治者,不论它用何等残暴的手段,都不能割断共产党同人民之间的联系,因而也就不能消除它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阿根廷共产党曾经历过艰难的日子的考验,它屹立不摇,而且日益壮大。阿兰布鲁政府的这一次打击,也摧毁不了阿根廷共产党。 阿兰布鲁政府对共产党的迫害,也就是对爱好民主和独立的阿根廷人民的进攻,其结果只能是加速自己末日的到来。
4. 恐怖政策保不住动摇的统治 阿根廷政府大肆迫害共产党 利诗人聂鲁达一度被非法拘禁
第7版()专栏: 恐怖政策保不住动摇的统治 阿根廷政府大肆迫害共产党 利诗人聂鲁达一度被非法拘禁 新华社讯 阿根廷政府12日以所谓“国家安全”为借口,在全国各地逮捕了三百六十名共产党的负责人,并且封闭了党在全国各地的五十六个办事处。 对共产党的大规模迫害是在阿根廷罢工运动高涨的情况下进行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九千名市政工人和各地六万名屠宰工人最近先后举行罢工,要求增加工资,改善生活条件。阿根廷政府从一开始就借口罢工运动来诬蔑共产党。 据西方通讯社报道,在大肆搜捕中,正在阿根廷治病的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被非法拘禁了十多个小时。 逮捕发生后,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铁路中心胡宁的两千九百名铁路工人立即举行罢工,抗议两个铁路工人领袖被捕。 阿根廷政府在4月3日已经宣布剥夺阿根廷共产党参加选举的权利。有消息说,在这次逮捕后,阿根廷政府还计划进一步宣布阿根廷共产党为非法。
5. 捍卫工人阶级的利益,反对工人运动的敌人 法共和保共决定加强合作
第7版()专栏: 捍卫工人阶级的利益,反对工人运动的敌人 法共和保共决定加强合作 新华社索非亚15日电 4月15日在索非亚公布的法国共产党代表团和保加利亚共产党代表团会谈声明说,两党对所有讨论了的问题的观点完全一致。双方认为保法两党之间在捍卫工人阶级的切身利益和反对工人运动的敌人的共同斗争中存在着悠久的友谊和牢固的团结。 两党代表团的会谈是在4月8日到11日进行的,讨论了有关目前国际局势、保法两国人民维护和平的斗争、国际工人运动、发展两党联系等方面的问题。 声明在谈到匈牙利事件时指出:双方完全赞同苏联的行动,因为苏联在这次事件中执行了自己的国际主义义务,回答了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的呼吁,对保证粉碎匈牙利反革命、保卫匈牙利人民政权和社会主义成果以及对保卫欧洲和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双方完全赞同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和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为保卫社会主义成果和共产主义原则所进行的坚决斗争。 保共代表团在声明中表示赞同法国共产党对阿尔及利亚政策,认为这种政策符合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也符合阿尔及利亚人民和法国本身的利益。 声明谴责了“艾森豪威尔主义”和帝国主义幻想用武力镇压中东和非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企图。声明指出,帝国主义这样作是完全行不通的,只有在承认中东和非洲各国的不可改变的独立权利的情况下,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两党代表团在指出西德重新武装的危险以后,表示欢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争取建立民主和爱好和平的德国的努力。 两党表示要继续为裁减军备和禁止试验和使用原子武器进行斗争。双方认为苏联的新建议是正确解决这一任务的良好基础。 双方在声明中强调指出:尽最大努力来实现工人阶级的团结和共产党人同社会党人之间的行动一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是为和平、自由和社会进步进行有效斗争的条件。 声明谴责了帝国主义污蔑苏联共产党的阴谋,它说:苏联共产党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是所有共产党和工人党取得经验的丰富源泉。每个国家的那些应该经常注意的民族特点、特殊的经济和政治条件和工人运动的传统,完全不能成为怀疑苏联经验的根本意义的根据。 声明最后指出:两党今后决定采取措施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和经验交流、为发展两国人民间的经济、贸易、政治和文化联系和巩固保法友谊进行努力,为和平、人民幸福和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出全部力量。
6. 平壤十万人集会欢迎波兰代表团 金日成和西伦凯维兹强调两国友谊
第7版()专栏: 平壤十万人集会欢迎波兰代表团 金日成和西伦凯维兹强调两国友谊 据新华社平壤15日电 平壤市十万多群众昨天下午一时在金日成广场举行盛大集会,欢迎以西伦凯维兹为首的波兰政府代表团。 金日成广场两旁的高楼上悬挂着巨幅的朝波两国国旗。西伦凯维兹主席在金日成首相陪同下登上主席台,这时人群中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金日成首相首先在大会上讲话。他代表朝鲜人民向代表团表示热烈欢迎。他叙述了波兰人民在战时和战后给予朝鲜的各种援助。他说,波兰人民积极支持朝鲜人民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斗争,特别是波兰参加了中立国监察委员会,对维护朝鲜的和平和缓和远东的紧张局势起了不小的作用。 金日成说,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加强和团结是朝鲜人民争取独立和统一的坚强的保证。朝鲜人民像珍视同其他兄弟国家人民的友谊一样,珍视同波兰人民的友谊,并且为进一步加强和发展这种友谊而作一切的努力。 西伦凯维兹接着讲话。他对朝鲜人民对代表团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 他说,波兰政府为了对巩固朝鲜的和平和朝鲜问题的政治解决作出贡献,参加了监督朝鲜停战的中立国监察委员会的工作。只要朝鲜的实际情况需要它,我们将继续在这个委员会中工作。 他说,朝波两国人民间的友谊的最坚固的基础是对自由的热爱、共同的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国家的共同的利害关系。朝波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两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合作有益于加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
7. 侯赛因搞军事政变 约旦局势更加混乱 以色列陈兵约叙边境企图趁火打劫 叙利亚准备执行三国协定应付事变
第7版()专栏: 侯赛因搞军事政变 约旦局势更加混乱 以色列陈兵约叙边境企图趁火打劫 叙利亚准备执行三国协定应付事变 本报综合报道 据新华社讯:约旦局势在14日更加紧张、混乱。西方通讯社说,这是由于约旦国王侯赛因在这天采取了军事政变的手段的结果。 未经证实的消息说,约旦陆军参谋长诺瓦尔被国王召入王宫后,副参谋长哈亚里用坦克包围了王宫。侯赛因接着发表敕令解除诺瓦尔的职务,并且将他驱逐出境。侯赛因已经任命哈亚里接替他任陆军参谋长。 在延续五天的约旦政府危机中,军队的态度被认为有关键性的作用。消息说,诺瓦尔主张约旦同叙利亚、埃及合作,而哈亚里是强烈地亲巴格达条约国家伊拉克的。 在这同时,被解职的首相纳布西、纳布西内阁的外交大臣里马维以及国家社会党、阿拉伯复兴党和全国阵线的其他领袖据说都已经遭到软禁。许多支持纳布西内阁的议员也被驱逐出境。 消息说,在侯赛因解除诺瓦尔的职务以前,陆军内部曾经发生冲突。陆军中被认为亲国王的沙漠团包围了在安曼东北三十英里的扎卡军营,据说有许多忠于诺瓦尔的军官被打死或打伤。 据约旦传来的消息说,在侯赛因实行军事政变后,耶路撒冷约旦区、纳布鲁斯和拉马拉这三个城市发生了激烈的反侯赛因示威。在拉马拉,示威人群冲进了政府控制的电台,并使广播中断。安曼电台也中断了广播。阿拉伯复兴党等已经宣布要在安曼、耶路撒冷约旦区和纳布鲁斯进行总罢工。 据美联社记者14日从开罗发出的一条电讯说:在约旦目前的政治危机中,侯赛因所扮演的是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敌人而不是拥护者的角色。 这条电讯说,人们原来预料侯赛因可以依赖军队的支持,然而各种情况表明,军队已经发生了分裂。“但是对侯赛因的最大威胁不是来自军队,而是来自主要由忿懑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组成的怒气填胸的人民,这些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指责西方创造了以色列这个国家而使他们流离失所。” 这条电讯说:“巴勒斯坦人指责侯赛因的哈希米特王朝从一开始就是卖国贼和英国的傀儡。电讯又说:“侯赛因是一直站在艾森豪威尔主义方面反对纳布西领导下的民族主义分子的。” 对于约旦的情况,以色列抱着趁火打劫的企图,本—古里安内阁14日讨论了约旦局势。以色列外交部长梅厄夫人13日在特拉维夫的一个政治集会上说,“我们不会袖手旁观”,如果外国军队参加约旦国内这场斗争的话。 有消息说,以色列正沿着叙利亚、约旦边境集中军队准备侵入约旦浑水摸鱼。 叙利亚官方一位发言人14日在评论以色列企图侵略约旦的消息时,认为这是“神经战”。他同时说:“我们在提防着任何紧急事变,并且准备执行叙利亚—约旦—埃及三国军事协定。”(这个协定规定三国在缔约国中的任何一国遭受侵略时同时采取军事措施。) 叙利亚总理阿萨利同一天在一次内阁会议后说,叙利亚正在研究约旦局势的最近发展。这次内阁会议由总统主持,并且有陆军参谋长参加。
8. 迦利安瓦拉花园弹迹犹存 印度人民纪念被英国残杀的烈士
第7版()专栏: 迦利安瓦拉花园弹迹犹存 印度人民纪念被英国残杀的烈士 据新华社新德里15日电 印度全国各地人民在4月13日向“迦利安瓦拉花园烈士”致敬。 1919年,英国统治者为了维持它镇压群众的特殊权力,制定了罗拉特法案。这激起了普遍的愤怒,许多地方群众发生示威、罢工或暴动。英国当局进行了残暴的镇压。同年4月13日,阿姆利则市的群众聚集在迦利安瓦拉花园里抗议英国的暴行。英国将军戴尔下令开枪,有四百人被杀,有一千到两千人受伤。在花园周围的墙上机关枪子弹的痕迹至今犹存。全印和平理事会主席克其鲁是这个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9. 约旦国王侯赛因
第7版()专栏:人物介绍 约旦国王侯赛因 哈希米特约旦王国国王侯赛因生于1935年11月14日,现年21岁。他曾在英国贵族学校哈罗公学读书,1952年又进入桑德斯特皇家军校,受训半年。1953年5月正式即王位。根据宪法,他还兼任海陆空军总司令。 侯赛因的祖父是哈希米特约旦王国的第一任国王阿卜杜拉,父亲是前国王泰拉尔。泰拉尔因患精神病于1952年被废黜。阿卜杜拉和另一哈希米特王国伊拉克现国王费萨尔二世的祖父费萨尔一世是亲兄弟。因此,侯赛因和伊拉克国王费萨尔二世是堂兄弟。他们还是哈罗公学的同学。 去年3月,侯赛因宣布解除英国将军格拉布所担任的约旦陆军总参谋长和阿拉伯军团司令的职务。去年10月约旦举行议会选举后,成立了以国家社会党人纳布西为首相的新内阁。这个内阁执行维护民族独立和积极中立的政策,废除了英约不平等条约,反对艾森豪威尔主义,反对巴格达条约,决定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4月10日,侯赛因要求纳布西内阁辞职,引起了严重的政府危机,而且使全国局势陷于紧张和混乱。 (右)(附图片)
10. 英国决定结束对民主朝鲜的“禁运”
第7版()专栏: 英国决定结束对民主朝鲜的“禁运” 本报讯 英国贸易部发言人4月8日证实,英国政府1950年颁布的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全面贸易“禁运”令已在3月4日结束。 据英国外交部发言人4月9日说,今后对北朝鲜贸易“要实行像对中国实行的那种严格的管制。这种管制防止出口任何具有战略意义的物资”。 这个发言人说,南朝鲜和美国人士对英国决定的尖锐反应是“毫无道理的”。
11. 印度的禁猎区
第7版()专栏:花絮 印度的禁猎区 印度正在扩展它的佩里亚尔禁猎区。在那里,人们可以从一家政府经营的旅馆台阶前登上一艘舒适的游艇,在景色如画的湖中作三小时的游览,而且可以看到湖岸上的许多野生动物,特别是成群的野象。 在三百平方英里的佩里亚尔禁猎地中,据估计大约有一千头野象,约有五百头印度野牛——这是世界上牛类中最大的一种野牛——两千头各种各样的鹿,老虎,豹子,懒熊,猴子和野猪。 目前每年大约有一万人参观佩里亚尔禁猎地,但是印度政府希望改善便利条件,使更多得多的游客到这个地方去。
12. 在法西斯统治下活不下去了 南朝鲜人民展开反抗斗争
第7版()专栏: 在法西斯统治下活不下去了 南朝鲜人民展开反抗斗争 本报综合报道 在美国侵略者和李承晚集团血腥统治下的朝鲜南部人民,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和生活权利,展开了日益英勇的斗争。 朝鲜南部工人站在斗争的前列,斗争的规模在迅速发展。据朝鲜南部出版物不完全的统计,1953年7月至12月,工人的斗争有十五次,1954年有四十四次,1955年有五十五次,1956年达到九十六次。李承晚政府虽然在1955年7月发布了 “罢工禁止法”,也未能阻止工人运动的发展。在斗争中,工人们表现了英勇战斗精神。如在美军管辖的一万多名码头工人,公开反对美国军事当局和李承晚集团的压榨,要求提高工资75%。这一斗争一直继续了十五个月之久。在釜山和仁川,码头工人的持久停工,迫使张慌失措的美、李当局不得不动员军队去搬运军需物资。 朝鲜南部的农民,极力反对美、李当局为备战而进行的残酷掠夺。据朝鲜南部出版物的资料,1956年在扶余郡等六个郡和汉城的龙头洞、大兴洞等地,发生了十多次农民斗争事件。他们反对把田地作军事教练场,抗拒征粮和收购。李承晚集团原计划在去年12月前,从农村掠夺五十万吨白米,但是到今年2月20日,连计划的70%也没有完成。 朝鲜南部的青年学生反对征召学生充当炮灰,反对学校军事化。据已公布的材料,在1956年,学生总罢课和群众性的斗争就有六十次之多。连李承晚的“国立航空大学”的学生,也举行了总罢课。这是李承晚政府成立以来学生斗争事件最多的一年。朝鲜南部青年、学生反抗征兵的斗争,打击了美、李当局的备战阴谋。据李承晚政府发表的资料,在1956年,有五万多名青年逃避了兵役;在二万六千多名被征召的学生中,有一万八千多名拒绝充当炮灰。 朝鲜南部的中小工商业者和民族资本家们,受着美军当局的商品市场化和军事化政策的压榨,无法维持生意,因而反美、反李情绪也在增长。此外,朝鲜南部城市居民,佛教、儒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团体,以及在野党派的议员,也反对李承晚的黑暗统治。今年1月25日,在野党派五十八名议员向“国会”提出了警告“大总统”李承晚的决议案。去年5月5日,汉城有两万多市民在警察恐怖下举行大示威,高呼:“打倒李承晚法西斯独裁”!“活不下去了”!
13. 钩心斗角的交易
第7版()专栏:随笔 钩心斗角的交易 李不雕 下院里的一幕 4月8日,英国下院里演出了这样一幕。工党议员辛威尔问国务大臣欧姆斯比—戈尔说,“据我理解,我国对华贸易的政策现在是听命于美国的,这一点对吗?” 欧姆斯比—戈尔吞吞吐吐地回答说,为了“维持一条共同的战线”,同美国“会商”是需要的。 这时候,保守党议员欣琴布鲁克子爵直截了当地问道:如果美国的答复“不能令人满意”的话,英国是否会采取单方面的行动。国务大臣对这个问题避而不答。 就在同一天,英国贸易部的一位发言人提醒人们,1950年发布的禁止对北朝鲜一切出口的命令,在3月4日停止生效了。据英国外交部说,“这只不过是行政上的调整”。对民主朝鲜将实行像对中国一样的禁运限制。这个决定在2月25日的一期贸易部杂志上就公开了,为什么要在现在来重新提醒大家,贸易部的发言人没有说明。 不过,美联社从伦敦发出的一条消息是有参考价值的。它说,“看来很明显,麦克米伦使总统(艾豪森威尔)正视这种可能性:如果美国不迅速同意放宽这种限制,整个禁运制度可能会垮台。” 现在是时候了 从百慕大会议结束以来,放宽对华贸易的禁运限制,已经成为英、美关系中的一个大问题。英国“每日快报”很典型地表达了英国在扩大对华贸易问题上的急不可耐的心情。它在4月9日说,“英国必须争取更多的出口……别的国家正在夺取(中国)这个市场。英国现在必须参加进去,否则就要落后了。”它说,“英国政府仍然在等候美国准许取消……我们同中国的贸易所实行的限制。……不论他们是否同意,现在是时候了,英国政府应该认识到英国的事情是英国的事情。应该由这边作出决定。而且要赶快。” 美国的“交换条件” 可是问题并不这么简单,现在英国的许多事情都不能不听美国的命令。尽管英国官员一再表示“希望”美国以及其他有关政府“现在很快就会”开始讨论对中国的禁运问题,美国却始终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艾森豪威尔4月10日在记者招待会上关于英国和日本要求放宽禁运的谈话是很有意思的。他谈了一大套对日本必须采用“欲擒故纵”的策略的话,希望“稍为考虑一下日本的问题”。但是对于英国的要求,却轻描淡写地只用两句话就一笔带过。 实际情况是:美国正在以幸灾乐祸的心情,欣赏着英国这只狮子怎样在经济困难的泥坑中挣扎。加强英国经济地位、在世界市场上增强这个劲敌的力量,不是美国垄断资本所希望的事情。从华盛顿透露出来的消息说,美国企图以加强对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限制,作为放宽对华贸易限制的“交换条件”。1956年英、苏贸易有了增长,总额达到了一亿一千一百万英镑(合三亿一千零八十万美元)。无怪乎有人把这说成是一种“勾心斗角的交易”,而英国出口业人士已经说这种办法是英国所不能接受的。 令人信服的论点 眼看着英国要求放宽对华禁运限制,美国的出口商也动了心。纽约出口业经理俱乐部的二百个实业家,在一次会议上表现了一种“要求取消政府对运输非战略物资的限制的强烈情绪”。许多出口商表示,他们看不出,“完全禁止美货输往赤色中国的做法,对美国经济有什么好处”。“纽约先驱论坛报”甚至说,“美国的盟国的需要和对红色中国禁运根本不起任何作用的事实,是说明应当放宽贸易障碍的令人信服的论点。” 可是,尽管有“令人信服的论点”,艾森豪威尔还是斩钉截铁地说,美国“就是要实行禁运”,“我们不跟共产党中国打交道”。对于美国出口商来说,他们当然无可奈何。可是那些不拿美国护照的人呢?什么时候他们才有勇气使自己不成为美国国务院的倒霉政策的牺牲品,这却还是一个问题。
14. 摇错了尾巴
第7版()专栏: 摇错了尾巴 卢韦英国决定放松对民主朝鲜的全面禁运,这消息气坏了李承晚的外务部长官曹正焕。他在“国会”里向“议员”们夸下了海口:为了制止英国,他将不惜动员美国给的“海军”。可是,可是……事情有点不大对头,华盛顿的主子对这件事还没有开口,狗头没有发出信号狗尾巴就随便乱摇,岂不是说明尾巴对狗头的忠诚不够?曹正焕纠正错误的勇气倒是蛮足,他赶紧把摇错了的尾巴往里一缩,声明:我这不过是“修辞上的一种说法”,“不过是对假想的问题提出的假想答复。”(附图片)
第 8 版
1. 欢迎——献给伏罗希洛夫主席
第8版()专栏: 欢迎 ——献给伏罗希洛夫主席 郭沫若 阳光这样地晴明, 春风这样地温和!开往南苑的路上, 汽车流成了长河。百倍的万人空巷, 在打着鼓,敲着锣。欢迎的华表入云, 满街的红旗如火。元帅自天外飞来, 慈祥的须发已皤。欢呼声震动大地, 北京城翻滚人波。这友谊牢不可破, 这欢乐出自心窝。八亿人同甘共苦, 使和平压倒战魔。愿花雨洒遍人间, 愿玉帛化尽干戈。愿元帅长命百岁, 永远像山岳峨峨。 1957年4月15日
2. 看青年美展杂感
第8版()专栏: 看青年美展杂感 叶浅予 打麻雀 除四害运动开展以后,绘画中出现了许多打麻雀的“英雄”形象,心里总感到有些不对劲。问题并非麻雀该不该打,而是不大同意把天真的孩子们画成一副凶相,硬装英雄模样。我们都曾经是小孩子,也打过麻雀,当时的心情大概是为了好玩,或者想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什么,如果硬说是动了杀机向小麻雀进攻,恐怕是冤枉的。今天的孩子打麻雀打得那么起劲,尽管有一种社会力量在鼓励他们,他们的心情至多也不过像猎人那样“多打多得”,何至于像仇人相见那样凶狠呢。因此,这类形象是不真实的。 麻雀在国画里是当作一种活泼机灵的小动物来欣赏。画家对它们寄予了一种感情,觉得它们可爱好玩,因此就产生了某种想像,把它们来渲染一番。从此成为花鸟画家乐于描写的一种题材,徐熙画过,任伯年画过,齐白石也画过,徐悲鸿曾经画过一幅“晨曲”,把麻雀在枝头的叫噪,当做悦耳的合唱来欣赏;但是现在却把麻雀当做被诅咒和被讽刺的对象。这种想法也真难改变画家们对麻雀的兴趣,譬如以“雀肥谷穗瘦”这幅画为例,应该是一幅“谷香麻雀来”的秋景图,现在硬装上那么一句带有“思想性”的题字,虽如此,读者仍然懂得画家的感情在彼而不在此。 画家的眼睛 绘画是造型的艺术。它的内容不是通过标题说明或其他的东西,而是应该通过造型本身来传达。有些属于表现情节的作品,需要充分准确地处理人物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情节明确地交代给观众。有些画家不大考虑造型艺术的特点,往往把一个不适宜于用视觉形象来表现的故事情节,勉强作为绘画的题材,这样作的效果是吃力不讨好,所以有些作品费人猜测,或者干脆看不懂。 另有一种作品,内容含义非常明确,形象的说明力准确得像科学卫生挂图,然而它的作用也就到此为止。除了告诉你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或你应这样你应那样之外,不能从形象中再获得什么。譬如,作品标题是某地的名山大川,画的也确实是某地的名山大川,但是这幅画并无感人之处。 有些画看不懂,不耐看,或看不出什么意思;可是有些画也真能使人徘徊不去。大概具有魅力的画,除了形象本身的真实性和说服力外,必然具备一种意味隽永足以令人沉思的“画意”。“画意”是画家所创造的满足视觉快感的艺术意境,这种意境相当于诗人所创造的诗的意境。所以画家要用画家的眼睛来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既不是测绘员的眼睛,更不是普通人的眼睛。
3. 元帅和工人永不生锈的战斗友谊——介绍二十二年前的一幅漫画和一封书信
第8版()专栏: 元帅和工人永不生锈的战斗友谊 ——介绍二十二年前的一幅漫画和一封书信 萧三 我曾经剪下一份1935年11月26日的苏联“共青团真理报”,可说是奇妙地一直保存到现在还没有遗失,只是破旧了一点。这张报纸上面有一幅布力司金作的伏罗希洛夫主席底友好的漫画像,和一封他的老战友,顿巴斯—鲁干斯克(现名伏罗希洛夫格勒)十位老工人写给他的联名信。今天趁伏罗希洛夫主席接受毛泽东主席邀请而光临我国作友好访问的日子,由我们的报纸把这幅友好的漫画像重印发表,并把那封联名信摘译出来,以饷读者,我想,当有助于认识我们的贵宾底生平,同时就用这来对我们伟大盟国的元首表示衷心的欢迎! 漫画像身穿工服,手扶铁锤,这说明伏罗希洛夫同志是工人出身——他曾经在鲁干斯克前加尔特曼工厂作过键工(钳工)(就因为这个缘故,鲁干斯克改名为伏罗希洛夫格勒);面带笑容,不仅很像他的本来面目,也画出了他的爽直性格和乐观气派。 联名信颇长,内容主要是回忆伏罗希洛夫同志在十月革命以前在顿巴斯作地下工作,搞秘密革命活动和武装起义的情况,以及十月革命以后国内战争中他的工作经历。 是伏罗希洛夫同志荣膺元帅称号的时候,这十位他的老同志给他写信祝贺。他们称呼他为“我们亲爱的克利门特(名)·叶弗列莫维奇(父名)”(译文以下都简作“克·叶·”)。 信中回忆了伏罗希洛夫怎样从芬兰带回一些勃朗宁手枪来武装当时的地下军,他们怎样照他的命令自己制造铁甲列车,以抵抗德国人和盖达马克白党等等故事。 “这封信寄到‘共青团真理报’发表,为的是对青年有益处。”信中说,“青年人现在很关心一个问题:怎样建立友谊。瞧吧,孩子们,这就是苏联第一个元帅和鲁干斯克工人们的友谊。那些1905年的勃朗宁手枪早已好好地用过了,那些1918年的铁甲车也生锈坏了,但是我们和国防人民委员(那时伏罗希洛夫同志担任此职,即国防部长——译者注)的老的战斗的友谊一点也没有生锈!……” 下面接着说:“真正的同志——那就是为了一个理想共同奋斗而彼此相助,一点也不吝惜自己。”信中举出伏罗希洛夫同志在地下工作时就是这样一个同志和朋友的范例的事实。 1905年有一位同志叫古自涅错夫,他组织顿巴斯——戈尔洛夫卡的工人起义。在巷战中一个骑兵打断了他的手。所有起义的都被运去离开顿巴斯无产阶级远远的地方,关到哈尔科夫等地的监狱里去了。只有古自涅错夫一人在最严格的监视下暂时躺在戈尔洛夫卡病院里。差不多有一排兵看守他!伏罗希洛夫同志不顾一切危险,决定去抢救这位同志。他施用计策,带了些兑了安眠药的烧酒去,把看守的都灌醉了,他闯进了病院。一切都准备好了:工人纠察队摆好了,马也备好了,甚至裹装伤者的皮大衣也全备了。那个冬天正冷得厉害。 但是,不幸,古自涅错夫没有能逃出来,他在失血过多之后,头晕得无法支持,完全不能起来……伏罗希洛夫同志回到鲁干斯克,焦急得几乎把自己的头发都拔掉了…… “由此,所有的工人都爱克·叶·,知道他是够朋友的。如果他自己有什么危险,全鲁干斯克的工人都起来保护他,加尔特曼厂的自然更在一切人的前面。” “你记得,1905年工人们包围了监禁你的那所监狱。第一次被哥萨克们用鞭子驱散了,但第二次举行了一个千人的大会,大喊大叫,要求立即释放我们的克利门特。这个吵闹的大会继续了两天。到晚上克·叶·从监狱里出来,径直走到会场,大家高兴极了,立即选他为大会主席。” “克·叶·,你教会了我们,不仅对阶级朋友和同志要忠诚,也教会了我们对敌人要狠,要恨。……” “我们以能够成为你所带领的第一支地下军而自豪。你记得那成十成百的信封,每个地下军成员收到这些秘密指示,在放警报汽笛的时候就都拆开来看……这是开始起义的警钟。直到现在还有些外国人认为伏罗希洛夫大概原来就是一个将军,后来过到红党方面来的。” “我们却知道,现在的国防人民委员是在什么‘军事学院’受到最初的军事教育的……在野外,一位老布尔什维克,前军官,教我们射击。伏罗希洛夫那时就学成了一位最好的射击手。那时已经表现出他的军事才能。没有受过专门军事教育,他注意炸弹的构造,自己制图,教我们作。我们差不多没有隐瞒,在上夜班时制造炸弹。有一次工头走到我们的工人面前,透过眼镜,问道:‘这是什么?!’我们的人不动声色地答说:‘这是油罐盖盖!’” “我们记得最牢的是你,克·叶·,从芬兰给我们带武器回来这件事。我们那时候顶高兴的是,派了人去参加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党代表大会,你却从那边不仅带回了党的指示,而且带了勃朗宁手枪回来,藏在××家里……那时候一位同志说:‘他把我们武装起来的对。给工人的脑子里以思想,给手里以手枪!’” 在1917年,鲁干斯克的工人又从地下取出那些武器,好好擦干净。这里又成了无产阶级的堡垒。伏罗希洛夫同志从哈尔科夫送来许多箱武器,为了武装他所组织的红色近卫队。 “你还记得吧,当鲁干斯克的工人武装出发到前线去抵抗德寇的时候,我们的母亲们、女人们和孩子们作了许多纸的玫瑰花,把你的马装饰起来,因为那时还没有什么勋章等等,是纸花,因为那是冬天,没有鲜花……” “你还记得,克·叶·,在杜巴维亚左夫斯克站你在和德国人作战时受了震伤的事么?你躺着两小时,失了知觉,但刚一苏醒过来就从地上起来了。凡尼亚·卜力多若史科大吃一惊。你的整个左鬓都烧焦了,头发也烧红了,卷曲了。‘你起身的太早了,克·叶·’他只能说这么一句话……” 信中接着叙述1918年4月鲁干斯克工人参加保卫察里津之战的经过,临时的撤退,伏罗希洛夫同志和工人武装如何艰难困苦地来到察里津和斯大林会合……走一段,拆后面一段铁轨,又铺前面一段,没有水,随军撤退的女人们就从沟里一桶、一碗、一缸地取来传递,送到火车头去…… “你记得么?有一次你坐的汽车忽然抛锚了,正露在哥萨克的面前。幸喜车子是用铁皮包了的,子弹没有能打到你。但是当你回到列车来的时候,我们都围着你,眼睛离不开你那件被太阳晒得褪了色的军便服。它全成了条条块块的……子弹打到铁皮上跳起来,金属的碎片挂破了军便服。你脱掉它,看了看,很舍不得地叹口气说道:‘它曾经是一件好好的军便服呀!’” “孩子们,1918年夏天伏罗希洛夫运到察里津来的有:一百个火车头,三千个车厢,里面装的是子弹和工床,三万个战士和我们的家属。不久以后又有过一次向察里津出发的事,但那是从维力科克涅亚时斯克站,由布琼尼同志率领的,他从铁路,经过萨尔司克草原带了几千个外城农民和顿河哥萨克人来。” “我们里面有一些人此后跟着你,克·叶·,到第一骑兵队去了。别的人在别的前线上作战。以后我们回到了故乡鲁干斯克,恢复自己的工厂建设。你虽没有回鲁干斯克来,但仍然是它的第一个市民。你记得,克·叶·,1925年你怎样把政府颁发的红旗勋章交给我们城市的吧?由你倡议的,我们建立的卫城英雄纪念碑,你也记得吧?你是第一个捐款的人呀!你在第十六次党代表大会上保护了前加尔特曼工厂,那时有人主张停办它……” “假如我们从前是那样保卫了自己的工厂,自己的家,自己的窄狭的街巷,肮脏的和不漂亮的鲁干斯克,那么,你想,克·叶·,我们现在将怎样来保卫它,我们自己投入了多少精力的这个新的伏罗希洛夫格勒呢?” “你不要以为,克·叶·,我们是一些老头儿了。年龄是没有关系的。我们的眼睛是和从前一样明的,手是结实的,听了你的名字,就像战斗的号召,我们就年轻起来,真的!就不觉得捻捻胡子,挺振肩膀,眼睛只看着门,也许突然我们的克·叶·走着急速的步子就会进来的!……” “不久以前,凡尼亚·卜力多若史科——你知道,他已经六十五岁了——重新从鲁干斯克步行到察里津走了一趟。他和青年团员们沿着进军的道路走,一路上对他们讲,哪里有过战斗,谁埋葬在哪个坟墓里。那里,你知道,在路基的两旁全是兄弟冢呀。” “卜力多若史科对我们说,青年们实在好极了。他们听他讲战斗故事的时候,眼睛都燃烧起来了,拳头捏紧了!为这样的孩子们奋斗,曾经是值得的啊,克·叶·,将来和他们站在一道去战斗也是愉快的……” “……我们以有你这样出色的将领而自豪,克·叶·……” “只要听见在全国响着我们熟悉的声音和发出伏罗希洛夫的口令:‘战呀!’亲爱的克·叶·,你相信吧,所有你的老头们都会立即站起队来的。” “我们祝福你健康长寿,使敌人害怕和给我们光荣,我们亲爱的克利门特·叶弗列莫维奇!” 联名信末署名的十个老人最年轻的五十四岁,最年长的六十五岁。名从略。
4. 我们的元帅(图片)
第8版()专栏: 我们的元帅 布力司金作(原载1935年11月26日苏联“共青团真理报”)